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青銀共居:創造雙贏的新居住型態

更新於 2024/10/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年度每個月我都會固定接受教育廣播電台資深主持人,也是老朋友常玉慧的採訪。她對我們全家出國旅行時,都會順便參觀各國的老人院及相關的銀髮養護所,感到很有趣,最近的節目就要我談有關大學生與銀髮族一起住的制度,這也是很多國家開始推動的一種社會新創模式吧,在台灣稱為「青銀共居」
目前台灣的六個直轄市,除了高雄外,其餘五都都在積極規劃中,而且台北市已經開始試辦,將陽明老人公寓開放文化大學學生申請入住,條件是每個月陪伴老人二十小時,就可以低於市價行情許多的每月三千元房租住進獨立的雙人套房。
這個模式其實是取法於荷蘭老城代芬特爾(Deventer)銀髮養護所的措施,這個老人社區也因全世界首創大學生與銀髮族共居而聲名大噪;他們徵選一批大學生免費入住老人公寓與銀髮族當鄰居,唯一規定就是每個月陪老人家三十小時。
代芬特爾也是擁有許多古老建築的老城。Source: Commons
我們問,為何是三十個小時?安養機構的「生活設計師」回答:「我們估算一般學生宿舍每個月房租是三百歐元,我們假設當一個小時好鄰居可以獲得十歐元,每個月就需要三十個小時。」
不過這唯一的規定,並沒有細項與要求,也不要求打卡點名,他們相信只要把學生打散在每一層樓,每個學生就會跟同一層樓的銀髮族鄰居變成麻吉。
女兒B寶很敏銳地發現那位「生活設計師」一直用「當好鄰居」來形容那群大學生,就問:「為何不用『當志工』、『打工換宿』或『公益旅行』這些大學生比較容易了解也流行的字眼,反而要創造『當好鄰居』這種說法?」
好問題果然讓我們聽到一個很好的答案:「如果說當志工或打工,那就破壞原本的意思了!志工或打工都是一份工作清單,你做完了其中一項就可以打個勾。但如果是鄰居,那就難了──」
「你只要住在這裡,每分每秒都是鄰居,沒有工作清單可以遵循。」
仔細想想,這不正是社會與生活的原始模樣嗎?而各種團體創立之初的團結互助本質,不也是從關心周遭開始?
這種採取信任的方式,相信學生們會用自己的方式,每個月當三十個小時以上的好鄰居,而不是僵化地檢查當好鄰居的狀況,沒有按表操課的必做清單,也沒有一欄一欄的工作日誌要填寫,也許就是他們成功的關鍵。
代芬特爾養護所的老人與年輕人。Source: Jurrien Mentink‏@Twitter
青銀共居的老人公寓、社會住宅,或者各種養老院,之所以獲得各國的仿效,原因就是不管對年輕人或老人家而言,都有很大好處;而且對整個社會的價值來說,這種跨世代的共同生活,可以增進彼此的了解,對個人來說,這些年輕人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聽到很多故事。
就像《高年級實習生》這部電影所描述的,歷經滄桑的長輩,他們洞悉的人情世故,對人性的理解,絕對可以幫助年輕人。當然,年輕人也可以給長者更多活力,更多的刺激與學習,對身體與心理的健康大有幫助,甚至對大腦的活化與預防或減緩失智症也有效果。
拜訪結束,跟帶我們導覽介紹的「生活設計師」道別時,不免好奇地問,他的頭銜為什麼不是我們常見的輔導員或主任之類的,而是叫做「生活設計師」這個新創的名詞。只見他調皮地眨眨眼:「因為真實的生活沒有什麼一定會發生的,所以生活設計師也沒有固定要做什麼,每天就四處走動,看看哪裡需要改進,聆聽大家的意見,解決溝通紛爭……等等。」
的確,高齡化社會是人類世界以前沒有過的樣貌,所以必須以全新的思維來建構全新的生活型態;不管對個人或對整個社會國家都一樣,荷蘭的模式的確值得我們參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台灣民眾對待河川溪流的態度,就是我們對待台灣的環境、對待自然的縮影。看著鳴咽的野溪,思索台灣的未來。 我們要留給下一代的,是一條什麼樣的河流?
