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川崎摩托車」曾經差點不復存在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目前公認為日本四大摩托車廠之一的川崎,由於其造車工藝與車輛的性格,都一直被車友認為是「男子漢」的選擇。一定年齡以上的台灣人,對於台灣永豐生產多年,直到2003年才正式停產的「瓦斯車」川崎B1-125必定不陌生,而自從台灣開放大型重機進口之後,帶著明顯「川崎綠」的新銳重機,在路上的能見度也越來越高。

但是,即使是這樣世界級的摩托車廠,也曾經險些夭折在襁褓之中。


今日的川崎真正投入摩托車的全車製造,是1960年的事情,此時,它還只是川崎航空機工業(Kawasaki Aircraft)的一個「發動機事業部」。兩年前的1958年,川崎航空機工業設立的「單車生產準備室」,則是這個事業部的前身——在當時的川崎,就是把摩托車單純稱之為「單車」的。

在這之前的川崎,都是將發動機事業部生產的摩托車引擎,供給給東京一家「明發工業」,生產一款稱為「明發」(メイハツ)的機車。這個名字的由來,則是因為它所使用的引擎是在川崎設於明石的工廠製造出來的。

raw-image

川崎航空機工業的計畫,就是以這款明發機車為基礎,由發動機事業部的明石工廠來生產全車。因此才組建了單車生產準備室,花了大約兩年的時間安排外包零件及原料的供應鏈、招募人才、規劃生產線等硬體建設,於1960年開始了整車生產,推出首輛品牌摩托車Kawasaki B7。

就現在的觀點來看,當時川崎發動機事業部的成員,都是由母公司的其他部門零碎集結而來的,並非是傳統印象中由精英構成的日本企業成員形象。

raw-image

雖然花了兩年的時間建立專屬部門及生產線,開始了全車製造,但事情的發展並不順利;川崎的第一輛摩托車B7,因為部門初創時人力不足,核心部份的車台組件以外包方式開發,卻在上市後出現了嚴重的瑕疵,在顧客的抱怨聲中被大量退貨,甚至一度寫下了「當月生產量-17台」的難堪紀錄。

事業主體的川崎航空機工業,面對這種狀況,也不得不檢討這個摩托車事業部門的存續。慎重起見,母公司甚至還委託外部的經營顧問單位,請其評估是否該繼續機車開發生產業務。

就在這種「處女作很可能就是告別作」的低迷狀態之下,1963年卻發生了一件「奇蹟」逆轉了局勢。當年,在兵庫縣青野原,日本摩托車運動協會(MFJ)舉辦了全國越野車大會,繼被嫌棄到極點的瑕疵車B7之後開發的川崎B8,竟然獨占了賽事的第一到第六名。

raw-image

這奇蹟般的逆轉劇,其中有些是努力的成果,也有老天眷顧的幸運成分。幸運的部分在於,賽事當天因為大雨,許多他廠的車輛被迫棄權退賽,但耐候性、走破性較佳的B8撐到了完賽;而努力的部分,則是在設計者松本博之自行私下詢問經銷商、針對當時鋪裝道路較少,路況不佳的情況,以低速高扭力引擎設定、厚實具耐久性的車體,加上新設計的避震系統來提高車輛整體性能及實用性,最後在艱困的賽事中開花結果。


原本,川崎B8的參賽,只是社內同事自發的活動,但因為這場比賽獨占第一到第六名的奇蹟逆轉勝,川崎正式的編組了工作小組,投入各大摩托車賽事,而原本已經被檢討起存廢,幾乎走投無路的摩托車部門,也因此士氣大振,並在B8優秀的銷售數字之下得到了繼續發展的機會。

如果在B7的失敗之後,沒能在努力與運氣的結合之下出現B8的成功,那麼今日是否還會有川崎這品牌的摩托車存在,可能是非常有疑問的一件事情。當各位「男子漢」跨上充滿復古氣味的B1,或者各種新銳Kawasaki紅黃牌重機奔馳在路上時,不妨回想一下這段有趣卻又非常關鍵的小歷史。

