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會用比較簡短的方式提供幾個觀點,例證部分會以自己的經驗為主,讀者若有相關經驗或是其他看法也歡迎提出,很希望能在交流中一起成長.
- 喜歡,從不太實際開始
喜歡,很多時候是伴隨著一些不切實際的想像與期待.
看到了一點點亮光,就想像了一整天美麗的星空.
得到一點認同,就覺得對方愈和自己相同,愈喜歡愈希望對方能在其他方面和自己相像,愈希望對方能在各種角度符合自己的想像.
(這些行為和「投射」有很大的關係)
與陌生人相比,對於關係愈親密以及愈喜歡的人,就會有愈高的期待,每當對象滿足了自己的期待之後,心中喜歡和信任的感情就會又一次被加深,而期待就會再一次提高.
習慣了,就想要更好
習慣了對方的好,就會希望對方能夠變得更好.
這種期待,會給對方有形或無形的壓力,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持續成長,不是每個人都有義務要滿足他人的想像,也不是因為關係的親密、或心理的喜歡就可以一直給予.
而當期待落空時,隨之而來的失落感與憤怒,更是容易對親密關係造成傷害,那是種發現了「期待」與「真相」落差後的情緒反應,是一種親密關係中的不公平.
- 如果沒有「期待」
我一直都覺得「期待」能夠幫助人們成長,改善關係.
也是到最近才發現,「期待」很容易無限擴張、很容易變成自私,當我發現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就刻意讓自己不去「期待」.
再拿掉了「期待」之後,我突然間不能對任何事物「感到好奇」,我把所有的目標都降的很低,我對完成的事情沒有滿足感,也不太能喜歡上一個人或一件事.
我覺得很無聊、很空洞.
也是這時候才知道,「期待」或是「好奇」並不是全有或全無的概念,只要適當地去控制期待程度(聽起來很困難),就能夠好好生活.
- 不想要變自私
從小聽過很多次「自愛」、「自重」、「自律」這些話,每一次聽都覺得很可笑,大人們總以為給出了很大的權限,透過希望和期待感想要控制小孩子.
卻不知道,那些難懂的漂亮話小孩子根本聽不懂,也自然而然不會有什麼效果,在小孩子耳裡聽到的就只有憤怒、生氣和大聲而已.
那些難懂的漂亮話,只是想要讓自己穩穩站在「正確」的位置罷了,只是一種安慰自己的話,而不是一種溝通、一種相處.
而「自私」這個詞,則是往往會被用來當作最有用的工具去管理群眾&小孩子們,被教導成「罪惡」,從那時候開始所有關於「自己」的事情,都變成了事不關己.
也就慢慢習慣去在群眾中扮演著討好他人的身份,慢慢的不扮演自己.
但誰不自私?
誰不想要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想完成自己的夢想、不想愛自己愛的人、不想買衣服給自己?
誰能夠完全不為自己而活?
人際相處中,一定包含了對彼此抱有期待,而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如果顧忌著「會不會變成自私的人」就很容易畫下巨大的界線,變得很難相處或是四處討好,變得更討厭.
而如何不「自私」?
我認為要做的事情只有一個----「站在彼此的角度」思考,更加認識自己的想法、更加聆聽對方的想法,就能夠讓互動變得更自然,更不會傷害到彼此.
- 期待與嚴格
希望你變更好,所以才要求你.
這句話大家應該在小時候或多或少都聽過,而家人和朋友以及老師的要求,往往會在達成之後,變得更加嚴格.
「進步獎」就是一個很常見的例子,本意是讓學生關注自身的學習成果,而非與名次靠前的學生比較,以免產生過大的失落感.
但也反應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學校教育中只有「進步」和「名列前茅」這兩件事情值得被關注.
愈被身邊的人期待,就會陷入愈嚴格的環境中,然後倍感壓力,這種壓力對於生活單純(目標單純)的學生而言,就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力.
而學生愈回應他人的期待,就愈容易失去自己的時間、自身興趣和休閒娛樂等等的平衡,進而感到迷茫、迷失自我.
而這種狀況並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法,希望讀者能在了解這種情況後,能慢慢找到改變的方法.
祝好
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按愛心
也歡迎底下留言討論,讓我知道你的想法
記得「追蹤」
分享給你認為會需要這篇文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