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Fritz Riemann 《恐懼的原型︰分裂、憂鬱、強迫、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 摘要

2019/05/23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Grundformen Der Angst
Fritz Riemann
1961
Fritz Riemann首先以四種基本動力,精準譬喻了我們每個人都想擁有也害怕失去的自我狀態:一、自轉:想保持自我獨立、與眾不同的欲望。二、公轉:想得到他人認同、尋求歸屬的需求。三、向心力:對恆定不變與安全穩固的堅持。四、離心力:對嘗新求變與冒險犯難的嚮往。作者認為所有的恐懼, 都是由這四種原型衍伸出來的:
  1. 分裂人格:害怕把自己交出去,覺得會失去自我與依賴
  2. 憂鬱人格:害怕做自己,覺得太不安全與孤立
  3. 強迫人格:害怕變化,覺得短暫無常又不可靠
  4. 歇斯底里人格:害怕既定與必然,覺得束縛與終結
分裂人格
心理學上稱這種人過度把自己隱藏起來,自我界線太過分明。分裂人格的人費盡心思獨立過活,盡可能自給自足。他不依賴任何人,不需要任何人,不必為任何人負責。他人越是靠近,他就愈可能拂袖離去。經常沒來由地發怒或露出或露出敵意,靠近的旁人深感挫折。
是甚麼樣的環境導致分裂人格? 環境是導致分裂人格的關鍵,嬰兒時期缺少應有的安全感,加上不利的環境因素,是分裂人格的一個等式。
情感對分裂人格者來說,與生俱來的愛人的渴望在不斷壓抑下被堵塞了,自己擴大恐懼,以至於想像承諾就是完全交出自己、只能放棄自我。根本不相信有人會愛上他,於是把夾雜在愛與恨之間的矛盾轉嫁到伴侶身上。
分裂人格者獨立自主,不麻煩別人,有勇氣按照自己的主張安排生活,他們對事物觀察入微,冷靜客觀,有批判且堅定,勇於面對事物醜陋殘酷的一面,不會懦弱不前或刻意美化。在他們周全地思慮某件事之前,不會向權威低頭。
憂鬱人格
與前面的分裂人格剛好相反,憂鬱人格者願意把自己交出去,害怕失去,不敢做自己,因此不敢有所希求,不敢興起想做甚麼的念頭、衝動、情感。憂鬱人格對生命的期待都是被動的,勢必因無法滿足而鬱鬱寡歡。害怕屈服於強烈的刺激與渴望-- 這會使他陷入強烈的渴望,卻又無法接受的衝突,於是只好過濾掉很多刺激,很快死了心,聽天由命。
是甚麼樣的環境導致憂鬱人格? 問題來自童年的憤怒情緒從來不被允許表達這樣的感受,幼小的孩子把被拒絕的情緒加以內化,轉為自我憎恨。
感情渴望愛與被愛是憂鬱人格者最重要的人生課題,他與伴侶的關係很容易就變緊張對立、衝突四起,讓他的恐懼感又被觸動起來,他不明白苦心經營一切,對方卻覺得快要窒息。比較麻煩的是勒索的愛,隱藏在過度保護底下的是害怕被遺棄衍伸的權力慾望。
帶有這類人格的健康人通常深具同理心,也願意助人一臂之力,「接納」別人並貼心、樂於助人。
強迫人格
對安全感的需求排山倒海般強烈,是強迫人格者根本的問題。他們小心謹慎、想很多、著重目標與長遠的計畫。從恐懼的角度來看, 我們可以說他們害怕風險,改變與消逝。他們試圖讓生活規格化,對於所有新的、不熟悉、使他不安的東西,一概予以拒絕。如果他們強制自己這麼做,最後可能把自己扭曲成強迫人格。
是甚麼樣的環境導致強迫人格? 二到四歲期間,孩子開始學習甚麼可以 甚麼不可以。發展出強迫人格的人,他的人生道路充滿了嚴謹的規律,幼年時期很早就被訓練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不可以動怒、抑制衝動。身邊的人對他的 「錯誤行為」的反應是:責備、警告、威脅、不愛他以及處罰,孩子太早接受如廁訓練、乖乖在餐桌上把飯吃乾淨、不可以表達感情,他再三經歷這些,於是至少會變得小心翼翼、克制自己,然後也許開始缺乏自信、拘謹不安;每當他們想做甚麼的時候,心中的恐懼驟增,害怕踏入危險的方向,當下便會緊急煞車或按耐衝動。
強迫人格者努力要掌握與控制自己的情感。他覺得感情根本不可靠,搖擺不定又容易消逝。因此他在付出感情時十分吝嗇,也不太願意體諒伴侶。然而 一旦關係建立,他願意負起責任,也會堅持自己的決定。強迫人格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嚴重,直覺要鎖住他所擁有的, 甚至變得專制獨裁 。
健康但帶有強迫傾向的人,往往表現的穩重、吃苦耐勞、有毅力與責任感,非常上進又勤勞,有計畫也有目標,值得信賴與堅定都是他的優點。
歇斯底里人格
恐懼終局、恐懼無法避免的人事物、恐懼自由受到約束,責任義務、會約束人的東西,他都敬而遠之。歇斯底里的人面對事實與時間時,也是這般漫不經心,他們覺得計畫時間和時間管理之類的事不過是擾人清夢。他將發覺事情的發展經常不如他的意,失望之餘,他更加蜷縮在自己幻想的國度裡,虛幻國度與真實世界之間的裂縫愈來愈大。
是甚麼樣的環境導致歇斯底里人格? 歇斯底里人格易怒的個性與脆弱的自尊心有關,善意的批評與輕微的打擊都會使他覺得備受委屈,這一切都與他害怕自己不值得別人愛有關係。歇斯底里人格有訓練孩子早熟的傾向,他們認為孩子理應光耀門楣,不許讓父母失望,否則就得不到關愛。最糟者是賦予兒女重責大任,讓自己有面子,逼迫小孩代為完成他們自己未竟的心願。
具有歇斯底里人格的人喜歡談情說愛,這樣的人格談情說愛時勁道十足、熱情洋溢 。有本事讓伴侶覺得被寵愛,也是他證明自己有迷人風采與性魅力的方式 。以渴望獲得肯定為基礎的關係當然不夠穩固,勢必一天到晚都會感到失望,只好不斷尋覓偉大的愛情,經常與伴侶分手再出發。
健康但帶有歇斯底里性格的人喜歡冒險,喜歡迎接新事物,具有彈性、活力、熱情洋溢且吸引人。他是個很好的旅伴,在他身上總是找得到樂子。他特立獨行、勇氣十足,人生之於他是一場華麗的冒險,生活應該盡可能豐富,熱烈且多采多姿。