我們今天知道了,當這些塑膠垃圾在潮水不斷撞擊以及陽光曝曬下,逐漸變脆以及不斷碎裂,一再分解愈來愈細碎,久而久之,也會變成直徑非常微小的塑膠微粒。不過,不管塑膠碎裂到多麼微小,它始終存在大海裡,永遠不會消失不見。
寫回憶錄具有療癒的作用,跟自己和解。因為我們所有過去的經驗都沒有真的過去,它們都潛藏在我們內心深處影響著我們。現在困住我們的,往往來自於過去的心靈創傷。療癒的重點,並不是追究誰害了我們,而是隔了一段時間後,重新審視這些經驗,賦予這些事件新的意義。寫回憶錄就是在講自己的故事,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
除了採集與研究之外,爬樹也是環境教育,甚至是孩子學習挑戰自我很好的活動。這幾年台灣的自然體驗活動中,偶爾可以看見一群大人與孩子吊掛在大樹上看世界,攀樹以環境教育的項目被引進後,已有越來越多民眾有機會進到樹冠層,這個我們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楊力州讓我們看到,真實的紀錄片也可以如劇情片扣人心弦。我真正佩服他的地方就是他始終不忘初衷,始終站在弱勢的一方,讓沒被看見的事物被看見。 是的,這個社會中有很多東西我們看不見,或許我們不在乎,或許我們不願面對。
對年輕人的病痛,的確可以樂觀勉勵:「加油!」、「一定會好的!」但是如今更多時候是面對親朋好友的疾病末期,彼此都心知肚明不可能再好起來時,那該說什麼話呢?
台灣民眾對待河川溪流的態度,就是我們對待台灣的環境、對待自然的縮影。看著鳴咽的野溪,思索台灣的未來。 我們要留給下一代的,是一條什麼樣的河流?
我們今天知道了,當這些塑膠垃圾在潮水不斷撞擊以及陽光曝曬下,逐漸變脆以及不斷碎裂,一再分解愈來愈細碎,久而久之,也會變成直徑非常微小的塑膠微粒。不過,不管塑膠碎裂到多麼微小,它始終存在大海裡,永遠不會消失不見。
寫回憶錄具有療癒的作用,跟自己和解。因為我們所有過去的經驗都沒有真的過去,它們都潛藏在我們內心深處影響著我們。現在困住我們的,往往來自於過去的心靈創傷。療癒的重點,並不是追究誰害了我們,而是隔了一段時間後,重新審視這些經驗,賦予這些事件新的意義。寫回憶錄就是在講自己的故事,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
除了採集與研究之外,爬樹也是環境教育,甚至是孩子學習挑戰自我很好的活動。這幾年台灣的自然體驗活動中,偶爾可以看見一群大人與孩子吊掛在大樹上看世界,攀樹以環境教育的項目被引進後,已有越來越多民眾有機會進到樹冠層,這個我們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楊力州讓我們看到,真實的紀錄片也可以如劇情片扣人心弦。我真正佩服他的地方就是他始終不忘初衷,始終站在弱勢的一方,讓沒被看見的事物被看見。 是的,這個社會中有很多東西我們看不見,或許我們不在乎,或許我們不願面對。
對年輕人的病痛,的確可以樂觀勉勵:「加油!」、「一定會好的!」但是如今更多時候是面對親朋好友的疾病末期,彼此都心知肚明不可能再好起來時,那該說什麼話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阿揪西放送的老朋友們應該知道,今年我剛結束了一段大齡留學生活。這段時間偶爾有網友私訊詢問學校申請、開銷和準備流程等問題,我也樂於分享各種細節。其中常提到的建議之一就是:開通一個便捷的網銀帳戶。
