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5《使女的故事》|你的身體不是你的,而是國家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閱讀《使女的故事》的那段日子,我經常不自覺地摸著自己的小腿、腋下、眉骨——甚至不自覺的會把注意力挪到我自己的私密地方——那些我熱蠟工作裡最熟悉的區域,也是我自己身體上最早學會「羞恥」之處。瑪格麗特・愛特伍筆下這本焚不毀的禁書,不是未來的想像,而是過去與現在壓縮成的極端真實。她讓我們看見:當女人的身體不再屬於自己,歷史與國家就有了進入最私密空間的鑰匙。

這本小說發生在近未來的美國,一個被神權政體奪取的國度。女性的身分被重新分類:妻子、使女、女僕、阿嬤(監督其他女人的老女官),而主角 Offred(如果只是翻譯成奧芙佛瑞德,則會少了那點【Offer】的意味)則是那群白帽紅衣的「使女」之一。她們被國家剝奪姓名與自由,只保留子宮的功能,成為生育用的國家器皿。(其實有另外一本青少年讀物《The Giver》中,也有只負責生育的這個職業,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職業代孕把小孩生給各個家庭撫養,但其地位卻十分低等。有機會再提到這本書。)

這樣的敘事聽來瘋狂,但愛特伍卻說過:「我書中沒有任何一個情節,是歷史上沒有發生過的。」

於是我們回頭看—納粹集中營的性奴、二戰時期的亞洲慰安婦、東歐的卵子農場,甚至現代社會對墮胎、穿著、性行為的道德審判...這些並不是虛構,而是歷史拼圖被重新排列後的清晰。甚至是現今的台灣,女性是否能使用自己儲存的卵子,還需要伴侶的簽字同意;終止妊娠這個對於自己身體的保障,也得伴侶的許可,否則只能硬著頭皮繼續。

我讀這部小說時,一邊思考的是:當國家以「繁衍」為名介入女性身體,妳還剩下什麼?

這不只是西方世界的想像。在台灣,雖然沒有制度性地把女性分類為「可生育的公民」與「不服從的對象」,但社會語言與政策邏輯裡,仍隱含著相似的陰影。舉例來說,越多生育就有更多獎勵金(但其實對於養育來說根本少的可憐)、懷孕婦女在某些職位競爭能力被打折扣、對不婚不生女性的「勸導」「關心」,這些表面溫和的機制,其實都在暗示:妳的價值,應該被安排在特定位置上發揮。

政治哲學上,這是一種「身體國家化」的過程。女性不再被視為個體,而是國家邏輯裡的功能單位。妳是母親、妻子、照顧者,是家庭穩定與種族延續的保證。但如果妳選擇不生、不婚、愛女性,或只是「不想要被控制」,那麼妳就會成為一種「不適合出現在制度裡」的存在。

Offred 的世界裡,言語與思想被剪裁,衣服與儀態被規定。這讓我想起傅柯所說的:「現代權力不再只靠武力統治,而是透過規訓身體與管理生活來掌握人心。」女人在小說裡每天只能說幾句被允許的話,不能閱讀、不能寫作,連眼神都要被監視。真正的懲罰,不是監禁,而是讓妳逐漸遺忘自己是誰。

而她們仍必須微笑、祈禱、順從,甚至說「感謝」這樣的制度給予她們生存機會。這種精神殖民,最讓人不寒而慄。

在人類相互關係中最深的迷思,就是假設「順從」代表認同。《使女的故事》正是對這個觀點最有力的反駁—妳可以順從,但不代表妳沒有反抗。Offred 沒有逃跑、沒有革命,但她在心裡保留了記憶、語言與祕密,那是她最後的自我。

這也讓我想起很多在威權年代生活過的台灣女性。她們沒有上街,但在廚房裡、床邊、信紙上,偷偷保留自己對未來的想像。她們表面乖順,內心卻從未真正投降。

而愛特伍用紫色的花、封閉的屋子與悄聲的回憶,書寫出這種「沉默中的火焰」。她讓我們記得,不是每一場革命都要轟轟烈烈,有些革命,是活著、記得、寫下來,就已經足夠驚天動地。

