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中的人性問題─《我的左派哥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我的左派哥哥》是在講一對義大利的兄弟在60~70年代的故事。男主角本來在神學院念書,後來受其左傾的哥哥影響(其實可以說是「破壞」),離開神學院回到家裡。後來,他加入法西斯黨,而和哥哥、姊姊對立。中間穿插男主角後來對法西斯黨幻滅,脫黨之後和介紹他入黨的前輩的妻子發生不倫,又和哥哥的女朋友有曖昧的感情,姊姊和大他很多的左派教授發生感情,而父親和男主角前去興師問罪等劇情,整片貫穿60~70年代,最後哥哥和大嫂(已經有一個小孩)走向暴力犯罪的路,其實也是反映60年代左翼運動在現實上找不到出路,而出現像赤軍旅、Baader-Meinhof Gang、共生解放軍這類暴力團體的歷史事實。

這電影的編劇之一(有四個編劇)Sandro Petraglia是之前《燦爛時光》(Meglio gioventù/The Best of Youth)的編劇,他是一個非常多產的編劇,光是這兩年在台灣上過院線的電影就有《航向真情海》(Quando sei nato non puoi più nasconderti/Once you`re born)、《敲開我心門》(Chiavi di casa, Le/The keys to the house)和《燦爛時光》,剛好這四片我都看過了。

有些網路上的影評說這片是《燦爛時光》的簡短版或小品版,但我寧可將這片視為另一部獨立的電影。我想如果你自認是左派份子,看了《我的左派哥哥》,你可能會有一點被激怒,你大概會覺得這不過又是一部諷刺左派文青言行不一,滿口理想卻私生活不檢點的電影,相反的,如果你是右派(傾向自由主義),你可能會暗中偷笑,覺得這部電影左右開弓,打新自由主義眼中兩種腦殘的笨蛋─共產黨和民族主義極右派。

我覺得這樣子看電影可能都太狹隘,我不是這樣子看的。其實這電影講的是「人性」,任何的意識形態,在實踐的過程中,都要經過人性的關卡,都會碰到家庭、愛情、親情、性慾、物質的、心理的人性因素,都會影響到這些意識形態的實踐。而在從事社會或政治運動的過程中,人性的問題是常常被忽略甚至被刻意壓抑的。電影一開始,講男主角被哥哥用香豔電影明星的照片所干擾,從此在神學院讀不下去,天天手淫,最後不得不離開宗教。其實這是一個貫穿全片的隱喻─當你在追求真實、理想、社會公平正義等類似宗教那樣的價值時,會有各種世俗、人性的事情在旁邊干擾,你沒辦法當做他們不存在。不管是左派,或者是極右的法西斯都會碰到人性的關卡。

男主角的哥哥在搞革命之餘,要面對他的家庭、自己的愛人,搞革命過程還要面對很多現實的挫折,我忘了是男主角還是他哥講的一句台詞「革命就是,你明知道他們之中有很多王八蛋,你還是要拯救他們」,其實就是很多社會運動的寫照。不管共產黨或法西斯黨都一樣,引薦男主角入黨的那位布販,坐牢之後,妻子就紅杏出牆,當他跟男主角起衝突之後,突然心臟病發倒在男主角懷裡,男主角也突然忘了所有意氣之爭,想辦法要救他。

也許有的觀眾會覺得這戲演的太天真,可是,這反映出人性的複雜,不是像許多表面上許多意識形態的爭辯,那樣子黑白分明。意識形態的選擇,可能未必出自啥理性思考,不過是腎上腺突然大量分泌,或是一時的意氣,男主角只是因為要氣他哥,才參加法西斯黨。也或許,其實只是要找一個感情上可以依附的歸宿,他剛好認識那個法西斯黨的布販,但是當法西斯黨要燒他哥哥的車時,他親情的那一面又跑出來了,一怒之下他 就撕了法西斯黨證,就此脫黨,然後轉而參加左派。最後我們也看到,運動可以如何忽略人性─運動官僚化和教條化。法西斯黨不知哪裡冒出來的「青年委員長」一下子就爬到早就入黨多年的男主角頭上,其他同志也不顧多年情份,還打了他一頓,男主角也終於發現他為了討厭左派而加入的法西斯黨,也不過是個權力集中的獨裁組織,男主角哥哥最後則走不出左派革命的教條,在沒出路的狀況下越來越極端,最終導致毀滅。

