前言
碳盤查範疇三的整合議題長期以來困擾著許多人。以單一盤查單位來看並沒有問題,能夠清楚定義和釐清;但當許多利害關係團體同時進行盤查,其最終排放的項目歸屬則尚未有統一分法。
目前 ISO 與 GHG Protocol 已經在推動整合,產業界自然也希望能在其中佔據重要角色,新聯盟於焉誕生。
新聞來源連結請參考。BlackRock 與 ExxonMobil 領軍成立全球新聯盟重建碳盤查體系
多家國際企業共同發起一項新倡議,共同改革全球碳排放的計算與揭露方式。這個名為 Carbon Measures 的新聯盟由 BlackRock 旗下的 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 (GIP)、ExxonMobil 與 Banco Santander 共同組成,目標是建立一套清楚且可信的全球追蹤系統,讓各產業與供應鏈的碳排放能被一致且透明地衡量。
聯盟的首要任務是解決長期困擾碳盤查的「重複計算」問題,也就是多個組織同時宣稱相同的排放量或減排成果。此外,聯盟還將制定新的標準,用於量測產品層級的碳強度,涵蓋電力、鋼鐵、水泥與燃料等產業。
為何碳盤查需要革新
所謂的碳盤查,是用來衡量溫室氣體排放的核心工具,也是企業推動氣候行動的基礎。然而,多位專家指出,目前的盤查制度普遍薄弱、標準不一。
最新研究顯示,多數企業的碳排資料缺乏精確性。根據多項獨立審查,真正能反映減排成果的碳權不到 16%。同時,逾半數企業在揭露範疇三排放時出現誤報或低估,這部分排放主要來自供應鏈、客戶使用及運輸物流。
即使越來越多企業宣示減碳承諾,全球碳排仍在 2024 年創下新高,達 374 億公噸,比前一年增加 1.1%。這意味著報告中的進展與實際排放之間的差距正不斷擴大,也凸顯可靠數據的迫切性。
Carbon Measures 聯盟計畫以經過驗證的數據和類似金融審查的規範來重建信任。若能成功,這項改革可能徹底改變企業、投資人與監管機構評估碳績效的方式。
Carbon Measures 如何運作
這個聯盟計畫打造一套以「帳本」概念為基礎的碳盤查系統,仿效金融報表的設計。每筆排放數據都會被完整記錄並經過驗證,以防止重複登錄或計算。這套方法借鏡金融體系的原則,導入一致的文件標準、稽核程序與透明化規範。
Carbon Measures 執行長 Amy Brachio(曾任 EY 全球永續發展主管)表示,新系統將使碳數據更清晰、可比且準確。她擁有超過 30 年企業永續與會計制度的專業經驗。她指出:
「長久以來,精準且可比較的排放數據就像排放追蹤領域的聖杯。Carbon Measures 希望建立一套能促進競爭、帶動投資並加速減排的系統。」
聯盟將首先為主要工業部門制定碳強度標準,包括:
- 電力與能源生產
- 鋼鐵與水泥製造
- 化學品與燃料產業
這些產業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來源,約佔工業排放總量的 70%。若能推行一致的衡量指標,將大幅影響全球的去碳化進程。
產業巨頭結盟推動改革:誰在支持這項計畫
Carbon Measures 已吸引能源、金融與製造等多個產業的企業參與。創始成員包括 ADNOC、Air Liquide、BASF、Bayer、Honeywell、Linde、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NextEra Energy、Nucor 與 Vale 等國際知名公司。
ExxonMobil 執行長 Darren Woods 表示,若能取得更準確的數據,企業就能更有效地管理排放。他強調:
「如果無法衡量,就無法管理。建立統一的碳盤查體系,將為公平競爭與有效的氣候行動奠定根基。」
Banco Santander 執行董事長 Ana Botín 則指出,這套架構的目標是讓碳排放報告能在全球之間具備一致性與可比性。
這個聯盟同時結合了金融機構與工業企業,顯示碳盤查的重要性正跨越產業邊界,影響愈來愈廣。
