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在土地要素優化配置前,不可能有技術創新

2019/04/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中國的經濟規模位居全球第二;2015年的GDP為67.67萬億元,約為11.8萬億美元。但中國經濟卻有兩個致命的弱點,一是本幣不是國際貨幣,二是缺乏技術創新。當然,這僅僅是從經濟層面來看。
為何中國缺乏技術創新呢?縱然政府在某些方面也非常鼓勵和支持技術創新。原因有三個,一是技術創新的利益驅動不足,二是缺乏技術創新的利益保護,對財產和智慧財產權的保護都不夠。三是教育和職場壓制創新思維。
用經濟理論來解釋,所謂技術創新就是通過技術進步來改變生產函數,從而使得相同的資本和勞動投入下,產出更高。最簡單的生產函數模型就是將資本和勞動作為引數,兩者統稱為生產要素;經濟產出則是因變數。
提高產出的方法無法乎三種;一是加大生產要素的投入量,二是優化配置生產要素,三就是改變生產函數。除了技術創新外,管理創新也能改變生產函數。
回顧中國30多年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引進和消化國外先進技術和改進了勞動和資本的配置,將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到了產出率更高的製造業及服務業,將投資從中間產品轉向了消費品,轉向了出口。前者改變了生產函數,後者優化了生產要素配置。前者得益于開放,後者得益於市場化;另外,加大了勞動和資本的投入,然而勞動投入會有一個限度,有8小時工作制,人們需要更多的閒暇時間;但缺乏自主技術的創新。
為何缺乏技術創新呢?因為引進技術和優化生產要素配置比技術創新的利益驅動更高,能以更少的投入和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產出。技術創新總是出現在生產要素優化配置之後。當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通過改變生產要素的配置還能增加產出,就不會有技術創新的動力。這就是美國為什麼會湧現那麼多技術創新的部分原因,因為它的要素配置在一個充分的自由市場中得到了最優配置,無法再通過改變要素配置來增加產出了,只能通過技術創新。
在中國,通過市場化,應該說勞動力要素得到了比較好的配置,以中國巨大的人口數量,從而釋放出了巨大的潛能。但仍然很不充分,最主要的障礙就是城鄉分隔的社會制度,農民不僅是一種職業,還是一種身份。雖然中國政府正在致力於加快城鎮化進程,但卻是依賴行政化手段,而通過市場來實行城鎮化的總體效果更好。如果土地能自由交易,也不會出現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現象。
但在改革開放中,相比於勞動力要素,土地要素、土地資源的配置差得多,離優化配置差得很遠。現階段中國的土地所有制嚴重阻礙了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雖然通過土地使用權的出讓,城市土地的商業化和政府徵用農村土地用於工業生產,產生了巨大效益,但總體來看,中國的土地配置仍有相當大的優化空間,這就是絕大部分的農村土地沒有得到優化利用。農業生產效率低下,而在已有的農業技術條件下,通過優化配置,可以大大提高產出效率。
土地是最重要和最關鍵的資本,人們的生活和經濟活動都必須依賴於土地。由於其重要性和特殊性,在擴展的生產函數模型中,將土地從一般的資本中抽離出來,將產出看成是勞力、土地和其它資本三者的函數。土地資源的合理優化利用能釋放出巨大的產能。
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家,都會本能的意識到改善土地配置的巨大增值空間,遠高於技術創新所能帶來的盈利。中國政府致力於推進城鎮化,就是為了有限地改善土地配置,以從土地增值及附著其上的經濟活動的增值中徵收費用。但這種努力受到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限制,效果會大打折扣。目前看來,成效不大。但它又不會推進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私有化,因為這樣會失去對土地的控制,從而影響執政基礎;同時如果土地以自由交易的方式實現優化配置,它從中能徵收的費用也沒有它用行政手段來部分地實現優化配置徵收得多。
土地配置改善的巨大增值空間一樣會吸引企業家的強烈關注和投入。根本上說,這是中國經濟未來增長最主要的基礎性因素。可以說,一切經濟活動都圍繞著土地資源利用和衍生于土地資源的利用,包括房地產、土地用於工業生產、商業服務、基礎產業和實現機械化規模農業。我不是說,中國就不可能有技術創新了,只是說那還不會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勞動力的配置的改善的餘地也不大了,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也受制於產業升級的停滯,而這正與缺乏技術創新有關。
總而言之,技術創新和勞動力要素在近階段都不會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土地的優化配置才是,有巨大的增值空間。而在釋放出這巨大的潛能之前,不會普遍產生技術創新的動力。
2016年4月27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1會員
280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