至於私生活的那一面─沒錯,故事的主角之一─男主角的哥哥在愛情上並不怎麼忠誠。但是,我在看電影的時候,常常想起周星馳《逃學威龍》第二集裡面的一段對話,當周星星帶著飛虎隊要去救學生跟達叔時,一個隊員問達叔的辨識特徵─「他的人品怎麼樣?」「你相親啊?人品怎麼樣?哪個白癡在亂發問?」。如果只是在追究左派還是右派的人誰的道德比較崇高,那是不是意味著右派好像沒什麼議題可以跟左邊對話或爭辯了(認輸?),只好比賽誰道德觀比較強了,這不是很無聊嗎?

到了最後,男主角體認到,任何的意識形態還不如實際問題的解決,所以他以自己的行動去解決他的左鄰右舍住的問題。可能很多人看了會很不高興吧,或許有人會說這又是那套大家有飯吃就好,不要搞運動或任何意識形態那套,我覺得這樣子都太過狹隘了。其實最後這一段,也是近年來許多世界上社會運動的寫照,像是反全球化議題,已經讓很多泛左翼陣營放下一些意識形態的傾軋(像社會民主主義、托洛斯基主義、無政府主義、毛派....等等分野),願意為改善人類生活處境而採取行動,這個在越來越高漲的反全球化運動中已經看得到了。

我很希望台灣的社會運動者去看,也許很多人看到一半會覺得這片好像有點在影射國內某些人社運人士。也許台灣的左派青年比較愛看Ken Loch的《玫瑰與麵包》、《以祖國之名》,或者《摩托車之旅》這種直接了當的東西,又有革命英雄又有俊男美女,不喜歡看這種拐彎抹角的東西,但是事實上這種迂迴的電影反而比較貼近我們的現實,有哪個人在搞工運或搞環保時,不曾碰過家人和的質疑或牽制?不曾在自己的前途和理想中作艱難的抉擇?誰又敢說,自己在實踐理想的時候,不曾受到自己成長背景、家庭環境、同儕朋友的影響?