對投資人而言,排放數據的準確性如今已成為金融風險評估的重要依據;對製造商來說,市場門檻也愈趨嚴格——越來越多國家開始實施碳邊境稅與產品碳標籤制度。
碳數據真實性的黃金時代
Carbon Measures 登場之際,全球監管要求與資訊透明化的壓力同步升高。碳盤查軟體市場正快速成長,預估將從 2024 年的 180 億美元,攀升至 2032 年超過 1,000 億美元,顯示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必須更準確地追蹤與揭露碳排放。
受到政府監管的合規碳權市場在 2024 年估值約為 1,130 億美元,產業預期到 2030 年可能突破 5,000 億美元。
然而,大量投資並未完全轉化為可信的成果。碳盤查與抵換額的數據不一致仍是進展的主要障礙。研究指出,企業所使用的抵換專案中,有許多未能通過驗證測試——例如,僅約 11% 的林業碳權真正達成其宣稱的減排量。這些問題已動搖外界對自願性碳市場的信心。
Carbon Measures 的目標,是透過結合財務準確度與科學依據的指標,重建市場信任。聯盟希望藉此協助投資人與監管機構分辨哪些是真實的減排成果,哪些只是誇大的帳面數據。
邁向全球碳標準的艱難旅程
要建立一套全球通用的碳盤查標準,並非易事。碳排數據本身極為複雜,各企業的蒐集方式差異甚大,而許多開發中國家仍缺乏精準測量所需的技術與基礎設施。
若要推動成功,Carbon Measures 必須做到三點:
- 與既有框架(如 Greenhouse Gas Protocol 與 Science-Based Targets initiative)保持一致;
- 建立獨立的驗證機制,確保數據具備公信力;
- 促進公私部門共同參與,避免形成各自為政的分裂系統。
該聯盟預計在 2026 年公布首批草案標準,首先鎖定電力與鋼鐵兩大產業。分析師指出,監管機構將密切觀察其進展,因為多國正準備推出新的氣候揭露法規。
數據整合也是一大挑戰。企業需追蹤遍布全球、冗長且複雜的供應鏈排放,而這些鏈條往往涉及數百家中小型供應商。這意味著必須依賴更先進的數位工具——例如區塊鏈與人工智慧——才能確保從原料到成品的碳足跡皆可追蹤。
邁向透明、可比的碳數據時代
若 Carbon Measures 成功落地,將可能重塑全球衡量碳績效的方式。清楚且可驗證的數據,將引導龐大的資金流向潔淨能源與高效率製造領域,金額可能以數兆美元計。
可信的碳盤查能幫助企業避免「漂綠」爭議,不再因誇大環保成果而受質疑,同時也讓監管機構能設計出更精準的碳定價機制,實現政策與數據的有效連動。
專家指出,這樣的市場透明度將加速全球能源轉型。依據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的估算,為達成 2050 年淨零目標,全球每年需投入超過 4 兆美元在潔淨能源上,而準確的碳數據能決定這筆資金的最有效投向。
隨著全球供應鏈加速脫碳,具備精確追蹤與驗證能力的企業,將在競爭中取得優勢。投資人與消費者都越來越傾向選擇能以實際數據證明減排成果的公司。
有全球大型企業背書的 Carbon Measures,標誌著碳盤查正從理論階段邁入執行時代。未來的企業氣候行動,不再僅靠宣示,而是由「數據」來定義成敗。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ISO 與 GHG Protocol 統一溫室氣體盤查標準
國家排放配額的公平性:探討氣候行動中的公平與不平等
英國擬將負排放納入碳交易機制
MSCI 氣候轉型追蹤報告:全球企業排放、目標與實體風險現況
範疇三排放新規: VCMI 彈性與爭議中的減碳挑戰
全球貿易與碳排放:解析隱含排放、政策及減碳策略
自願碳市場的關鍵洞察:企業參與度、品質需求與供應緊縮
淨零競賽加速:企業迎戰 2027 年更嚴格標準
SBTi金融業淨零新標準:FINZ解析、衝擊與未來展望
《SBTi 淨零標準 V2 草案》釐清碳權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