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屬感:你正在找尋嗎?

2018/09/0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歸屬感,每個人都會遇到,也常常是大家在大學四年都會遇到的課題
或許是因為沒找到適合自己的群體、社團,因而沒有共鳴
或許是因為打工太忙,沒太多時間和系上朋友交流
或許是面對太多選擇,每個都想嘗試,最後而迷失了自己,歸屬感也找不到
而我對於歸屬感最強烈的感受,不是發生的台灣求學期間
歸屬感,讓我感受最缺乏的一次,也是最迷失的一次,是在我交換學生的期間
而這次想跟大家分享許多交換學生都可能面臨的歸屬感與這期間產生的變化

歸屬感的迷失:

聚會照片上所有的人你都認識,但卻只有你沒受到邀請

交換時期起初大家都會一起玩,過了幾個月就會開始有明顯的群體,亞洲人、歐洲人、美洲人...等,但有一天你卻發現你不屬於任何一個群體
不免俗的,除了一起住的各國室友以外,最好的一群朋友還是跟亞洲人,但有一天晚上煮完飯滑IG,發現認識的那群朋友來個晚餐大聚會,大家各自負責1.2道菜,非常熱鬧,而照片中的所有人都是我認識且不錯的朋友,第一次看到心想:誒,怎麼沒找我一起去?
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發現一樣的聚會,但還是沒有自己,問了他們只得到聚會通常很臨時,常常都是晚餐前臨時決定,下次有會記得告訴我,且通常他們的室友剛好都是亞洲人,所以當室友A知道,就會順便找室友B一起,而我剛好室友幾乎都歐洲人為主,當時的心情有點難過,覺得自己怎麼每次都被忘記

第N次聚會以後、旅行也沒有你:自己的歸屬感在哪?

壓死最後一根稻草的大概是發現大家一起出門旅遊,而這次竟然也完全沒有我...那天起,突然強烈意識到自己的歸屬感在哪,原來自己沒有真正很要好的朋友可以交心,即使和室友相處融洽,但似乎還是沒有很大的共鳴,陷入了自己迷失,常常沒事就在家看Netflix而已。

心態的轉變:成熟與獨立

事實:沒受到邀請有時跟時機點、室友、主動真的有關。原本那歸屬感就只是一廂情願地以為,或給自己的約束罷了。
時機點:我選課真的蠻少,所以在學校真的不常遇見他們,而他們許多人選課蠻常都會類似(畢竟去交換通常都大三、大四,而課程的選擇也不是太多,很容易就會同堂課),常常就一起下課後去超市就決定一起吃個飯之類。而自己沒受邀也是理所當然,只是自己的自怨自艾,覺得大家應該要想到我才對。
室友:交換期間,室友的確影響自己很大的交友圈。當時,亞洲人剛好都常常一起住(如:新加坡同個學校的人,可能在交換前彼此就連絡好,決定一起住、或剛好室友就是有亞洲人而已)所以當交友圈類似,有聚會也會通知彼此,而我室友剛好都歐洲人為主,不得不說,我也因此參加了許多只有歐洲人的聚會,而唯一的一個亞洲室友是中國人,因他是碩班交換生,所以他沒認識什麼大學部的交換生,但我也因為他認識了一群中國人。
主動:出國後,不用期待每個人都主動認識你或幫忙你。我想那是我當初覺得沒歸屬感的致命傷,以為有活動就會被通知,最後沒被通知而自己難過。因此我後來開始觀察那些明明住很遠、課很少的人,到底為什麼可以當social king, queen,最後我發現他們都很主動舉辦活動、聯繫別人、抱持開放的心胸。有些是邀請別人去他家一起煮飯或提供場地,有些是下課後就去別人家串串門子,剛好有聚會也就被邀請,而不是呆呆的等朋友突然私訊訊息給你。意識到這點後,心想自己何不舉辦一個烤肉趴(剛好我住的那邊什麼都不好,但有一個很大的後院和烤肉設備),起初跟朋友提議時,有幾個人蠻感興趣,也大概預計可能會有10個左右的朋友參加,但最後你猜有多少?
30幾個人!在要烤肉當天還是以為10幾個人,而由於早上當天大家都要一起考德國期末考,所以見到許多人,中午後,已經變20多人要參加了,而那些人在找自己的室友,到了晚上已經30 幾人了,還記得當時法國室友跟我說一句,印象到現在都很深刻,他驚嚇的跟我說:「是不是整個鎮上的亞洲人都來了?他在這邊念書一年,從來沒看過這麼多亞洲人同時出現」。而我一個心態的改變,由被動改為主動,就成功舉辦了一場我法國室友看過最多人的亞洲人烤肉趴!

獨立

出國交換,往往需要一個人處理大小事,沒有父母、沒有熟悉的環境可以依賴,不論是家中突然跳電全黑、冬天暖氣壞掉在房間被冷得要死、在外地一個人旅行突然手機沒收訊,找不到回去的路、半夜3點一個人下雨走回去旅館、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歸屬感.....,這期間不斷需要與自己的對話、在一個全新的環境、每次旅行會看到不同的事物,這過程無意間會培養獨立,讓你面對各式各樣的危機,讓你不知不覺就改變了,只是自己還不知道。

交換,不是如大家想像中一樣美好,其中會遇到的挫折只有自己知道
有機會也希望聽聽你們的交換故事
2018.09.01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麥可故事貿易公司
    麥可故事貿易公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