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訪好久不見的國中同學芷樺,現在重心都圍繞在可愛女兒,「媽咪,給我玩手機好嗎?」
芷樺看著我想了一下回應:「好呀,上次叫你背的數學還記得嗎?只要背到10+10就給你玩10分鐘。」
等等,我有點不懂,當下我呆住好幾秒,直到他開始「背誦」數學。
「1+1=2、2+2=4、3+3=6......8+8=15......欸,那個......」小朋友陷入一陣當機。
「不是15,你再想想,昨天練習時候你都記得,怎麼今天忘記了?來,快點,再一次好不好?」芷樺催促著女兒。
芷樺並沒有成功喚醒女兒的練習記憶,於是進入一陣討價還價。過了5分鐘後,芷樺放棄,帶點怒氣說:「你只有背到7+7=14,所以能用7分鐘。懂嗎?我開始計時。」
「你教他......背
數學?」我不解問著。
「對呀,他才2歲多,先用口語背誦讓他熟悉,有概念後真的開始學數學就可以很快上手,你聽過那句『不能輸在起跑點』,唉,現在競爭好激烈,我再來還要把他送去蒙特拉.......利梭教學的幼兒園,雙語教學的壓力太大,我們不需要那樣子,又不是虎媽,呵呵呵。」
芷樺解釋著,配著幾聲有點乾的笑聲結尾。
我心中想著:「應該是口誤,他講的是蒙特梭利教學
吧!」不過更大的疑惑在心中冒出:
芷樺自己以前是個很厭惡補習、填鴨式學習的人,曾幾何時,也開始出現『神童焦慮』?
小孩沒提早學習應該會落後、不能只顧成績還要學才藝、盡早進入補習班超前進度,好的成績等於是好的入場券,以後才會比不上別人,出社會才能有前途。
家長容易將自己擁有的經驗轉化成到小孩的人生規劃:
「怕輸在起跑點」不由自主地投射在小孩身上,代理人、繼承者、全家的希望,無論哪種形狀,都是無邊無際的父母焦慮。
這份不能輸在起跑點的焦慮有如濤濤江水綿綿不絕,一發不可收拾,於是各種期待開始堆疊在小孩身上。
滿滿的勝利感,或許發生在背出26個英文字母,也許是第一次順利背完九九乘法,也可能是終於一筆一畫寫下自己的名字。
不過回頭看著時,所謂的勝利感來源在多年之後不過是人生的滄海一粟罷了。
補了三年的英文還比不上老師一次段考裡頭趕課的進度;提早補習高中數學,依舊對三角函數和微積分舉白旗投降。
突破是一剎那,多數人卻往往貶抑過程中任何一段的積累,急著要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於是誤把進步當作是一瞬間的現象。
專注小孩的眼前,想起自己的以前,「輸在起跑點」的焦慮遮蔽更寬更廣的視野。
短視的人常缺乏遠景,需要被快速滿足。三年的事情當作三天來看,一輩子的學習想用補習班取代。
無論是熨斗父母、割草機父母,大家都在講不要輸在起跑點,但不知道你是否想過這句話隱藏盲點?能不能拿到獎牌從來都是看誰先抵達終點,而非起點。
其實Heibon會說,終點也不是真的需要探討的,而是在專屬的人生道路上,是否是真的走得對、走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