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德至上思想(Meritocracy)長期以來是現代教育與政治體系的核心特徵,尤其是在美國。
然而,美國評論家 David Brooks 在《大西洋》(The Atlantic)一篇文章《常春藤盟校如何摧毀美國》中指出:
現行的才德至上思想雖然初衷良好,但卻導致了重大的社會分裂,進一步引發對機構的不信任以及民粹主義政治的崛起,例如 Donald Trump 的吸引力。
Brooks 在這篇評論指出,頂大才有的「六大精英原罪」如何撕裂社會,以及他對重新定義菁英價值的呼籲。
才德至上思想的演變與影響
才德至上思想的轉變始於 1930 年,當時像哈佛這樣的菁英大學重新定義了「能力」,從重視世襲特權轉向重視認知能力。到了20世紀中期,智商(IQ)成為評估的主導標準,旨在選拔「最聰明」的人來領導社會。
這一變化成為 Brooks 所謂的「強力磁場」,使文化與社會價值圍繞學術成就重新調整。儘管才德至上思想具有改造潛力,現行體系並未帶來更好的領導人或更好的社會結果。
在其影響下,許多美國人認為國家正處於衰退中,對政治、經濟與學術菁英的信任已經瓦解。這種菁英系統的僵化,使得兒童從小就陷入成績競賽,削弱了好奇心,並壓縮了教育志向。
這一股菁英狂熱也燒到台灣。近期六龜高中學生翼友福,透過「台大希望入學」計畫錄取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翼友福成為六龜高中創校以來,首位進入台大的學生;然而,卻有部分網友發文嘲笑「原來考上的是沒那麼優質的社會系」。
進步主義思想已成為菁英學府的核心特徵,哈佛的學生中,65% 在 2023 年畢業時自認為進步或非常進步。從 2000 年至 2023 年,菁英大學校報上的進步觀點遠遠超過非菁英學校。
此外,關於加薩的抗議活動幾乎都集中在高學費的菁英院校,突顯出菁英與工人階級校園之間的文化差異。
Brooks 指出,現行才德至上思想的六大缺陷集體重塑了社會動態:
這些意識形態也助長了全球民粹領袖的崛起,包括法國極右派政黨的候選人勒龐(Marion Le Pen)、現任匈牙利總理的奧爾班(Orbán Viktor Mihály),甚至是最新一任的美國總統川普,他們皆利用人們對菁英的不滿情緒吸引選民。
Brooks 認為,解決之道不是廢除才德至上思想,而是改革並使其更加人性化。
強調要重新定義才德的含義,將韌性、好奇心和對公共利益的承諾等非認知特質納入考量。這種改變可以推動一個更加公平且充滿向上流動機會的社會。
為此,Brooks 建議:
Brooks 的批判最終挑戰了我們對菁英價值的基礎認知。
他的目標是打造一個不僅重視智力,還能提升多元才能和品質的系統。這樣的才德至上思想將更接近民主理想,讓更多人參與社會領導,並減少助長民粹主義的不滿情緒。
正如 Brooks 所言:
「一個人的核心究竟是什麼?是智商嗎?不是。我認為是你的渴望 — — 你感興趣的事物、你熱愛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