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鴨式教育

含有「填鴨式教育」共 14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真相或許是,那些殺不死你的,往往也容易使你受傷。為了不要受傷,或者為了在傷後能夠痊癒,你會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換句話說,那個讓你變強大的,永遠都是你自己。一旦知道這一點,我們會明白,我們甚至可以不必經歷那些會受傷的情況。只要能夠提前去辨識到那些危險,就可以自己讓自己成長。
Pei 沛子-avatar-img
2024/09/28
一看到標題就讓我想到這首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n676-fLq7I
前圖紙-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9/28
Pei 沛子 真的是世界知名的一段話~各種流行文化裡面都有機會看到!
  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你即便不是一個工程師、工人或發明家,你每天都要在社會中處理那些人跟人之間的往來關係,如果你對於階級、對於平等、對於多元、對於尊重沒有任何理解,你就會像把一大塊純鈉丟到水裡一樣,因為一份信手亂寫的文宣在社會上引發爆炸。
  升空四分鐘後就爆炸的星艦試射被SpaceX是為一次值得慶祝的成功。對於「點著全部的發動機並讓他進入預定軌道」這項目標而言,它當然的的確確是一次失敗。但從科學實踐和統計的意義來說,每一次的試射都是重要的可觀測事件,無論怎樣的結果都能帶來大量對改進整體計畫有所幫助的數據。
晴雨-avatar-img
2024/04/21
我想很多時候,一個人會害怕失敗,是因為他/她在做自己不太想做的事,因此結果是一切。倘若一個人真心愛着自己眼前的事,每分每秒都彌足珍貴,是否成功便變得次要,失敗自然不再那樣可怕。
前圖紙-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4/21
晴雨 很同意你的說法,人們很容易把一件事的價值寄託於結果。有時候是如你所說,做自己不太想做的事情,所以結果不好就會覺得一無所獲。也有些時候,明明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譬如說參加球賽的學生球員,因為過分聚焦在比賽結果,反而在結束之後才想起自己沒有好好享受過程。多珍惜當下,或許就能少很多遺憾。
  實際的情況遠比遊戲中的那種「有點玄」的表現還要神秘。當我們進一步思考獵人看見了什麼時,我們會發現他的那些有技能的認知結構不僅僅是讓某些「因為太細微所以我們沒注意到」的事物浮現出來,而是,他所見到的事情對另一些人來說根本不存在。
  不真正地接受那些被灌輸進來的「知識」與規訓的人,漸漸形構出了一種有意識的敷衍了事技術,這一技術使得他們得以嘻笑地完成那些本應該是深刻地自由剝奪的無意義勞作。所以我們每一次大選都能抓出好幾個沒有自己寫論文的畢業生,他們與他們所在的社會通常都不在意那些,反正只要拿到那個文憑就夠了。
麋鹿林-avatar-img
2024/04/06
「我們的每一次敷衍了事都是一次對愚蠢、無用且強迫你做的那些無意義行為的放任」非常同意這句話。
香港的填鴨式教育常為人垢病,「學會學習」對大部分家長、老師乃至學生而言只是口號而已。但放眼經典,先民早在《禮記·學記》就曾「投訴」當時的老師只會照書讀了!
Thumbnail
回想起學生時期早上7點到校(5:30起床趕搭公車),傍晚放學後到補習班繼續往腦子塞東西,10點回家再埋頭苦讀到深夜,只差沒有懸樑刺股,鑿壁偷光。也不知道當時是怎麼撐過來的...
Thumbnail
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點上」,於是,在孩子小時候就讓孩子上補習班、上私立學校,想方設法發展孩子的智育,對於孩子的情商培養卻很欠缺。殊不知,未來孩子的核心競爭力不是智商,而是情商。
Thumbnail
隨著時代的演變,我們逐漸認識到教育的核心應當更加著重於學生的全人發展和個性塑造。陳秋君老師,作為一位教育改革者,積極倡導一種超越傳統填鴨式教育模式的先進教學方法。
Thumbnail
『跳脫約定俗成的框架需要極大的勇氣,但在螫伏醞釀的過程裡,我們重新定義了自己。凝煉出堅定的價值觀、自己的優勢,與重新定義了世界對於成功的觀點。』 慢慢來,成為更好的自己。 繪本《帕容卡生了一個蛋》,在帕容卡與母雞們辯證的過程裡,教會我們的幾件事--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