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總編說書│山之生,跑那麼遠登高讀書,到底為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文:葉美瑤 (新經典文化總編輯)

raw-image

其實不斷有人問我:你怎麼會想要爬到三千多公尺的高山上去讀書會?言下之意,不免懷疑這趟出版史上最高海拔讀書是噱頭。

慶幸的是,詹偉雄大哥從來沒有質疑過我這個想法。我猜想因為這本書呼應著他這四年多來從事登山時不斷提到的:閱讀的身體性。


raw-image


我在閱讀《山之生》時,讀到雪柏德寫她透過身體五感去領略活生生山體的山風水雪,細膩程度讓人驚奇。也深深嚮往這位蘇格蘭女性在山中用身體獨立認識世界的模樣,同一座山,她數十年來來去去,沒有冒險瀕危那類熱血敘事、沒有山間傳奇英雄遭遇,有的就是不斷開發的感官之旅,一層一層。所以對我來說,讀此書而不登山,簡直像沒有拿到讀進去此書的通行證。


只是我沒想到詹哥因此帶著我踏上了我的第一座百岳。不爬山的人多半跟我一樣想法:「百岳這種事,跟我的人生沒關係。」當我們確認要去合歡山,最初還上網查到這座山吃好住好爬得少,用這個鼓勵自己。但光是攀高,我在行前兩天開始有喘不過氣的恐懼,接著又怕冷怕頭痛怕身上的裝備不齊(還有人怕登山裝太醜,哈哈)......典型被文明世界保護(限制)過多的城市人。


特別謝謝詹哥,這趟登山一開始是為了讀書,在總是墊底慢爬的過程中我常常看著前面思索,同行有七個人(含攝影記者)都沒爬過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詹哥卻完全不把我們當新手,他比我們還相信我們的身體能力,不鼓勵我們吃高山症藥物、簡要的提醒緩和我們的恐懼。讓我們得以在每一步艱難後,相信自己的身體,甚至躍躍欲試地想:下一次。


雪柏德在寫給她的作家朋友信中說:人應當用「整個身體去指導精神」。這簡單的道理,我因為閱讀《山之生》而重新想起,並準備一點一滴嘗試做下去。


raw-image




raw-image


《山之生》,英國作家娜恩‧雪柏德(Nan Shepherd)自然寫作經典

3月27日,台灣中文版首度登場

這樣一本傳奇之作,背後是一個終生與山為伍的女子。住在凱恩戈姆山區的雪柏德,寫詩也寫小說,二戰時期,她為自己長達數十年捕捉山群、流水、霜雪、鹿鳴和光影變化的足跡留下文字,在她筆下,登山不為攻頂紀錄,而是深入山的整體,也深入自己。




raw-image

【Reading Mountains /展讀群山】系列講座 

──從蘇格蘭Cairngorms、臺灣奇萊,到Karakoram K2

張元植與呂忠翰將於今年七月遠征巴基斯坦Karakoram山區,挑戰世界第二高峰K2;兩本探討山岳冒險與個人情感教育的經典書籍《山之生》與《心向群山》,也分別於今年上半年出版,它們深刻的內容── 一個來自身體現象學,另一個來自意識文化史── 恰當地詮釋了兩位登山家遠征K2的心靈企圖和時代意義,於是在詹偉雄的號召與同為登山人陳德政支持下,新經典文化與K2 Project 張元植X呂忠翰八千計畫將兩樁任務結合起來,於全台灣舉辦十場巡迴講座,與所有喜愛山的讀者和朋友們,一齊探討我們心中的戀山情懷──最深刻的理解,就是最強力的應援集氣。

系列講座資訊總覽 (各場次請點選下方連結)


4/27 │桃園 懼山、入山與戀山──現代文明中,登山意識的幽微轉變

4/28 │台中 Chasing Fear • 追逐恐懼!──我們為何登山之一

5/4 │屏東 Altitude • 愈高,愈癡迷──我們為何登山之二

5/11 │台北 Lost in Time Streaming • 山不只是岩石,還是一條時間的大河──我們為何登山之三

5/18 │嘉義 Out of the Map • 未知,是最無可抵擋的邀請──我們為何登山之四

5/24 │花蓮 活生生的山──介紹娜恩 • 雪柏德(Nan Shepherd)的山徑現象學

5/25 │新竹 讓靈魂變大──介紹英國探險家喬治•馬洛里(George Mallory)的英倫黃金世代

6/1 │台南 孤寂、空間與自由──介紹羅伯特 • 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的自然文學三部曲