對我來說,《使女的故事》是一面鏡子,也是一封提醒女性的信——妳的身體,不是任何制度、信仰或關係的附屬品。它屬於妳,僅此而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思想熱蠟室》:一個熱蠟師的閱讀筆記
0會員
5內容數
一點俏皮、一點認真。我的書寫方式就像護理肌膚,也在呵護思想,讓思緒重新變得細緻、有彈性、有光澤。 每一本書都是一面鏡子,照見我們不同的焦慮、慾望、掙扎與柔軟。 我總是從書裡看見客人的影子,也看見自己。
2025/04/24
有一種女性角色,她不在歷史課本裡,也不會出現在官方記憶中。她們無名、無權、無選擇,只是剛好沒有死、被留下來,然後被社會「安排」去承擔所有其他人不願意承擔的角色。《小姨多鶴》寫的就是這樣一個女人—一個在日本戰敗後,逃來中國東北的異鄉身體,一個從來沒有選擇權的女性存在。 嚴歌苓這本書在台灣甚少被討論,
2025/04/24
有一種女性角色,她不在歷史課本裡,也不會出現在官方記憶中。她們無名、無權、無選擇,只是剛好沒有死、被留下來,然後被社會「安排」去承擔所有其他人不願意承擔的角色。《小姨多鶴》寫的就是這樣一個女人—一個在日本戰敗後,逃來中國東北的異鄉身體,一個從來沒有選擇權的女性存在。 嚴歌苓這本書在台灣甚少被討論,
2025/04/22
在奈及利亞的壓抑家庭中,少女 Kambili 在宗教與父權的暴力中學會沉默。《紫色木槿花》是對女性如何在信仰、愛與控制中掙扎的凝視,隱喻女性在禁錮中也能生成的力量。從奈及利亞回望台灣,那些被教導乖巧、壓抑慾望與聲音的女孩們,是否也曾活在無聲的順從中?記得:就算妳曾經不能說,妳仍有權在未來開口。
Thumbnail
2025/04/22
在奈及利亞的壓抑家庭中,少女 Kambili 在宗教與父權的暴力中學會沉默。《紫色木槿花》是對女性如何在信仰、愛與控制中掙扎的凝視,隱喻女性在禁錮中也能生成的力量。從奈及利亞回望台灣,那些被教導乖巧、壓抑慾望與聲音的女孩們,是否也曾活在無聲的順從中?記得:就算妳曾經不能說,妳仍有權在未來開口。
Thumbnail
2025/04/21
《金月蓮》不是記錄歷史事件,而是讓歷史中的女性身影浮出水面。朱嘉漢用阿金、月娥、惜蓮的生命軌跡,揭露白色恐怖時期沉默背後的深層暴力。那些未被記下的等待、羞辱與隱忍,其實正是另一種歷史本體。她們不是主角,卻承受最長久的失去。這本小說是獻給所有被遺忘的女性,一封安靜卻堅定的回信:「妳的悲傷,我們記得。」
Thumbnail
2025/04/21
《金月蓮》不是記錄歷史事件,而是讓歷史中的女性身影浮出水面。朱嘉漢用阿金、月娥、惜蓮的生命軌跡,揭露白色恐怖時期沉默背後的深層暴力。那些未被記下的等待、羞辱與隱忍,其實正是另一種歷史本體。她們不是主角,卻承受最長久的失去。這本小說是獻給所有被遺忘的女性,一封安靜卻堅定的回信:「妳的悲傷,我們記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女書》是湖南女性獨有的文字,為四百年的女性書寫傳統。中國歷史向來為男人書寫,《女書》的發現,重現了農村婦女在歷史的位置。 女性的一生總是經歷不同的折磨和苦難。糅合傳統和現代舞蹈元素,以女性的苦難書寫,編舞者的感性透過舞者纖細的肢體語言、豐
Thumbnail
《女書》是湖南女性獨有的文字,為四百年的女性書寫傳統。中國歷史向來為男人書寫,《女書》的發現,重現了農村婦女在歷史的位置。 女性的一生總是經歷不同的折磨和苦難。糅合傳統和現代舞蹈元素,以女性的苦難書寫,編舞者的感性透過舞者纖細的肢體語言、豐
