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列強的到來,延緩還是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2019/03/1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清廷自1644年入主中原,到1911年辛亥革命壽終正寢,終年267歲。在中國歷代王朝中算是命長的。
主要原因在於清廷是少數異族統治,相對而言,一直保持著較高的警覺,清朝皇帝大多勤于政事,基本沒有荒淫無度的皇帝。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在康乾盛世,紅薯傳入中國,極大地提供了糧食供給。
那麼,西方列強的到來,對清廷的命數有沒有影響呢? 是延續還是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呢?
先來看不利因素。主要有兩點。一是西方列強打敗清廷,損害了清廷的合法性,削弱了清廷的統治。臣民對大清的自豪感和優越性都大大受到損害,會對大清的統治合法性產生質疑。二是,清廷戰敗的賠款,加重了清廷的財政支出,加重了對民眾的榨取。無疑也不利於清廷的統治。
但西方列強的到來,也有利於清廷的統治。一是貿易往來和技術引進,促進經濟發展,民眾的生活得到改善,清廷的財政收入也得到增加。
二是,清廷通過與西方列強的交戰,通過向對手學習,其軍事作戰能力和組織動員能力還是有所提高。而西方列強並沒有取代清廷的企圖,只是要求清廷開放國門。
三是西方列強雖然一方面削弱了清廷的統治,但另一方面也對清廷的統治具有維護和幫助作用。例如西方列強幫助清廷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按官方教科書的說法,就是「清朝統治者與帝國主義相勾結,鎮壓農民起義」。正是因為西方列強對東南沿海的保護,曾國藩才獲得了穩定的戰爭資源,才能最終打敗太平天國。西方人組成的「洋槍隊」更是直接參戰,幫助清廷鎮壓太平天國。假如太平天國起事時,中國沒有西方勢力的存在,很有可能清廷就被太平天國推翻了。
西方列強要與清朝開展貿易,當然希望中國和平穩定,不希望出現戰亂。希望中國保持統一,這樣只需要與雙邊談判就可以得到一個大市場。而如果中國分裂,就需要多邊談判。當然成本更高。而幫助清廷鎮壓太平天國比扶持太平天國取代清廷更容易。況且太平天國對西方列強也不見得比清廷更友好。所以,西方列強會盡力維護清廷的統治。
但反過來,太平天國的發生是否是西方列強到來催生的呢?這個最多只能說,西方列強的到來使得大規模的農民暴動提前了。如果西方列強沒來,清朝遲早也會產生大規模的農民暴動。中國的歷史週期律如此。王朝統治腐敗,產生大量流民,就會出現農民暴動。
西方列強到來對太平天國產生最直接的因素是洪秀全借用了基督教。但這不是決定性的,只是一個加持因素。而清朝與西方的貿易,雖然對中國的小農經濟產生一定衝擊,會產生一些流民。但中西貿易和技術的引進產生的工作崗位又能吸收流民,如碼頭工人和紡織女工。總的說來,西方列強的到來並沒有增加中國社會的無組織化程度。
考慮正反兩方面因素,我傾向於西方列強的到來延緩了朝廷的命數。如果西方列強在近代沒有叩開中國的大門,中國仍然閉關自鎖,是一個封閉的系統,那縱然清廷兢兢業業,也會更早的滅亡。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暴動,就能讓它覆滅,不可能起死回生。太平天國爆發於1851年,假設西方的到來讓太平天國提前發生了。那如果西方列強沒到來,頂多再過30年,如太平天國的農民暴動必然發生。那沒有西方列強的維護和提供的支持,那清廷就被推翻了。就沒有後來的「同治中興」,又苟延殘喘幾十年了。
因而,是否可以說,一個開放的系統比封閉的系統更具有穩定性和能免於更早的崩潰。
2017年6月25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1會員
280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