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幾天在臉書上,出現各種對於「斜槓青年」的討論(爭執?斜槓之亂?) 然後不知道為什麼我一直被召喚,標記來標記去,但我覺得「批評別人是不是屬於斜槓」這實在沒有什麼好討論的。 但先謝謝許勝雄給我「刪除線」這個想法,我就用 30 分鐘完成這篇,你也就 3 分鐘看過就好了? ▍罵人很容易,專業不專業? 「斜槓之亂」被罵的原因不外乎「專不專業」這個標準上。 但其實我個人很無法認同「資格論」的審查: 「這個人不專業」 「年紀這麼小,能有什麼成就?」 「年紀這麼老,思想僵化了吧?」 「學歷這麼差,出來騙錢的吧?」 甚至是用背景條件的不符合、性別等因素去批評一個人的行為。 我始終認為,這只不過「客群不同」的問題,也因為時代正在劇烈轉型(第三段會提及)。罵直銷、罵 seafood、罵直播主、罵OOO,很簡單,因為你學不到他們背後的思維與經營方式,只不過是種眼紅罷了 ▍看不慣?ok 的,但你有看到能學習的部分嗎? 以前,那些整天「看似」無所事事,拍幾張照片,露個奶就有大筆的錢打賞的生活;或者是選擇嫁個有錢男人,就一輩子待在家裡享福就好;或者是當個靠爸靠媽族,生活完全無法自理獨立的人,這些人我實在很看不慣。但後來,才漸漸明白,那只是我單方面的以表現結果去「看似」,但背後的原因與付出,我們從來沒去瞭解過。 那也是一種生活,不理解,不意味著別人沒價值。 延伸閱讀: 社會正在粗鄙化?內容娛樂化?知識霸凌?讀書就比較高尚? ▍很會罵人酸人沒有不行,但這是最容易的。 如何去發現這些被你罵的人與事物背後的價值,並且學習,才是困難的。但這類人,可能大半輩子都學不會去「看別人的優點」,畢竟罵罵人把人拉低,你的相對位置就高了,這是個最偷懶的學習方法了。 ▍因為迷惑,所以追求身份認同。 寫到這邊,讓我想起羅胖在 2013 年的演講《這一代人的怕與愛》,他說「人們的害怕」分成兩個原因:第一是這個社會的不公平,第二是我們自己努力不夠。但我們這個時代還有第三個原因:「社會大勢的轉型」。 第一次轉型是穴居猿類變成人類,第二次是從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第三次,就是我們所處的時代,從工業文明到後工業文明。但前幾代的轉型有著百年的時間去過渡、好幾代人去分擔承受,我們現在不是,變化太快、壓力太多了。 iPhone 才出十年,智慧型手機就改變了我們生活的一大部分。這個時代瀰漫一種「不確定性」,我們很難在根據以往的經驗,來判斷未來發生某件事的概率。 正因為瀰漫著不確定性,因此每個人都在這網路時代中,尋找自己的「生活體驗」,我們不再需要在仰賴大型組織的幫忙,就能基於網路產生人類最獨特的「協作模式」。 亞當斯密提出的專業分工,依然是人類經濟前進的根本,只不過我們已經能打破大公司的框架,變成小型群落,所以客群也分化的更多。 因此,每個人拼了命去尋找自己的「體驗生活的方式」,不是讓自己變得有價值,而是找尋那一個群落,有人能認同,有人能愛你,那一個有人希望彼此成就的群落。 ▍斜槓之前,必須刪除線。 我曾經在某次演講中說過: 「那些看似成功的人,只不過他們嘗試的次數,比我們失敗的次數還多罷了。」 尋找你生活的體驗方式,必定會碰壁,我們要做的可能不是一直拼命的劃上「斜槓」,「更不是去刪除別人的斜槓」,而是去刪除你所不需要的,選擇自己能承擔的體驗。 至於一開始的圖,是我自己的例子。 國小時因為某些歌給了我繼續生活的動力,所以想當歌手;國中也嘗試去當模特兒與運動員,後來當然失敗了;高中想當工程師與老師;後來大學初期還想當個探險家或外商公司的顧問,這些都在嘗試之後,發現並不適合自己。 所以這些現在都不是我目前的生活,但都是些有趣的嘗試與經驗,也讓我透過嘗試去了解了各行各業背後的付出與代價。 那麼,你的刪除線呢? ▍延伸閱讀 給大學新生的一封信:大學四年重來的話,我要學好的三件事:斷捨離 嗨嗨!按個按愛心告訴我你喜歡這類的文章吧! (初次到 SOSreader,還在測試這邊的社群喜歡什麼類型的文章) 時事觀點會分享在臉書,歡迎追蹤 侯智薰(Raymond CH Hou)的臉書 我說…如果…你能順手打賞我一杯咖啡? 街口支付打賞雷蒙,免手續費又快速! 電腦閱讀:打開街口支付 → 介面上方轉帳 → 掃個 QRcode 來打賞! 手機閱讀:打開街口支付 → 介面上方轉帳 → 輸入帳號 → 901005033 街口支付的好處?(台灣的支付品牌,必須支持個) 原文發佈在 侯智薫的 Facebook:看自己就好,先當「刪除線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