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臺灣人來說,吃飯是每天張開眼睛都要做的事情,連見面打招呼都會問:「
食飽未?」
然而,即使臺灣人常對飲食文化的多元感到自豪,太平洋另一端的中美洲仍是遙遠到好像不會有瓜葛的地方。至於中美洲古代的馬雅文化,更像是外星球的事情。不過,你知道嗎?其實,我們可能每一天,都在把古代馬雅人吃過的食物塞進嘴巴裡。原來,我們這麼近!
西元16世紀,西班牙人登陸到中美洲東側、阿茲特克帝國的海岸。這不僅僅開啟了歐亞大陸與美洲大陸的連結,更推動了一場食慾的流動(?)──許許多多的美洲作物順著全球航線,傳播到世界的每個角落。拉開名單,令人吃驚,原來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食物,根本是舶來品。
【食慾流動】的專題,就是要跟大家聊聊馬雅人培育出來的作物,還有⋯⋯它的吃法。第一集就來談談玉米!
玉米、番麥、包穀、玉蜀黍……就是它啦!
如果要談起中美洲對於世界影響最大的作物,非玉米莫屬。玉米擁有許多種不同的中文名字,正是在傳播到中文世界時與各地語言、文化接觸的結果。
根據考古研究,早在西元前3000年,中美洲人就已經開始種植玉米。那是還沒有馬雅人(Maya)、阿茲特克人(Aztec)、甚至更早期的奧梅克人(Olmec)都還沒出現的年代。這種被臺灣人稱作「番麥」的作物,的確也扮演麥子一般的角色,成為中美洲人的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