raw-image

※本文於2018年9月21日發表於自由評論網《神楽坂週記》專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神楽坂 雯麗的沙龍
230會員
174內容數
後見之萌,是由一群熱愛各種懷舊與經典復古趣味的作者,所精心打造的小巧共筆寫作專題。也許你因為生活與忙碌,已經淡忘了那份「深入探索某個嗜好」的樂趣,但我們會努力讓你回想起來。
2020/09/24
在1960~1990年代的台灣,正版概念並不普及,不但未經授權的自行翻譯、盜印漫畫眾多,亦有照著原作整體重繪的仿作,甚至還有許多自行使用受歡迎作品人物和要素的「二創」作品存在。
Thumbnail
2020/09/24
在1960~1990年代的台灣,正版概念並不普及,不但未經授權的自行翻譯、盜印漫畫眾多,亦有照著原作整體重繪的仿作,甚至還有許多自行使用受歡迎作品人物和要素的「二創」作品存在。
Thumbnail
2019/01/16
在港片《救世神棍》中,扮演達達大師的陳小春要求粉絲們與他一起替傳言中昏迷不醒的大明星鮑華(杜德偉飾)齊心祈禱。眾人圍著鮑華入住的醫院,一邊哭一邊齊唱他的名曲——
Thumbnail
2019/01/16
在港片《救世神棍》中,扮演達達大師的陳小春要求粉絲們與他一起替傳言中昏迷不醒的大明星鮑華(杜德偉飾)齊心祈禱。眾人圍著鮑華入住的醫院,一邊哭一邊齊唱他的名曲——
Thumbnail
2018/12/27
自從幾年前用日文漢字或(擬似)漢詩手法寫就的「偽中國語」在日本網友,主要是推特使用者之間流行起來之後,每隔一段時間,推特上就會出現一串令日本人(還有大致看得懂這種假中文的華文使用者)捧腹大笑的「偽中國語」對話出現。
Thumbnail
2018/12/27
自從幾年前用日文漢字或(擬似)漢詩手法寫就的「偽中國語」在日本網友,主要是推特使用者之間流行起來之後,每隔一段時間,推特上就會出現一串令日本人(還有大致看得懂這種假中文的華文使用者)捧腹大笑的「偽中國語」對話出現。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當然很多時候我們不會在意那麼多,究竟一台在路上能見度極低的車,版本到底多重要。然而,對於曾經擁有過兩台雷霆125的自己來說,其一是本來就會在意自己擁有過的東西(合理!);第二則是從中能夠了解鈴木工業與石橋台隆合併之後的發展史。
Thumbnail
當然很多時候我們不會在意那麼多,究竟一台在路上能見度極低的車,版本到底多重要。然而,對於曾經擁有過兩台雷霆125的自己來說,其一是本來就會在意自己擁有過的東西(合理!);第二則是從中能夠了解鈴木工業與石橋台隆合併之後的發展史。
Thumbnail
風神100在臺灣不算是稀有的車種,甚至在民國六十多年還有一定的熱潮,但因為距離當時生產年代久遠,存活下來的相對少一點。而且保存得宜的風神可能平時不騎乘的時候是保存在室內,至少我還沒有遇過野生的SL就是了。
Thumbnail
風神100在臺灣不算是稀有的車種,甚至在民國六十多年還有一定的熱潮,但因為距離當時生產年代久遠,存活下來的相對少一點。而且保存得宜的風神可能平時不騎乘的時候是保存在室內,至少我還沒有遇過野生的SL就是了。
Thumbnail
2022的這個時候,這個地方已經是一個營業場所了,每一次經過赤峰街都能發現新增的店家,這七年下來赤峰街的周邊商店改變的非常非常多。 現在那一區已經是充滿年輕氣息的文青散步聚落。
Thumbnail
2022的這個時候,這個地方已經是一個營業場所了,每一次經過赤峰街都能發現新增的店家,這七年下來赤峰街的周邊商店改變的非常非常多。 現在那一區已經是充滿年輕氣息的文青散步聚落。
Thumbnail
沒想到2021年的最後一次騎車,居然可以用MTB收尾 而且還是跟從進業界以來就認識到現在 少數仍在騎車的朋友們一起騎車 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把騎車當成我的休閒運動項目之一的呢? 一開始會騎車,說真的就是跟風 2008年時,我還在海運界服務 那時候電影練習曲的流行還有巨大標哥的環島 再加上一句
Thumbnail
沒想到2021年的最後一次騎車,居然可以用MTB收尾 而且還是跟從進業界以來就認識到現在 少數仍在騎車的朋友們一起騎車 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把騎車當成我的休閒運動項目之一的呢? 一開始會騎車,說真的就是跟風 2008年時,我還在海運界服務 那時候電影練習曲的流行還有巨大標哥的環島 再加上一句
Thumbnail
當你看到一台腳踏車的時候,除了「單車」外,你腦中還會浮現哪些別稱呢?使用不同的語言文字反映了不同的出身,從前我們可以從說出口的不同詞彙,辨認出說話者的身分背景。吳明益的《單車失竊記》,便是以這樣的庶民生活史的角度,觀照到台灣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的事情。鑲嵌在生活碎片裡的軌跡,呼應了另個角度台灣歷史記憶
Thumbnail
當你看到一台腳踏車的時候,除了「單車」外,你腦中還會浮現哪些別稱呢?使用不同的語言文字反映了不同的出身,從前我們可以從說出口的不同詞彙,辨認出說話者的身分背景。吳明益的《單車失竊記》,便是以這樣的庶民生活史的角度,觀照到台灣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的事情。鑲嵌在生活碎片裡的軌跡,呼應了另個角度台灣歷史記憶
Thumbnail
有幸拜訪SUZUKI scooter機車迷的蔡大,對於喜愛老車的車友應該對這個部落格不陌生,因為許多的老廣告都收錄在"SUZUKI scooter機車迷"這裡。歡迎前往看看廣告報章雜誌背後的故事!
Thumbnail
有幸拜訪SUZUKI scooter機車迷的蔡大,對於喜愛老車的車友應該對這個部落格不陌生,因為許多的老廣告都收錄在"SUZUKI scooter機車迷"這裡。歡迎前往看看廣告報章雜誌背後的故事!
Thumbnail
這次的主角也是臺灣特有種,台灣鈴木的戰馬150。 是可文可武的一台車,舒適又具跑格~
Thumbnail
這次的主角也是臺灣特有種,台灣鈴木的戰馬150。 是可文可武的一台車,舒適又具跑格~
Thumbnail
今天要來說的是一個本田小而美CB100的故事~
Thumbnail
今天要來說的是一個本田小而美CB100的故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