Thumbnail
"你睜開了眼睛,但卻甚麼都沒看見" 泰爾妮能順利存活,除了好運加身之外,家人默默為她準備各種東西,這些經歷過恩典之年的女性都在為她的存活而努力,但當初的她沒看見。 不覺得很像這個世界的縮影嗎? 人們為了下一代付出,排除障礙、努力鋪路,但懵懂的孩子通常不會發現,因為這些人日復一日的付出已成為他的日常。
Thumbnail
"你睜開了眼睛,但卻甚麼都沒看見" 泰爾妮能順利存活,除了好運加身之外,家人默默為她準備各種東西,這些經歷過恩典之年的女性都在為她的存活而努力,但當初的她沒看見。 不覺得很像這個世界的縮影嗎? 人們為了下一代付出,排除障礙、努力鋪路,但懵懂的孩子通常不會發現,因為這些人日復一日的付出已成為他的日常。
Thumbnail
若將《內在革命》視為女權運動的宣傳品,便小看了此書和它的作者葛羅莉亞.史坦能。這本書並不只是一位女性的成長與自覺,而是一個人的成長與自覺,只不過主角剛好是女權動領袖而已。 依據史坦能自訴的過往,她是個非常活耀的女權運動領導人物,想必擁有相當大的媒體影響力,但,她卻在暫卸第一線工作之餘,重新檢證自
Thumbnail
若將《內在革命》視為女權運動的宣傳品,便小看了此書和它的作者葛羅莉亞.史坦能。這本書並不只是一位女性的成長與自覺,而是一個人的成長與自覺,只不過主角剛好是女權動領袖而已。 依據史坦能自訴的過往,她是個非常活耀的女權運動領導人物,想必擁有相當大的媒體影響力,但,她卻在暫卸第一線工作之餘,重新檢證自
Thumbnail
《天璋院篤姬》、《沒有人寫信給上校》、《手槍女王》、《西班牙很有事:暢銷小說家貝雷茲―雷維特有笑又有料的西班牙史》和《甜蜜的死亡氣息》,當中雖然篤姬與手槍女王兩本書時空背景截然相反但都屬於「女性書寫」在我眼裡兩者都在自己的時代堅定地以女性身份堅定向前,除女性書寫本月不少和歷史相關的作品
Thumbnail
《天璋院篤姬》、《沒有人寫信給上校》、《手槍女王》、《西班牙很有事:暢銷小說家貝雷茲―雷維特有笑又有料的西班牙史》和《甜蜜的死亡氣息》,當中雖然篤姬與手槍女王兩本書時空背景截然相反但都屬於「女性書寫」在我眼裡兩者都在自己的時代堅定地以女性身份堅定向前,除女性書寫本月不少和歷史相關的作品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了一位北韓女孩的生命經歷,從幼時的洗腦到尋找真相,追尋自由的代價。作為臺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思考自由的真正意義。讀者可以從書中瞭解北韓的鮮為人知的一面,以及作者的堅毅和豐富經歷。希望這本書能夠喚醒更多人對自由和真相的關注。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了一位北韓女孩的生命經歷,從幼時的洗腦到尋找真相,追尋自由的代價。作為臺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思考自由的真正意義。讀者可以從書中瞭解北韓的鮮為人知的一面,以及作者的堅毅和豐富經歷。希望這本書能夠喚醒更多人對自由和真相的關注。
Thumbnail
閱讀的過程裡,時時讓人反思,在歷史的敘事裡,時常是以男性的視角來記載與論述,而回到每個時代之中,女性是如何思考與行動,往往是被忽視的一環。在這個故事裡,藉由嫁妝五斗櫃中的字條,開展出百年來女性在台灣社會中的轉變,而這些成長的記憶裡,實則隱藏著關於土地的傷痕,這樣的味道,有如黑糖焦香苦甜的複雜滋味。⁣