6/8 │高雄 細說k2──名字、地形、冰雪、黑變質岩與5個登山史上最絕美的故事

6/9 │台北 K2與台灣──冒險、創造力與情感教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新經典文化 ThinKingDom 的沙龍
327會員
285內容數
勒利•索可洛夫(Lale Sokolov,1916~2006)人生中有超過50年都懷著一個秘密,這段不能說出口的往事發生於二戰時的歐洲,那時,納粹德國人對猶太人做出不可思議的恐怖事跡。80歲以前,勒利完全無法向人說出這段過去,即使他的生活離那個恐怖地方有千里遠。 勒利曾經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刺青師。
2024/06/21
★ 第59屆百想藝術大賞‧電視部門劇本賞 ★繼《又是吳海英》、《我的大叔》後,又一打動當代人心之作 ★ 金智媛、孫錫求、李民基、李伊 聯手主演 歡迎加入朴海英的出走同好會 ✦ 我的出走日記 나의해방일지 #劇本豪華套組 𝐒𝐩𝐞𝐜𝐢𝐚𝐥 𝐄𝐝𝐢𝐭𝐢𝐨𝐧限量紀念版
Thumbnail
2024/06/21
★ 第59屆百想藝術大賞‧電視部門劇本賞 ★繼《又是吳海英》、《我的大叔》後,又一打動當代人心之作 ★ 金智媛、孫錫求、李民基、李伊 聯手主演 歡迎加入朴海英的出走同好會 ✦ 我的出走日記 나의해방일지 #劇本豪華套組 𝐒𝐩𝐞𝐜𝐢𝐚𝐥 𝐄𝐝𝐢𝐭𝐢𝐨𝐧限量紀念版
Thumbnail
2024/03/18
陳德政《時空迴游》精彩文章: 慢車行至高雄,原本在地底延伸的軌道,經過鳳山後浮出了地表。窗外的黑幕忽然一閃,換上明亮的景框,乘客的視線在街道中舒展開來。 從這裡往南,是我多年未曾踏入的地域—後庄、九曲堂、六塊厝,終點是屏東。默唸那些站名,好像從遠處呼喊多年不見的朋友,心裡有一股輕淺的回音……
Thumbnail
2024/03/18
陳德政《時空迴游》精彩文章: 慢車行至高雄,原本在地底延伸的軌道,經過鳳山後浮出了地表。窗外的黑幕忽然一閃,換上明亮的景框,乘客的視線在街道中舒展開來。 從這裡往南,是我多年未曾踏入的地域—後庄、九曲堂、六塊厝,終點是屏東。默唸那些站名,好像從遠處呼喊多年不見的朋友,心裡有一股輕淺的回音……
Thumbnail
2024/03/09
新書出版前,新經典文化邀請《時空迴游》的推薦人,也是陳德政開始走入台灣山林的推手詹偉雄,以「迴游在不同時空的我們」在國際書展活動現場聊爬山如何改變他們的生命。   《時空迴游》一書總共分四輯,第一輯陳德政寫他來到台北,跟很多南部長大孩子一樣節日或假期返家,在長年南歸中所積累的情感,第二部分北
Thumbnail
2024/03/09
新書出版前,新經典文化邀請《時空迴游》的推薦人,也是陳德政開始走入台灣山林的推手詹偉雄,以「迴游在不同時空的我們」在國際書展活動現場聊爬山如何改變他們的生命。   《時空迴游》一書總共分四輯,第一輯陳德政寫他來到台北,跟很多南部長大孩子一樣節日或假期返家,在長年南歸中所積累的情感,第二部分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Thumbnail
登山旅程不僅僅是攀登高峰,更是一趟穿越風景和自我的旅程。這次因為一本書,我踏進了日本的山林,除了感受秋季的美景,更感受到登山的過程充滿挑戰和成長,山林總隱藏著許多我們未曾意會的秘密,只要仔細感受每次呼吸,就能觸碰到山林中有趣的訊息。
Thumbnail
登山旅程不僅僅是攀登高峰,更是一趟穿越風景和自我的旅程。這次因為一本書,我踏進了日本的山林,除了感受秋季的美景,更感受到登山的過程充滿挑戰和成長,山林總隱藏著許多我們未曾意會的秘密,只要仔細感受每次呼吸,就能觸碰到山林中有趣的訊息。
Thumbnail
日文書名《Climber’s High》是指登山家「亢奮到極限,恐懼感麻痺的狀態」,這版改成《高度狂熱》更附合原書名及故事。
Thumbnail
日文書名《Climber’s High》是指登山家「亢奮到極限,恐懼感麻痺的狀態」,這版改成《高度狂熱》更附合原書名及故事。
Thumbnail
2021年二月,公共電視製播了紀錄片《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 看完紀錄片的我也開始回頭審視自身短短一年半的登山歷程:初出走過十幾座百岳的我,與山和土地的連結是什麼樣態?山對我的生命造成了什麼影響與改變?我也與他們一樣「不去會死」嗎?
Thumbnail
