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學看:選舉場域中選民與候選人的行為及語言

人類學又是如何解讀選舉過程中所出現的符碼呢?

 

選舉不是政治系或法律系的專利,從淡水阿嬤到含淚投票,選舉場域中的選舉語言選民行為、候選人行為,人類學家又是如何解讀的呢?

 

左岸文化與讀冊生活於選前在紀州庵舉辦講座,有三位人類學家分享他們在此次選舉中,對選舉行為的觀察及背後所透露的訊息。他們是2009年成立的學術部落格「芭樂人類學」網站的其中三位撰述成員,包含負責主持的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佩宜,以及交大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林秀幸和濟南大學東南亞學系人類學碩士班副教授容邵武。

 

1

左起交大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林秀幸,暨大東南亞學系人類學碩士班副教授容邵武,以及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佩宜。Photo Credit: 黃婉婷

 

語言的使用,標示著另一個主體的存在。選舉時期密集出現的語彙如「希望兩位理念價值令人敬佩的好酸林都能進入國會」「淡水阿嬤,底佳底佳」「麥吼郎誤會」「衝衝衝」「水啦」等等,這類的語彙,將台語作為文字書寫,這種訊息的傳遞林秀幸比擬為「就好像候選人跟選民的秘密交換」。

 

在公眾領域框出一個私領域,非單看文字,必須靠聲音去理解,只有使用這個語言(懂台語)的人,才能心照不宣的理解,而且是外國記者聽不懂、外電上也看不到的語彙,具有特殊性與排他性,形塑了一個政治社群。此外,台語透過聲帶震動發聲,形塑一種親密感,對比下,大陸以分字「日堯水皮」來指稱(劉)曉波,大陸語彙的使用相對是壓抑的。

 

語言的相互學習與挪用,可在國民黨的造勢場合中發現,國民黨向民進黨學習,借了許多民進黨過去晚會常喊的「一個人回去拉多少票,好唔好呀?」林秀幸說,偷偷採用對手的語彙,表示兩者的權力關係落差沒那麼大,兩者是較為平行的。

 

ama

網友KUSO圖。

 

朱立倫在辯論會上提及參選緣由時,歸之於一位淡水阿嬤,在網路上掀起KUSO 製圖的熱潮。例如有張以客家花布為底圖,壓上文字「我沒有叫朱立倫去選總統(阿嬤自救聯盟)」,林秀幸說,或許是下意識選擇花布,但花布元素的使用,就是主體性的呈現,而KUSO行為就是種「能量創造力」的呈現。為何阿嬤會被拿來KUSO?她指出,KUSO的物件一定不是離大家很遙遠的,它必須是可以被掌握、被拿起來玩的,前提是,被kuso的物件與民眾的關係不能差太遠。  

 

從拜票行為來看,候選人黃國昌當初早中晚去拜票,但時機都不對。後來發現倒垃圾時,家家戶戶都出來,而開始追垃圾車拜票,創意好玩體貼民眾的舉動,不僅上了新聞,更讓選民對候選人印象深刻。不走悲苦訴求,黃國昌的拜票行為,是與民眾的氛圍是一致的,展現我們跟政治間的關係。

 

而從歌手蕭煌奇「阿嬤的話」到朱立倫的淡水阿嬤,林秀幸說, 過去悲苦的轉化為戲謔的, 都是根據當代氛圍的再創造,而這些創造力就是一種能量的展現,代表著與政治權力的相近程度。相互挪用的程度,則反應著政治社群的權力關係。

 

人類學家又是如何解讀「含淚投票」呢?暨大東南亞學系人類學碩士班副教授容邵武說,各地政治都有只看「顏色」的狀況。至於含淚,或許是台灣特殊情境。一般政治領域認為要用理性的方式來論述自己的權益與得失,彰顯政治該如何進行,基本上是理性的。但選民對於政治人物的依戀,常常是超越理性的,有點像是愛情關係的情感投射,不然何必「含淚投票」?可以擦乾眼淚來討論。但這類的情感連結,常被視為危險的、不理性的,被排除在政治領域的討論外。

 

「投票真的只有理性思維嗎?我們都是理性的政治人嗎?」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佩宜表示,「含淚投票」被視為是一種負面的陳述,背後其實是預設了理性才是投票應遵守的原則,框架了某種理想樣貌:政治應該是理性的。但即便是一個理性選民,也可能在精密理性計算後,每個政黨都有某些政策讓人感到不滿意,或是候選人跟誰握手,又挑戰了誰的底線。

 

林秀幸曾撰文指出,投票是有很多情感面向的連結,有些人的投票行為,是這個候選人曾經幫過我什麼,所以一張票,一世情」。而有些時候,投票是種託付,選民在短暫時間內,跟候選人建立了某種信賴理想與認同。

 

郭佩宜指出,「含淚投票」在整個民主制度中,常被視為一種負面表述,其實是忽略了人類的複雜性 ,唯有從各種角度切入,才能理解選民的投票行為。這也就說明了沒有政黨的競選廣告是硬邦邦的政見,又或是,有些人看政見辯論會,其實是看一個對候選人的感覺,包括值不值得信賴尖酸刻薄或是膨風又或是公道伯......等,政見發表會其實是一場重要的展演。

 

郭佩宜說,選舉中常見兩個語彙「神聖的一票」或是「你的一票,決定台灣的未來」,但為何票是神聖的?又賦予投票行為這麼大的力量,可以決定台灣的未來?這或許得從台灣過往歷史及田野去爬梳。有人認為台灣選舉的頻繁度、藍綠對決是撕裂社會,但她認為,台灣選舉的頻繁度,把選舉當作家常便飯都是在告訴沒有選舉制度的人,我們不一樣、我們是有選擇的。而選舉中的「台灣加油」、「One Taiwan」、「Light up Taiwan」,以及兩黨的相互挪用與學習,或許正說明了台灣其實是很有共識的。

 

延伸閱讀

從道德判斷看選舉之中怪怪的地方

選舉選什麼?人渣文本周偉航:你最後選的會是「人格」

從小人物身上挖掘出選舉的大訊息

 


封面圖片來源:張國耀

記者:黃婉婷

編輯:蔡宜蒨

總統大選報導特派小組
總統大選報導特派小組
2016總統大選報導募計畫資是一個由讀者資助、支持的報導計畫。我們希望這個計畫能夠樹立良好的民主典範,透過群眾的力量,讓事實由群眾一起建構。我們需要更多的公民一起參與,一起加入我們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