不管你是不是搞社運的,哪怕你是很喜歡冷嘲熱諷或冷眼旁觀所謂「左笨」、「精力過盛的文青」的自由派,都應該看看,說不定你會在裡面看到一些熟悉的身影,也許看到你自己。

本文曾於2007年12月16日發表於個人部落格,內文與標題略作編輯,原文已刪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若無其事的活著的沙龍
112會員
93內容數
身為一個愛看電影的社工,過去也曾經在部落格寫過一些「長的像影評」的心得文,希望能用社工的觀點,提供一些對於電影不同的角度。當然,有些電影跟社工領域,八百竿子打不著,就純粹是表達自己的感覺、想法而已。
2024/06/30
這片就拐個彎罵西方價值,包括民主政治、資本主義通通被批判,甚至連當代經濟活動中重要的契約精神,也被嘲弄和顛覆。 民主政治在片中沒有一點好處,除了製造村內的對立矛盾衝突、金錢介入、選民互罵以外,沒有什麼正面的地方。不丹推動民主選舉,除了「跟隨世界潮流」幾乎沒有其他正向的動機.............
Thumbnail
2024/06/30
這片就拐個彎罵西方價值,包括民主政治、資本主義通通被批判,甚至連當代經濟活動中重要的契約精神,也被嘲弄和顛覆。 民主政治在片中沒有一點好處,除了製造村內的對立矛盾衝突、金錢介入、選民互罵以外,沒有什麼正面的地方。不丹推動民主選舉,除了「跟隨世界潮流」幾乎沒有其他正向的動機.............
Thumbnail
2024/02/13
《富都青年》是社工職業安全教材,我讀大學社工系,老師就一再強調「你們以後畢業,要家訪千萬要注意安全,盡量別一個人去,不要吃案家的東西、喝他們的水。如果可以的話,去買電擊棒防身」(尤其我們是嚴重陰盛陽衰的行業)本片李姓社工最後的遭遇,就是一個血淚教訓...............
Thumbnail
2024/02/13
《富都青年》是社工職業安全教材,我讀大學社工系,老師就一再強調「你們以後畢業,要家訪千萬要注意安全,盡量別一個人去,不要吃案家的東西、喝他們的水。如果可以的話,去買電擊棒防身」(尤其我們是嚴重陰盛陽衰的行業)本片李姓社工最後的遭遇,就是一個血淚教訓...............
Thumbnail
2023/11/22
直接講結論─很難看。 我是在某社工專業團體招待特映會看的,因為免費,好像也沒什麼可囉嗦,但浪費了我兩個小時,想想就不值得。
Thumbnail
2023/11/22
直接講結論─很難看。 我是在某社工專業團體招待特映會看的,因為免費,好像也沒什麼可囉嗦,但浪費了我兩個小時,想想就不值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當所有劇評都在討論政治、職場和性別的時候,我想談執著。不過還是得從政治帶入啦,畢竟人家就是政治職人劇。
Thumbnail
當所有劇評都在討論政治、職場和性別的時候,我想談執著。不過還是得從政治帶入啦,畢竟人家就是政治職人劇。
Thumbnail
《代課老師》是今年四月Netflix新上架的電影,斷斷續續分了三天看完。分三天看並非電影本身不好看,而是剛好生活遇到一些焦頭爛耳的狀況,晚上回到家沒辦法靜下心來看片。 不過看得時候倒是冒出了有多雜想,趕快記下來,免得忘記。 雜想一 本片調性感覺有點像在看臺灣新浪潮電影,企圖寫實地去呈現阿根廷社會內部
Thumbnail
《代課老師》是今年四月Netflix新上架的電影,斷斷續續分了三天看完。分三天看並非電影本身不好看,而是剛好生活遇到一些焦頭爛耳的狀況,晚上回到家沒辦法靜下心來看片。 不過看得時候倒是冒出了有多雜想,趕快記下來,免得忘記。 雜想一 本片調性感覺有點像在看臺灣新浪潮電影,企圖寫實地去呈現阿根廷社會內部
Thumbnail
【熔爐】是一部筆者想看又不想看的電影,關於劇情是改編自真實案件的電影,劇情內容在此就不概述了,這篇純粹為觀後感而非影評。
Thumbnail
【熔爐】是一部筆者想看又不想看的電影,關於劇情是改編自真實案件的電影,劇情內容在此就不概述了,這篇純粹為觀後感而非影評。
Thumbnail
這一篇,非關影評,或可說是篇,偏門的影評。專業評論者,一般得讓自己藏身銀幕後方,與作品保持安全距離,便以獨行、攀高,站穩遙遠而隔絕的制高點,睥睨著眼底的影像流轉、手持冰冷銳利的放大鏡,細查並批判,好建立起相對客觀的專業高度。然而我認為《神人之家》這部佳作,值得另闢蹊徑,直通寫作者的內心世界。
Thumbnail
