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生,焉知死?~淺談基督教生死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刊載於《基督教平安園通訊季刊第71期》

近來,資深主播傅達仁先生因為得到胰臟癌,自知日子不多,他期待自己是好好的死亡,而不是在疼痛中,在許多醫療器材陪伴中死亡,因此,他開始提倡「安樂死」。甚至,他兩度前往瑞士,盼望在當地申請到「安樂死」的許可,最後可以選擇有尊嚴的死。當然,安樂死的議題在台灣的確還不夠成熟,政府也不敢貿然立法。無論我們支持或不支持安樂死,不過,從傅達仁先生所表達出來的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堅強面對死亡這個課題,這是值得我們基督徒省思的。

對基督徒來說,死亡並不是結束,因為上帝會為我們預備地方,好等待復活的時刻來臨。因此,基督徒原本不應該怕死,但事實卻不是如此,即使是傅達仁先生堅強地面對死亡,卻不表示他真的不怕死。他知道人終究一死,不過,若不是面對胰臟癌,這個目前醫學上的死亡率相當地高,這樣的病讓他不得不面對死亡這個課題。不過,就如同他在今年三月的時候寫下了「想活」的詩,其中寫著「其實我很想活,雖然我是『安樂死』的倡導者。」死亡有時候讓人可以輕易面對,不過面對親情的分離,即使基督徒知道未來會在天上相遇,但面對生死分離,仍然是令人感到有許多的不捨。

曾經有孔子的弟子季路問孔子對「死亡」的觀點,孔子對他說「未知生,焉知死?」。的確,人們總是在問「死亡」的事情,不過,即使是基督徒,仍然只知道會為我們預備地方,卻無法完全得知死亡之後真實的情況。不過,在世上的生活卻是我們可以真實去體會。因此,面對死亡的課題,其實就是面對如何在世上的生活。

當我們在告別禮拜的故人略歷上,往往可以看到這個人的一生,特別是故人生平令人懷念的事,而這些也將成為還在世的人的見證。就如同希伯來書12:1所說的「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我們活著的人看見許多人的見證,就像雲彩圍繞著我們。希伯來書作者在希伯來書11章中,談了許多舊約中許多人物,包括亞伯、以諾、挪亞、亞伯拉罕等等,因著對於上帝的信靠,他們活出許多美好的見證,就如同雲彩圍繞著從聖經中看見他們的見證的基督徒一樣。這些見證人雖然死去了,但他們的生命見證仍然停留在每個仍然活在世上的人,就彷彿雲彩圍繞著每個人一樣。

從這個角度來看死亡,就必須清楚知道死亡雖然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也是如同子路問孔子死亡的問題。不過,「未知生,焉知死?」這句話對基督徒來說,是一個提醒。雖然我們知道死後的結果,甚至可以想像上帝將預備一個更美好的地方,但我們更要用「未知生」的態度去過在世上的日子。也就是說,基督徒怎樣面對死亡的課題,就是好好地在這世上生活,並為主作見證,好讓自己的生命成為雲彩般的見證人。就如同傅達仁先生的死,我們不一定要認同他所提倡的「安樂死」,但至少他帶給我們一個省思,那就是怎麼樣去思考生命以及死亡的議題。