結語

  林耀盛教授指出,美國精神醫學會歷經多年改版,於2013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簡稱DSM-5),原先倡議將原來的人格疾患分類系統,改為以人格特質論為主的向度取向,進而將人格影響的功能程度,以「自我」與「人際」兩個面向為軸加以評量,自我又分成「自我認同」與「自我導向」的程度;人際則分為「同理心」和「親密感」的關連。
  作者的用意,不在於提出人格分類學的典型性心理病理人格診斷,而是在於直面我們內在的恐懼暗影,瞭解自身的性情。讀者閱讀時,無須對號入座,輕易地陷入自我診斷的陷阱;或是武斷地以此人格分類對於他人行為解釋。
  由本書中的論述,正好反映出人格類型的變異度、多樣性和異質性的面貌。從心理原型的概念來看,恐懼原型可能啟動靈性轉化,個人和陰影相遇的路程,這是一趟啟航、鍛鍊、再運轉於不同航道、觸碰各式各樣的暗流,而後回返到療癒的路程。他在書中援引不少真實的個案,作者提到恐懼都有一個前身,與我們的成長經歷有關。成年人害怕什麼,恐懼來襲時的規模與強度,無非都是涉及童年時期的經驗。如此,也就可以瞭解雖然作者將廣義環境視為定數,但仍指出這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們通常可以不斷地從這四種恐懼原型中,找到人生各種處境的解答。
  人格心理學(Personailty)上的特質論有很多性格分析,例如大五性格(Big Five)、Carl Jung的在《心理原型》中也將性格做分類,這都代表一定程度的區分不同性格,但其實並沒辦法包含至所有面向,在使用分析時僅供參考。另外,看到這麼多不同的性格,在這多元的社會中,能讓我減少自我投射,對它人有更多的同理(Empathy)。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康康
    康康
    案頭書要少,心頭書要多。 Anthony Giddens: Polish! Polish! Polish!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