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聽的😋
最近經常收到這樣的問題 :
旅游產品應該怎麼設計?
我們想要做某某地的線路 ,怎麼做?
看到這些問題,我們可能會問:
你的目標用戶是誰?
對用戶的了解程度是什麼樣?
線路偏重人文還是側重風光?
目的地考察結果是怎麼樣的?是否有競品且做了解析?
一旦用戶變了,產品如何跟上?
一串問題下來 ,很明顯的感受是,對方沒有做出更多有根據地表達。
一條產品,如果在設計思考之初僅用10分,無論後面的環節如何發力,都是做不到100分的。
今天我們回歸旅行產品的設計思考方向,嘗試首先作為產品線路的體驗者。
當我們看到一個目的地的時候,我們應該想些什麼?
關於時間季節的基本認知
全年分四季,於我們而言,其實只有熱、冷,以及適中這三個。
溫度與當地的結合應該是強化其優點,而不是將其吃掉。
舉個例子:
春天你去呼倫貝爾的結果就是枯草世界的撒歡,這和去奶奶家的麥子地沒什麼大區別;
三伏天豬八戒去沙漠就是去當烤豬,黃沙不會因炎熱而變得更黃;
這種選取看似誇張,但每年還是有很多人這樣子做決定,既不利於個人付出,也不利於家庭和睦。
幾個規律:
春
春天是一個很普通的季節,其優點是回暖和花開,但這僅限於南方的部割區域。
如西藏林芝,如云南,北方的大部割區域都不適合春天前往,否則只會收穫寒冷和枯黃。
夏
夏季是很極致的時間。
向北,可以收穫涼爽;向南,可以收穫玩水的極致體驗;向高處,可以收穫云霧與沉浸體驗(eg:露營)。
全國的綠色都可以收割,全國的高地都可以較舒適的體驗,如果你愛草原,夏季是最佳季節。
秋
秋季屬於包容性最強的時間。
你幾乎可以在秋季去任何地方,它有適中且穩定的溫度,也有豐富的色彩;中和那些炎熱之地的惡劣,放大那些丰富之地的植被。秋季尤其適合複雜地貌區域,如新疆、如川西、如雲南
冬
冬季很偏執,要麼冰天雪地,要麼反差如春,夾在中間的,都很尷尬。
冷到極致自然美若仙境,反差巨大自然值得享受。例如北疆喀納斯、例如東北漠河、例如云南大理、例如海南三亞。
但冬季,因為兩個極端都有十分明顯的地點選取,適中的區域顯得很含糊,導致兩端人都會比對多,最盛就是三亞,雖然地方不錯,但還需慎重考慮…
關於區域硬體的基本認知
自然可衡量,人文卻不可比對,所以硬體只聊自然。
區域硬體:
同一地貌的品質。如新疆天山下的落葉松始終碾壓河北塞罕壩的落葉松,無論是高度,還是形態
以此類推,山、湖、河流、沙漠、戈壁、樹木、草原、冰川…你都可以在大區裡有基本的梯隊了解
在自然角度,西藏和新疆是當之無愧的T1隊伍。
這種碾壓是全方位的,几乎任何地貌,都可以在這兩個區域找到最佳代表,所以但凡預算足夠時間充足,要看極致的風景的話,我都不會建議任何其他地方。
其次是川西高原與青海,川西和青海可以理解為是一個“小西藏”,西藏的縮小版。川西是藏東南的縮小版,青海是阿裡的縮小版。任何硬體都小一號,但即便如此,依然可以T2獨一檔。
T3是云南、內蒙古,這兩個一個勝在溫潤和豐富,另一個是有其突出之處(草原)。
甘肅、東北、貴州等西南區域有其自己獨特的景觀分散,但要好好挑揀和設計,不屬於隨便看都可以驚艷的地方。
注:這個簡單排序並不影響每個區域都可以有極其棒的旅行設計。
只是在大範圍風光構成上提供一個整體的對比,方便設計側重點。
省市邊線不是地貌邊線
經常聽到有人說:“我去過XX省了,下次不用再去了。”
這句話其實是有問題的,這個問題會誤導你做的出行計畫。在大學的時候,我也是這樣,覺得去過某個省市,就沒有理由下次優先選擇了。
這個問題的根本在於“把城市割區誤以為是地貌割區”。
例如去過了西藏的珠峰地區,下次希望看高原湖泊,會主動優先選取川西而不是第二次的西藏。
那種到了不同省市給你帶來的“打卡感”會使最后看不到最極致景觀的結果自動內心合理化。
但這一點又是很難自我察覺的,只有當你不小心真的又第二次去了同一個省市,看到其另外的招牌景觀,被驚到那一刻,才會真正明白。
當然,以上僅僅對於自然景觀而言,如果要不同的民族和人文感受,那針對性的換省市是合理的。
哪裡都可以設計出好體驗
如果你不是跨越20天的長途旅行,那麼就多把精力專注在具體的體驗設計“點”上。
國內發展至今,很少有哪個旅遊城市沒有令人滿意的住所,也很少有哪種地貌什麼都不是,你總可以找到其閃光點。
既然選擇了一個潮溼的地方,就要挖掘潮溼可以導致其能形成的最極致的風景與現象,如傾瀉的山谷瀑布,如洞穴探險,如北方沒有的碧水漂流,如小橋流水的懸崖酒店,而不是還去計較為什麼身上一直都有水;
或是選取了一個干旱的高原,如果忍的了干旱,就走風景優先原則,如果忍不了,就走酒店優先原則。
避免陷入出行只去大區看起來完美的地方,比如新疆,但粗制濫造的設計導致具體的旅行過程還不如周邊三日遊。
在國內尚不完善的旅行建設下,目前大區只能決定下限,設計和計劃決定大部分的上限。
經常有人說:“我就喜歡邊走邊玩,計畫什麼的不重要。”其實即便是隨遇而安,也有景區岔路口的選擇,也有夜裡挑揀住處的時候,但既然有選擇,就會有比對,有比對就會有計划的必要,無論是多麼小的計畫。
而很多時候,大家都低估了計畫的力量,因這些精力的消耗,它讓我們在頻繁旅行的生活軌道中仍然保持了新鮮感。
慢慢地,我們會更加了解自己的旅行需求,并知道在哪裡可以滿足這些需求。以及,經驗告訴你:“知道”並不影響震撼力的強度,知道不代表體驗,當旅行親臨,才是收穫震撼的時候。
在旅游需求從過去到未來,旅游產品的原創設計——不缺產品只缺好產品,旅游服務體驗設計——可複製的美好旅行體驗等章節都有對產品設計做出詳細的拆解。
未來,希望有更多的線路設計者,真正滿意自己的作品,在設計與表達中,讓更多的用戶對於遠方產生強烈的憧憬和聯結。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