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素養

含有「科學素養」共 34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付費限定
最近由於想從博士升級為教授(from doctor to professor),忙於備課,所以就比之前少寫了。所以今天就想分享個故事,也是最近備課科學素養單元的心得 有個人說:"我從來不做健康檢查,因為每次檢查都會發現許多毛病。不檢查,就沒毛病。"這句話,乍聽之下,就是對於我們科學精神,有很大的違~
Thumbnail
身為一個龜毛的讀者,每次看科普書看到有錯誤,都會覺得糟透了。 但是,以前看過的錯誤,都是翻譯問題。通常只要能找到原文,都會發現原作沒寫錯。 直到今天。
Thumbnail
4/5殺戒外傳:輓歌
只是吸收生態知識、科學知識並無法成為一個能夠以生態觀、科學觀進行思考的人。 思考模式的養成是一個綜合又繁複的過程,也因為如此,對多數人而言,很難直觀地理解該如何培養思考。 而這正是我十分佩服日本書籍的地方!​
Thumbnail
「我到現在都還沒有和你們說明『原理』,因為不用知道原理也可以妥善地『使用』這些現象。」 「就像我們今天知道了並聯和串聯。」A 說。 「只要我們確定怎麼做,會產生什麼結果就可以。」B 這麼說。 「對,即使我們都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但光是知道並聯和串聯的不同,就給了我們能力去更好地使用電......
Thumbnail
今天的第一個任務是「設計一種測量磁力大小的方法」。 上學期我們曾經針對「力」這個主題進行探討。於是我請少年們把相關的學習單帶來,回顧之前的經驗,再開始進行這個任務......
Thumbnail
在「事實」和「觀點」上,孩子容易卡住的地方: 1. 當陳述是學生不知道的事情,就無法判斷是否是「事實」=> 覺得「事實」都是真的。 例如:某個星球上有一個美麗的東西 v.s. 某個星球上有一個五公斤的東西......
Thumbnail
FC-avatar-img
2024/06/14
挺有意思的,最近也在重新建立事實與觀點的架構,發現自己也很難將這個事情說清楚,更別說要和孩子說了;關於這個“推論”有進一步的說明了嗎?或是有可以分享的嗎?
傻剛-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6/15
Fu Chang Huang 你好,感謝你的詢問。我現在理解到的是,「觀點 vs 事實」是協助分析文本、事件、想法...的一個工具、一個觀看角度、一個層次。所以當孩子年紀比較小的時候,我會給比較牢靠的框架去學習分析。隨著認知理解能力的上升,他們會慢慢發現在「觀點」與「事實」之間存在的模糊地帶,這個時候我才會適度拆解框架或是引入新的工具和角度。所以和孩子討論時,要清晰切入的角度,要討論「觀點 vs 事實」,就先不要討論灰色地帶。每個工具都是有侷限的,但無侷限的討論只會模糊焦點。更進一步的部分,可以參考:- 為什麼是概念錨定事實|概念為本讀書會紀錄https://vocus.cc/article/666d2019fd89780001812157-《底層邏輯》。將觀點與事實更細分為:事實、觀點、立場和信仰。- 阿簡生物筆記:科學論證與批判性思考的教學運用。如果要偏向更科學性的論證,這篇文章中有提出好用的論證框架。https://a-chien.blogspot.com/2019/04/blog-post.html
你有沒有想過,若你是個外星人,來到地球上,看見各式各樣從沒見過的事物時,你會怎麼稱呼描述它們? 你有沒有想過,當某一天,一個古代人穿越來到現代,他並沒有比較笨,只是從來沒有碰過這些東西,你要怎麼向他介紹這個世界? 當我們熟知的「專有名詞」再也無法發揮作用,你知道該如何貼切又精確地「換句話說」嗎?
Thumbnail
到了山上一處能眺望遠處的平台,我請少年們回想這幾個星期的課程,從尋寶、得到屬於自己的指北針,再到要用指北針和方位角在方格紙上畫出樹的精確相對位置。然後我給他們一些時間,請他們用這幾個星期得到的經驗,假裝步道並不存在,那要如何用手上的地圖與指北針,於此時此刻,找到自己身在何處? 「告訴我你的想法。」
Thumbnail
實在是太喜歡這本書了, 它從國小二年級開始陪伴我至今。 在以前那個《漢聲小百科》的年代,以前那個銷售員還會挨家挨戶上門推銷書籍的年代,台灣著實出了不少放到現在還是非常值得的好書。 知識會過時,但好的概念,能夠持續的比知識要久遠。 就像外表的礦物雖然氧化,內裡的黃金仍然閃閃發光。 很喜歡那時一些從日本
Thumbnail
對200年前的人來說,時間與空間的獨立性是絕對的; 對這一代的我們來說,只要稍稍接觸過科普書籍大多都聽過相對論一詞,更進階者也聽過速度越快時間越慢的概念; 而對下一代的孩子們呢?這些概念是否比我們當時還要深入日常生活的各種角落?以各種影音、作品、日常語彙展現出來?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