Thumbnail
隨著台灣即將在2025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帶來了對養生村的巨大需求。這種需求的增長反映了一個更廣泛的社會變遷,即人們對於高品質老年生活的追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敏盛醫療集團與台灣房屋集團合作,推出了桃園首座醫養合一的樂活公寓「智醫康寓」,這是一個限量發售的項目,旨在為健康的長者提供
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台灣 65 歲以上的人口佔比,於 2018 年即超過 14%,使台灣成為高齡社會,2025 年,超過 20%,我們也將邁向超高齡社會。同時,今年的內政部列冊住宅全為 65 歲以上老人住宅數達 71.56 萬,僅 1 名老人獨居宅數為 54.25 萬,在人口外移至經濟發展重鎮的現代,
Thumbnail
臺灣推動社區營造已近三十個寒暑,也見證了社會變遷。近年來,倡議由下而上、公私協力這股社區營造的暖流,也走入了公寓大廈、集合式住宅當中。以社會設計深耕臺中舊城區的「好伴設計」, 透過參與社會住宅計畫,在臺中帶來新形態的社區營造模式。最初,好伴是一群對臺中城市公共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一場關於「世代合作、青銀共事」的講座,並從參加者Star哥那裡獲得內容總結。主要觀點包括:傳產中小企業面臨嚴重缺工,年輕人不願轉正職;打破對中高齡員工的刻板印象,溝通能力和工作熱情與年齡無關;強調世代合作的重要性,建議職務再設計讓輕齡者和熟齡者各自發揮優勢。
Thumbnail
《我的意外室友》講述青年租屋、青銀共居議題,探討房價上漲帶來的居住困境,並提出不同的政策方案。本文裡還討論了荷蘭和德國的青銀共居計畫,作為臺灣政策的參考。除此之外,也提到臺灣的青銀共居計畫,以及共居和交換原理形式的比較。
Thumbnail
台灣正迅速進入高齡化社會,這對住宅環境造成了顯著的影響。對於適老化住宅的需求也隨之增長。因應老年人可能的健康狀況,許多家庭需要重新配置其居住環境。這些改造不僅提高了居住安全,也幫助老年人維持獨立生活的能力,減少對家人或照護者的依賴。從文章中了解如何打造適合高齡者的舒適環境!
鄉下長輩需要長時間的照護,需要提供便利老人家的一些設施,如扶手、安全座椅,保障他們的生活品質和安全。這個文章講述了一位同學準備從教職退休,為了滿足媽媽的希望,蓋大房子讓父母住,並提到了鄉下老人入城的難處。讓人們思考了長輩的生活狀況和需求。
Thumbnail
近期大考寫作,考了幾次與年長者相關的議題,例如108年會考〈青銀共居〉寫與銀髮族的互動及相處經驗,111年學測國寫〈樂齡出遊〉思考如何照顧長者在生理及情感上的需求。可見高齡化社會的安養問題,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年輕學子尚未經歷老年,甚至很少跟長輩相處,該如何體會老年人的心聲、理解他們的需求呢?
