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員

含有「研究員」共 144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Denisov-Blanch 發現,目前業界所宣稱 AI 能帶來的「生產力榮景」,其實過於誇大也同時忽略了背後的隱藏成本。
Thumbnail
紀錄一下最近的心得。 先介紹一下我的工作, 我在兩間不同的公司擔任AI相關的職業, 一間是金融科技的Lab裡面擔任AI研究員,工作內容可以略分為兩部分,一個是對內的工作流程改善,另一個是作新的產品出來 另一間是在影音公司擔任AI工程師,工作內容就更直接明確一點,大部分的工作內容都是做出改善工
剛進研究所的新生,常常以為 Paper 只要發表在知名期刊上就一定可信。 但行家都知道,評估一篇 Paper 的 credibility(可信度)不能只看外殼,而要用結構化的方法去檢驗。 以下三個秘密,是許多資深研究員日常在做的事,卻很少明說。 ▋Check the source’s repu
✍️ 文/林晃(人機互動語言學研究員) 你也許在某個夜晚、某個臨時的需要裡,第一次打開了 ChatGPT。 螢幕上,什麼都沒有。只有一條安靜的輸入框,像等著你說話的誰。 「……要怎麼開始呢?」
Thumbnail
含 AI 應用內容
#ChatGPT#創作#研究員
我通常都用卦象跟數字開啟問答
國王 KC-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08
林燃(創作小說家) 敲碗敲碗,期待 \*O*/
研究不只是技術,更是一種修行。 如果能在日常裡加上幾個小小的練習, 你的筆記、洞見、對話, 都會慢慢變成推動研究的「心法」。 ▋每次寫筆記時:加上「如是我聞」欄位 → 確認哪些是第一手經驗與推導 問自己: 「這一段,是我親自看到、驗證的嗎?」 這個欄位會讓你分清楚: 哪裡是實證,哪裡
佛陀的僧團被稱為「大比丘眾」, 它存在的意義不是崇拜,而是互相提醒、修正與傳承。 在研究生活裡,這就是你的指導教授、同儕、Lab 成員、合作作者, 也是推動你不斷看清真相的「群體力量」。 ▋提醒:一個研究員無法孤立成佛,真正的突破來自「大比丘眾」的對話 很多研究生以為研究是孤軍奮戰, 但
一位年輕人在交易所中遭遇神祕事件,腦中出現異常的雙重人格現象,並因此捲入一場與交易所創始者「零號」的意識之戰。他必須面對潛藏的記憶、危險的虛擬世界以及內心的掙扎,最終做出選擇,拯救交易所並守護真實。
Thumbnail
旅人小萌-avatar-img
2025/08/06
謝謝您的分享🩵
嘿!嘻瑞-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07
旅人小萌 謝謝喜歡,還請繼續支持《夢境交易所》❤️
10導火線   《快訊》》秋冽川棄上訴,判決定讞,學界震盪 本報訊 — 前源境核心研究員、現任特約技術顧問秋冽川放棄誣告案二審上訴,全案定讞,將執行六個月刑期。消息傳出,數十家國內外頂尖學術期刊罕見聯署譴責,稱此為「對學術獨立性的野蠻踐踏」。教育部與技術部連夜發聲明,承諾「全面檢視司法與學術倫
很多碩博士生做研究時, 最難的不是方法不會,不是時間不夠, 而是太容易因為心情起伏而打亂節奏。 但研究這種事,本來就不是靠情緒完成的, 而是靠一種不被情緒影響的「日課慣性」推進。 每天四張 A6 Memo,就是這個慣性的起點。 ▍一張 Memo,一個推進單位 每一張 A6 Memo 就
這是一種實驗,也是一種修行。 每天每個專案四張紙片,既不求快,也不求好,只求推進。 ▍一張紙片,一個思路 第一張紙片:寫下目前推進的問題是什麼。 不是什麼大哉問,而是今天準備解的、搞懂的、想試的。 一兩行足矣,像是: • 「為什麼這段 code 跑出來的結果有 noise?」 • 「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