因此,活著的人如何面對死亡這個課題,應該反向思考,我們如何面對活在這世上的生命呢?更具體的問題是,我們希望有一天在自己的告別禮拜中,後人為我們寫的故人略歷,所呈現的生命是怎樣呢?我們所呈現的生命是否如希伯來書所形容的如雲彩圍繞著在世的見證人呢?面對死亡,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地思考怎麼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有意義,活出可以見證基督的名的生命。「未知生,焉知死?」對基督徒來說,是積極面對死亡,我們用活出更有意義的生命,讓自己成為雲彩般的見證人,這樣即使有天我們蒙主恩召了,生命並沒有真正的死去,而是活在每個受到我們的見證所影響的每個生命之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anong的沙龍
9會員
27內容數
主日禮拜講章分享,請勿抄襲,可參考,吸收後再重寫擴充。
Pano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6/13
撒母耳記中展示了由於權力所帶來的腐蝕,使得政治領袖們失去原本的理想和抱負,而被迫為了維護權力而採取不道德的行為。這種問題不僅出現在政治領袖間,也在教會和其他組織中有所體現。因此,撒母耳記提醒我們需要對擁有權力的人保持警惕,並持續關注他們的行為。
Thumbnail
2024/06/13
撒母耳記中展示了由於權力所帶來的腐蝕,使得政治領袖們失去原本的理想和抱負,而被迫為了維護權力而採取不道德的行為。這種問題不僅出現在政治領袖間,也在教會和其他組織中有所體現。因此,撒母耳記提醒我們需要對擁有權力的人保持警惕,並持續關注他們的行為。
Thumbnail
2024/06/12
本文講述了《超脫旅途》一部談論死亡與生命意義的日本電影。內容主要描述了兩位男主角,佐倉醫師和病患成瀨先生在面對生命困境和死亡逼近時的心路歷程。透過對安樂死和臨終照護的討論,引導觀眾開始思考死亡的議題,最後呈現了面對死亡的方式是繼續努力地活下去。
Thumbnail
2024/06/12
本文講述了《超脫旅途》一部談論死亡與生命意義的日本電影。內容主要描述了兩位男主角,佐倉醫師和病患成瀨先生在面對生命困境和死亡逼近時的心路歷程。透過對安樂死和臨終照護的討論,引導觀眾開始思考死亡的議題,最後呈現了面對死亡的方式是繼續努力地活下去。
Thumbnail
2024/03/14
該文討論生活中的神蹟如何與理性和科學觀點相抵觸,並且以《約翰福音》中的「把水變成酒」的神蹟為例,提及現代人對神蹟的看法。文章強調神蹟是為了彰顯上帝的榮耀,以及生活中尋找神蹟的意義。
Thumbnail
2024/03/14
該文討論生活中的神蹟如何與理性和科學觀點相抵觸,並且以《約翰福音》中的「把水變成酒」的神蹟為例,提及現代人對神蹟的看法。文章強調神蹟是為了彰顯上帝的榮耀,以及生活中尋找神蹟的意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聊聊天吧! 拿張椅子我們坐下聊聊吧!但是話題很不輕鬆~那就是「安樂死」!前段時間看到傅達仁的狀況⋯癌末選擇到國外結束生命!最近又因為柯文哲又炒熱這個話題,但是目前這個只是選舉操作⋯當選舉結束有人還會關注這個議題嗎?如果有一天當生命沒有意義的時候⋯你不能吃美食、不能逛街、不能追逐夢想、不能跟朋友聊天
Thumbnail
聊聊天吧! 拿張椅子我們坐下聊聊吧!但是話題很不輕鬆~那就是「安樂死」!前段時間看到傅達仁的狀況⋯癌末選擇到國外結束生命!最近又因為柯文哲又炒熱這個話題,但是目前這個只是選舉操作⋯當選舉結束有人還會關注這個議題嗎?如果有一天當生命沒有意義的時候⋯你不能吃美食、不能逛街、不能追逐夢想、不能跟朋友聊天
Thumbnail
未知生 焉知死也? 醫療發達的現代 如何死跟活著 一樣重要 你想好怎麼死了嗎?
Thumbnail
未知生 焉知死也? 醫療發達的現代 如何死跟活著 一樣重要 你想好怎麼死了嗎?
Thumbnail
這些年在醫院的安寧病房,會看到穿著袈裟的法師跟著醫療團隊查房,他們不是到醫院化緣、作法事,更不是來傳教的,而是安寧醫療團隊的成員,協助臨終病人探索生命與死亡的靈性層面,思索生命的意義,同時也引導病人進行瀕死的準備,讓他們能無所畏懼的面對死亡,產生內在的生命力量,進而學習超越生死障礙的能力。 佛教臨床
Thumbnail
這些年在醫院的安寧病房,會看到穿著袈裟的法師跟著醫療團隊查房,他們不是到醫院化緣、作法事,更不是來傳教的,而是安寧醫療團隊的成員,協助臨終病人探索生命與死亡的靈性層面,思索生命的意義,同時也引導病人進行瀕死的準備,讓他們能無所畏懼的面對死亡,產生內在的生命力量,進而學習超越生死障礙的能力。 佛教臨床
Thumbnail
聖嚴法師曾提醒:「死亡是人生的必然,我們可以做的,就是隨時準備死亡的到來。」但是,絕大多數人或許來自內心深處對死亡的恐懼,所以總是以忙碌工作或追逐聲光刺激來逃避,不知不覺陷入華人社會對人最惡毒的詛咒:「不得好死。」其實這句罵人的話,也顯露了我們對善終的渴望。 根據專家,也就是本書作者臨床宗教師的經驗