Thumbnail
台灣年齡層老化,獨居的老人越來越多,就算與家人同住,也克服不了身體機能逐漸退化的辛苦。上了年紀的老人或多或少都有腿疾,有的是關節退化、有的是肌無力、有的是骨質疏鬆等等,所以居家安全對老人來說相對重要。 有一群志工,每天挨家挨戶為老人的生活空間安裝簡易扶手,比如浴室出入口、馬桶旁、走廊,或是廚房
Thumbnail
長青村以「只問需求不問資格」接納有需求老人居住的特色,並且透過互助,節約資源,打造一個共融經濟和互助大家庭。本篇文章介紹了長青村的獨特經營模式,如共食、共融經濟、老有所用的理念。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阿揪西放送的老朋友們應該知道,今年我剛結束了一段大齡留學生活。這段時間偶爾有網友私訊詢問學校申請、開銷和準備流程等問題,我也樂於分享各種細節。其中常提到的建議之一就是:開通一個便捷的網銀帳戶。
Thumbnail
隨著台灣即將在2025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帶來了對養生村的巨大需求。這種需求的增長反映了一個更廣泛的社會變遷,即人們對於高品質老年生活的追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敏盛醫療集團與台灣房屋集團合作,推出了桃園首座醫養合一的樂活公寓「智醫康寓」,這是一個限量發售的項目,旨在為健康的長者提供
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台灣 65 歲以上的人口佔比,於 2018 年即超過 14%,使台灣成為高齡社會,2025 年,超過 20%,我們也將邁向超高齡社會。同時,今年的內政部列冊住宅全為 65 歲以上老人住宅數達 71.56 萬,僅 1 名老人獨居宅數為 54.25 萬,在人口外移至經濟發展重鎮的現代,
Thumbnail
臺灣推動社區營造已近三十個寒暑,也見證了社會變遷。近年來,倡議由下而上、公私協力這股社區營造的暖流,也走入了公寓大廈、集合式住宅當中。以社會設計深耕臺中舊城區的「好伴設計」, 透過參與社會住宅計畫,在臺中帶來新形態的社區營造模式。最初,好伴是一群對臺中城市公共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一場關於「世代合作、青銀共事」的講座,並從參加者Star哥那裡獲得內容總結。主要觀點包括:傳產中小企業面臨嚴重缺工,年輕人不願轉正職;打破對中高齡員工的刻板印象,溝通能力和工作熱情與年齡無關;強調世代合作的重要性,建議職務再設計讓輕齡者和熟齡者各自發揮優勢。
Thumbnail
《我的意外室友》講述青年租屋、青銀共居議題,探討房價上漲帶來的居住困境,並提出不同的政策方案。本文裡還討論了荷蘭和德國的青銀共居計畫,作為臺灣政策的參考。除此之外,也提到臺灣的青銀共居計畫,以及共居和交換原理形式的比較。
Thumbnail
台灣正迅速進入高齡化社會,這對住宅環境造成了顯著的影響。對於適老化住宅的需求也隨之增長。因應老年人可能的健康狀況,許多家庭需要重新配置其居住環境。這些改造不僅提高了居住安全,也幫助老年人維持獨立生活的能力,減少對家人或照護者的依賴。從文章中了解如何打造適合高齡者的舒適環境!
鄉下長輩需要長時間的照護,需要提供便利老人家的一些設施,如扶手、安全座椅,保障他們的生活品質和安全。這個文章講述了一位同學準備從教職退休,為了滿足媽媽的希望,蓋大房子讓父母住,並提到了鄉下老人入城的難處。讓人們思考了長輩的生活狀況和需求。
Thumbnail
近期大考寫作,考了幾次與年長者相關的議題,例如108年會考〈青銀共居〉寫與銀髮族的互動及相處經驗,111年學測國寫〈樂齡出遊〉思考如何照顧長者在生理及情感上的需求。可見高齡化社會的安養問題,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年輕學子尚未經歷老年,甚至很少跟長輩相處,該如何體會老年人的心聲、理解他們的需求呢?
Thumbnail
台灣年齡層老化,獨居的老人越來越多,就算與家人同住,也克服不了身體機能逐漸退化的辛苦。上了年紀的老人或多或少都有腿疾,有的是關節退化、有的是肌無力、有的是骨質疏鬆等等,所以居家安全對老人來說相對重要。 有一群志工,每天挨家挨戶為老人的生活空間安裝簡易扶手,比如浴室出入口、馬桶旁、走廊,或是廚房
Thumbnail
長青村以「只問需求不問資格」接納有需求老人居住的特色,並且透過互助,節約資源,打造一個共融經濟和互助大家庭。本篇文章介紹了長青村的獨特經營模式,如共食、共融經濟、老有所用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