Thumbnail
閱讀的過程裡,時時讓人反思,在歷史的敘事裡,時常是以男性的視角來記載與論述,而回到每個時代之中,女性是如何思考與行動,往往是被忽視的一環。在這個故事裡,藉由嫁妝五斗櫃中的字條,開展出百年來女性在台灣社會中的轉變,而這些成長的記憶裡,實則隱藏著關於土地的傷痕,這樣的味道,有如黑糖焦香苦甜的複雜滋味。⁣
Thumbnail
美國小說家露意莎奧爾柯特(Louisa May Alcott)在1868年創作了半自傳《小婦人》,該經典之作在不同時期被翻拍成不同版本的電影。首次改編電影於1933年推出,之後,分別在1949、1994和2019年被翻拍成電影。2019年的最新版本更名為《她們》,加入該時代的樣貌和女性意識的認知
Thumbnail
美國小說家露意莎奧爾柯特(Louisa May Alcott)在1868年創作了半自傳《小婦人》,該經典之作在不同時期被翻拍成不同版本的電影。首次改編電影於1933年推出,之後,分別在1949、1994和2019年被翻拍成電影。2019年的最新版本更名為《她們》,加入該時代的樣貌和女性意識的認知
Thumbnail
愛特伍自少女時代,就已是位特立獨行、無畏與眾不同的女俠,不僅行事有自己獨到的作風,也很樂意為弱勢發言(包括大自然與環保)。她無法認同女性的歸宿是家庭,也完全無視當時的社會主流,不認同女人只能家庭或事業二選一。愛特伍從事寫作,寫詩寫小說,而不是擔任一般女性被歸類的秘書、教師、空姐等工作。
Thumbnail
愛特伍自少女時代,就已是位特立獨行、無畏與眾不同的女俠,不僅行事有自己獨到的作風,也很樂意為弱勢發言(包括大自然與環保)。她無法認同女性的歸宿是家庭,也完全無視當時的社會主流,不認同女人只能家庭或事業二選一。愛特伍從事寫作,寫詩寫小說,而不是擔任一般女性被歸類的秘書、教師、空姐等工作。
Thumbnail
「切記,在這本書中我所用的所有細節都是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科幻小說。」 寫作《使女的故事》之前,愛特伍花了很多時間田野調查,她蒐集了來自世界各地受壓迫卻無法發聲女性的故事,將她們的生命歷程雜揉進她的小說中。無外乎,《使女的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如此有血有肉。
Thumbnail
「切記,在這本書中我所用的所有細節都是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科幻小說。」 寫作《使女的故事》之前,愛特伍花了很多時間田野調查,她蒐集了來自世界各地受壓迫卻無法發聲女性的故事,將她們的生命歷程雜揉進她的小說中。無外乎,《使女的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如此有血有肉。
Thumbnail
這部美劇有著媲美電影的質感,少了許多電視劇的庸俗和拖沓,多了電影的細膩紋理和節奏,幾乎可說是以電影美感來製作的電視劇,令人驚艷。本篇將以影像分析的角度切入,解析美劇版《使女的故事》如何透過視覺協助觀眾建立對故事背景設定的理解。
Thumbnail
這部美劇有著媲美電影的質感,少了許多電視劇的庸俗和拖沓,多了電影的細膩紋理和節奏,幾乎可說是以電影美感來製作的電視劇,令人驚艷。本篇將以影像分析的角度切入,解析美劇版《使女的故事》如何透過視覺協助觀眾建立對故事背景設定的理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