2021年二月,公共電視製播了紀錄片《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 看完紀錄片的我也開始回頭審視自身短短一年半的登山歷程:初出走過十幾座百岳的我,與山和土地的連結是什麼樣態?山對我的生命造成了什麼影響與改變?我也與他們一樣「不去會死」嗎?
Thumbnail
「這本小書不一定能讓你變得更博學、更聰慧、更掌握山, 但它確實試著讓讀者的靈魂──變大一點。」 山,如何成為登山者生命意義的來源? 社會觀察家、資深登山史研究者詹偉雄 親自選文導讀 精選歐洲山岳文學史發軔期十七篇重要經典選文,描摹人類登山行為背後的哲學原點 試圖回答一個亙古難題──我們為何冒險?
Thumbnail
「這本小書不一定能讓你變得更博學、更聰慧、更掌握山, 但它確實試著讓讀者的靈魂──變大一點。」 山,如何成為登山者生命意義的來源? 社會觀察家、資深登山史研究者詹偉雄 親自選文導讀 精選歐洲山岳文學史發軔期十七篇重要經典選文,描摹人類登山行為背後的哲學原點 試圖回答一個亙古難題──我們為何冒險?
Thumbnail
光封面與作者簡介就已是滿滿的故事,每座山有每座山的故事,當然也有屬於登山者的故事。為什麼上山?是什麼時候、帶著什麼樣的心情上山?上山有什麼樣的目標與期許?山下的生活又有了什麼樣的改變與進步?
Thumbnail
光封面與作者簡介就已是滿滿的故事,每座山有每座山的故事,當然也有屬於登山者的故事。為什麼上山?是什麼時候、帶著什麼樣的心情上山?上山有什麼樣的目標與期許?山下的生活又有了什麼樣的改變與進步?
Thumbnail
臺灣的登山活動日漸興盛,社群網站上此起彼落的登頂大景照片讓這些山頭變得如此輕易又一陳不變,但作者的畫提醒了我世上有著另一種觀看山的角度。那都是同一座山,被千百萬人經歷過,但無論別人如何或說或畫或寫,都無法取代自己真正的體驗。只有真的走進山,才知道該怎麼與山共處,才知道山能教我什麼。
Thumbnail
臺灣的登山活動日漸興盛,社群網站上此起彼落的登頂大景照片讓這些山頭變得如此輕易又一陳不變,但作者的畫提醒了我世上有著另一種觀看山的角度。那都是同一座山,被千百萬人經歷過,但無論別人如何或說或畫或寫,都無法取代自己真正的體驗。只有真的走進山,才知道該怎麼與山共處,才知道山能教我什麼。
Thumbnail
撰文=張元植(台灣新生代登山家)    好的登山文學,是一扇門,讓你我得以窺見來自另一個世界的風霜雨雪,以及另一個靈魂的堅毅脆弱。那個世界,是截然不同於平庸且無盡輪迴的日常,是將生命置於邊緣的狂飆。  這扇門,除了將那個世界帶進來,也引領某些好奇的人走過去。包括我。  國中的某個傍晚,在學校圖書館翻
Thumbnail
撰文=張元植(台灣新生代登山家)    好的登山文學,是一扇門,讓你我得以窺見來自另一個世界的風霜雨雪,以及另一個靈魂的堅毅脆弱。那個世界,是截然不同於平庸且無盡輪迴的日常,是將生命置於邊緣的狂飆。  這扇門,除了將那個世界帶進來,也引領某些好奇的人走過去。包括我。  國中的某個傍晚,在學校圖書館翻
Thumbnail
詹偉雄(meters書系總策畫) 現代人,也是登山的人;或者說——終究會去登山的人。 現代文明創造了城市,但也發掘了一條條的山徑,遠離城市而去。 現代人孤獨而行,直上雲際,在那孤高的山巔,他得以俯仰今昔,穿透人生迷惘。漫長的山徑,創造身體與心靈的無盡對話;危險的海拔,試探著攀行者的身手與決斷;所有的
Thumbnail
詹偉雄(meters書系總策畫) 現代人,也是登山的人;或者說——終究會去登山的人。 現代文明創造了城市,但也發掘了一條條的山徑,遠離城市而去。 現代人孤獨而行,直上雲際,在那孤高的山巔,他得以俯仰今昔,穿透人生迷惘。漫長的山徑,創造身體與心靈的無盡對話;危險的海拔,試探著攀行者的身手與決斷;所有的
Thumbnail
其實不斷有人問我:你怎麼會想要爬到三千多公尺的高山上去讀書會?言下之意,不免懷疑這趟出版史上最高海拔讀書是噱頭。 慶幸的是,詹偉雄大哥從來沒有質疑過我這個想法。我猜想因為這本書呼應著他這四年多來從事登山時不斷提到的:閱讀的身體性。
Thumbnail
其實不斷有人問我:你怎麼會想要爬到三千多公尺的高山上去讀書會?言下之意,不免懷疑這趟出版史上最高海拔讀書是噱頭。 慶幸的是,詹偉雄大哥從來沒有質疑過我這個想法。我猜想因為這本書呼應著他這四年多來從事登山時不斷提到的:閱讀的身體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