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一盒雞蛋會因為一個小瑕疵被整盒拋棄嗎?水果因為不完美的表面在篩檢時被淘汰,烘焙店當天沒有賣完的「隔夜麵包」被丟掉,一盒放在冰箱昨天過期的牛奶也逃不過被丟棄的命運。為甚麼這些食物會被浪費,而沒有送給需要的人呢?
食物資源分配不均
台灣是個相對富裕的國家,然而每天有2000名兒童三餐不濟,有5000名街友流浪在外,每年有280萬人次的獨居老人接受送餐服務。根據環保署統計,全台灣一年浪費275萬公噸的食物,有此可見,台灣在食物資源上並不缺乏,而是過多資源無法被平均分配,導致飢餓人口無法有效遞減。這不只是拋棄食物的問題,且是仍有生活在貧窮線下的人們缺乏食物正飢餓著。
超市、商是昭然若揭的食物黑洞
全球有 1/3的食物被浪費,碳排放量高達44噸,全台超市和量販店每月製造500公噸以上的廚餘,全台超商一年丟棄約70億元的食物。超市、商為確保顧客永遠買得到喜愛的食物,利用琳瑯滿目的商品刺激消費欲望,為應對市場需求大量進貨,存貨不足相較存貨過多所帶來的影響產生「寧缺勿濫」的現象。另外,食物標示上的保存期限,由製造商粗估的賞味日期也造成大量食物提早下架。不只如此,在食物製造鏈中,過度生產造成的浪費佔總產出的一成。環保意識抬頭,有人開始在垃圾桶裡探險,用他們的方式守護地球。
另類的日常公民環保運動
在垃圾尋寶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翻到從德國來的起司、從智利空運來的牛肉,或者日本來的番茄,產生了大量碳足跡到販賣地點,最後居然淪落在垃圾桶。美國作家Lars Eighner在On dumpster Diving一文中寫道,許多在垃圾桶裡的蔬菜、水果只要將瑕疵的部分去皮仍可食用,優格、起司、糖果常常被丟棄只因賞味期限已過,垃圾桶裡也偶爾會翻到雜誌小說、破舊的泰迪熊、避孕藥、日記等。而要如何吃得安全,Lars Eighner提到,要透過基本常識與感覺去判斷食物的腐壞程度與狀況,並時常保持一個疑問在心裡:「為甚麼它會被丟棄?」
我認為最大的源頭回歸消費者心態,習慣依靠中盤商篩選蔬果,在超市挑選食材,因尺寸、顏色、形狀、長相等不符合「外觀標準」,賣相不佳的食材,早就透過層層篩選過程中被捨棄,追求物質的同時,同時也正在破壞物質。自然的產物卻被視為劣質品、格外品,同時被認為應該便宜賤賣,其實不然。格外品並不是次級品,農民投入的心力和成本甚至更高,例如有缺口的菜葉如果不直接廢棄,就需要更仔細維護成長,以保有較多可食用之處,這些都是需要被理解的價值。澳洲一家剩食超市OzHarvest,陳列來自雪梨附近可以食用卻將要面臨丟棄的食物,你只需要準備環保袋,挑選你所需要的食物,並請志工幫你打包,無須結帳。在台灣也有明日餐桌(原為七喜廚房)與格外有意思等惜食餐廳,經過巧思將剩食翻轉成創意料理。
英國食品工業評論家特拉姆‧史都華(Tristram Stuart)說:「對待食物最好的方法就是吃掉並且享用它。」而唯有消費習慣改變,才能遏止食物浪費。
責任編輯:管之岑 核稿編輯:劉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