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親近自然生態的權利還給孩子】丹麥案例
因為長期閱讀兼翻譯英國兒童遊戲權倡議家 Tim Gill 的文章,我們在〈敲碎安全規定神話的遊戲場〉一文中,發現:
這一座位在丹麥的哥本哈根市中心西南邊的 Valbyparken 自然遊戲場。
設計這個「特殊需求兒童也能被挑戰和刺激」空間的景觀建築設計師 Helle Nebelong,本身是個研究兒童、遊戲、感官刺激、自然設計的學者。他把自己近 20 年幼兒研究的成果,實踐在自己所有專案上。同時,他也是兒童遊戲權、自然遊戲場和「共融設計|共融城市(Design for ALL / City for All)」的長期推動實踐者。
�Valbyparken 自然遊戲場除了原有林地,Helle 也讓設計學院學生參與,建議出 6 座不同主題高塔:光、風、綠、鳥和改變。
�在這自然遊戲場裡,地貌變化多元,所有沙石水木素材就地取用客製,希望在處處商業化遊戲場的人工、鮮豔色彩模組遊具外,提供另一項選擇,還反對遊戲場和四周自然生態嚴格切割區隔,只為了讓來遊戲的各種能力狀態的孩子,都能感受健康、啟發和迷人的大自然,用身心靈親近認知自然、文化與景觀的結合。
�前述提到 Helle 的設計,都是無障礙可及性的,但他強調自己刻意不做任何光滑平整路徑,期望所有身心能力狀態孩子,都能面對攀爬土坡或在礫石路行動的挑戰,這也是沿襲探險遊戲場(Adventure Playground)精神,訓練自己處理卡關,在不可預測處獲得征服困境的成就感。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在純粹自然且變動的環境中,獲得非人工設計遊戲動線和玩法的「漫遊自由(Freedom to Roam)」,看見萬物有生死、溪水有湍急枯竭,在地球之母擁抱下人類天性養成,從中找回冒險的機會、規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從過多人為的聲光環境裡解放出來,尤其,還要從成人手中,拿回主導的權力。
原文刊載於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季刊【本事一號】無處不在的設計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