這一篇,非關影評,或可說是篇,偏門的影評。專業評論者,一般得讓自己藏身銀幕後方,與作品保持安全距離,便以獨行、攀高,站穩遙遠而隔絕的制高點,睥睨著眼底的影像流轉、手持冰冷銳利的放大鏡,細查並批判,好建立起相對客觀的專業高度。然而我認為《神人之家》這部佳作,值得另闢蹊徑,直通寫作者的內心世界。
Thumbnail
可能我本身很喜歡看跟社會議題有關係的電影,這是因為當你不了解一個國家的時候,透過看跟社會議題有關係的電影,你可以更理解你身處的社會裏,有著什麼需要解決的問題存在,而這部電影其實也很貼近在台灣的我們,推薦給大家都去看,別忘了回來跟我分享你的感想.
Thumbnail
可能我本身很喜歡看跟社會議題有關係的電影,這是因為當你不了解一個國家的時候,透過看跟社會議題有關係的電影,你可以更理解你身處的社會裏,有著什麼需要解決的問題存在,而這部電影其實也很貼近在台灣的我們,推薦給大家都去看,別忘了回來跟我分享你的感想.
Thumbnail
那天在網路上看電影,《變形金剛》第一集,由西亞李畢福主演。劇情中有一段當主角把變形金剛柯博文他們帶回家時,為避免被父母發現躲躲藏藏。但因為詭異,父母一直敲他房門想一探究竟。一開始主角還想推拖,各種搪塞過去,要父母離開。他的母親直接問主角:「你是不是在打手槍?」
Thumbnail
那天在網路上看電影,《變形金剛》第一集,由西亞李畢福主演。劇情中有一段當主角把變形金剛柯博文他們帶回家時,為避免被父母發現躲躲藏藏。但因為詭異,父母一直敲他房門想一探究竟。一開始主角還想推拖,各種搪塞過去,要父母離開。他的母親直接問主角:「你是不是在打手槍?」
Thumbnail
在這樣的校園情境下,男性間的曖昧情愫,則是以友情包裝成愛情的型態進行偽裝,藉此矇混過關。儘管如此,同儕間的恐同氛圍以及對出櫃同志的追擊,也迫使未出櫃者扮裝成異性戀來保全自身安全。對於同志來說,校園是既危險又安全的,既能巧妙地偷渡同性間的愛情,同時又要確保身份不被異性戀的他者所揭穿。
Thumbnail
在這樣的校園情境下,男性間的曖昧情愫,則是以友情包裝成愛情的型態進行偽裝,藉此矇混過關。儘管如此,同儕間的恐同氛圍以及對出櫃同志的追擊,也迫使未出櫃者扮裝成異性戀來保全自身安全。對於同志來說,校園是既危險又安全的,既能巧妙地偷渡同性間的愛情,同時又要確保身份不被異性戀的他者所揭穿。
Thumbnail
這本書因為他的書名吸引到了我,放在書櫃並不太多時間就成為我閱讀的文本,但著實地感到失望,簡略說明這本書的性質可以說是男同志的長篇散文,但距離張讓或是胡晴舫式我認知中的散文卻還是有一段距離。而說到同志無法不提起的正是2017年的釋字748號以及次年的反同公投與挺同公投對決中的進步陣營大敗,然而,
Thumbnail
這本書因為他的書名吸引到了我,放在書櫃並不太多時間就成為我閱讀的文本,但著實地感到失望,簡略說明這本書的性質可以說是男同志的長篇散文,但距離張讓或是胡晴舫式我認知中的散文卻還是有一段距離。而說到同志無法不提起的正是2017年的釋字748號以及次年的反同公投與挺同公投對決中的進步陣營大敗,然而,
Thumbnail
導演一開始就開門見山說了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主角年輕時離家出走 成為了名作家 不時會寫卡片回家 主角是同性戀 得了不治之症 有必要回家跟家人告知的義務 錯過妹妹的成長過程 妹妹對主角很陌生且崇拜 因為妹妹也很想要逃離這裡 嬤嬤已經是過來人了 相信曾經跟主角有很激烈的爭吵過現在的她選擇珍惜跟
Thumbnail
導演一開始就開門見山說了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主角年輕時離家出走 成為了名作家 不時會寫卡片回家 主角是同性戀 得了不治之症 有必要回家跟家人告知的義務 錯過妹妹的成長過程 妹妹對主角很陌生且崇拜 因為妹妹也很想要逃離這裡 嬤嬤已經是過來人了 相信曾經跟主角有很激烈的爭吵過現在的她選擇珍惜跟
Thumbnail
也許台灣的左派青年比較愛看Ken Loch的《玫瑰與麵包》、《以祖國之名》,或者《摩托車之旅》這種直接了當的東西,又有革命英雄又有俊男美女,不喜歡看這種拐彎抹角的東西,但是事實上這種迂迴的電影反而比較貼近我們的現實,有哪個人在搞工運或搞環保時,不曾碰過家人和的質疑或牽制?
Thumbnail
也許台灣的左派青年比較愛看Ken Loch的《玫瑰與麵包》、《以祖國之名》,或者《摩托車之旅》這種直接了當的東西,又有革命英雄又有俊男美女,不喜歡看這種拐彎抹角的東西,但是事實上這種迂迴的電影反而比較貼近我們的現實,有哪個人在搞工運或搞環保時,不曾碰過家人和的質疑或牽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