Thumbnail
聖嚴法師曾提醒:「死亡是人生的必然,我們可以做的,就是隨時準備死亡的到來。」但是,絕大多數人或許來自內心深處對死亡的恐懼,所以總是以忙碌工作或追逐聲光刺激來逃避,不知不覺陷入華人社會對人最惡毒的詛咒:「不得好死。」其實這句罵人的話,也顯露了我們對善終的渴望。 根據專家,也就是本書作者臨床宗教師的經驗
Thumbnail
如果你選擇讀這篇文章,那代表你已經開始誠懇地面對自己生命的景況,這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 因為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活在自己不會死的幻覺裡來過生活,醫生會告訴我們這個病況的死亡率或是存活率,但是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的死亡率最終是100%,醫生最終仍會失去他所有的病人。死亡絕對是一件無法避免的事...
Thumbnail
如果你選擇讀這篇文章,那代表你已經開始誠懇地面對自己生命的景況,這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 因為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活在自己不會死的幻覺裡來過生活,醫生會告訴我們這個病況的死亡率或是存活率,但是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的死亡率最終是100%,醫生最終仍會失去他所有的病人。死亡絕對是一件無法避免的事...
Thumbnail
生死這個議題總是許多人迴避,但人生在世實際上就是往死裡去,只是何時?什麼方式?沒有一個定數,只有到最後的那一刻才會明白,而作者透過這本書描述著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探討死亡,從我個人的觀點,過去對於死亡總是會用墓誌銘來形容,死後想被人紀念什麼,隨著年齡漸長,或許都沒有人記得,才是最好的。
Thumbnail
生死這個議題總是許多人迴避,但人生在世實際上就是往死裡去,只是何時?什麼方式?沒有一個定數,只有到最後的那一刻才會明白,而作者透過這本書描述著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探討死亡,從我個人的觀點,過去對於死亡總是會用墓誌銘來形容,死後想被人紀念什麼,隨著年齡漸長,或許都沒有人記得,才是最好的。
Thumbnail
前言:未知死,焉知生 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為死亡離自身很遙遠,所以聚焦在眼前的事物;或認為死亡為不吉祥的概念,而刻意拉出一段距離。然而,從生命的終點回頭看現在的世俗煩擾(事業、感情、家庭),我們到底渴望活出一個什麼樣的人生?所以,若將孔子的話反過來,或許能給我們新的啟發
Thumbnail
前言:未知死,焉知生 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為死亡離自身很遙遠,所以聚焦在眼前的事物;或認為死亡為不吉祥的概念,而刻意拉出一段距離。然而,從生命的終點回頭看現在的世俗煩擾(事業、感情、家庭),我們到底渴望活出一個什麼樣的人生?所以,若將孔子的話反過來,或許能給我們新的啟發
Thumbnail
面對至愛的死亡,是放手,還是用盡力氣挽留? Hi this is Allee. 今天要聊聊一本書:柳成昊《每週都去看屍體:首爾大學最熱門的死亡學》, 書籍可分為兩個大主題:第一部分是說明韓國法醫相關的社會認識,以及法醫在決斷上佔有重要因素的相關案例。第二部分則是結合了哲學、宗教、實例的「死亡學」。
Thumbnail
面對至愛的死亡,是放手,還是用盡力氣挽留? Hi this is Allee. 今天要聊聊一本書:柳成昊《每週都去看屍體:首爾大學最熱門的死亡學》, 書籍可分為兩個大主題:第一部分是說明韓國法醫相關的社會認識,以及法醫在決斷上佔有重要因素的相關案例。第二部分則是結合了哲學、宗教、實例的「死亡學」。
Thumbnail
大過年的還要觸霉頭,難怪老亞沒什麼朋友
Thumbnail
大過年的還要觸霉頭,難怪老亞沒什麼朋友
Thumbnail
 刊載於《基督教平安園通訊季刊第71期》 近來,資深主播傅達仁先生因為得到胰臟癌,自知日子不多,他期待自己是好好的死亡,而不是在疼痛中,在許多醫療器材陪伴中死亡,因此,他開始提倡「安樂死」。甚至,他兩
Thumbnail
 刊載於《基督教平安園通訊季刊第71期》 近來,資深主播傅達仁先生因為得到胰臟癌,自知日子不多,他期待自己是好好的死亡,而不是在疼痛中,在許多醫療器材陪伴中死亡,因此,他開始提倡「安樂死」。甚至,他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