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長大的我們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是我們第N次的談話了吧。從兩年前開始,躁鬱的週期帶來生活的不穩,讓他在生活中苦於掙扎,到後來也近乎放棄求救。外表的鎮靜與沉默底下,或許是瑟縮在角落裡哭泣的小男孩。他很努力地想要表達自己,與人建立關係,或鼓起勇氣說起自己的狀況,但沒什麼人有能力接住他,或者回應他。
我們時不時約出來散步聊天,或是透過活動來分享近況。我不覺得一定要敲破這個銅牆鐵壁。我放慢腳步,一次又一次地聆聽,為每次他願意打開小門探頭出來的行動歡欣鼓舞,為每次他願意分享生活中新的變化而新奇。
我的輔導曾跟我說,如果生命的問題是累積十幾年的問題,就請不要期望用幾個月來解決。而身為輔導最大的試探,就是強奪上帝的時間,非得要他在短時間內改變成你期待的樣子,好覺得自己身為輔導是有功能的,是能解決別人問題的。很多時候,我們期待對方改變,是為了自己的自尊,而非為了他人的生命著想。
陪伴、沉默、回應,都得經過長時間的練習,才能熟練這些藝術。我自認不是個很擅長聆聽的人,但因著與他每次的相遇,我都試著在挖掘他話語背後的沉痛與無助。我試著去感受。
他說最近睡眠有障礙,醒著時又不知道該做什麼。他算是在待業中,偶爾兼一些打工的機會。上次我跟他說,如果不會即刻餓死的話,可以允許自己休息一段時間,重整自己的能量,再去看看新的機會,才會比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然,太焦慮地從一個工作立刻跳到下一個工作,往往會落入更大的失望。
不過他還是很迷惘。他甚至不敢跟身旁的人分享他的近況,逃離聚會與朋友的關心。他說,他很怕坦承自己的狀況,因為覺得是一件很不好、很羞恥的事情。而且他也不知道講出來,到底有沒有人會接住他,還是給他更多的壓力。嗯,看來他會找我,真的是快受不了了吧。
過程中,他講一講時而停頓,時而跳到其他的話題,看得出他的情緒融合著沮喪、無助與羞愧。我也跟著沉默,去感受他的感受。席間,他突然說:「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怕什麼,可能是害怕長大吧。」
「害怕長大。」這句彷彿會出現在繪本中的詞句,是如此的真實又承載著極其複雜的情緒。
不知不覺,我們就變成大人了。我們被社會推著要進入下一個階段,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我們不可能逆轉了,這個現實真是令人苦惱。「或許我也很害怕承擔自己生命的責任吧。」他說。
我想起佛洛姆(Erich Fromm)在《逃避自由》所闡述的現象。進入現代社會的人們,一方面能脫離傳統權威獲得自由,去決定自己想要過的人生,但另一方面自由代表著更大的自我責任,容易帶來孤獨與焦慮,因此讓人急切地想逃避自由,擺脫沉重的負擔。我們要不是成為自己的父母,透過創造性的愛與工作與世界建立關係,就是依附著權威,放棄獨立思考與承擔生命的勇氣,與世界疏離。或許我們正是在這兩者之間,因此產生了無法整合的不一致感,甚至是精神失序。
每當他想要找一個病因(如憂鬱症、躁鬱症)時,就會覺得這個想法其實行不通,因為他也清楚知道真正的問題是複雜的,從生理、心理到靈性。我回應說,我們時常困在自己的思想中走不出來,因此就算更細膩地去「思考」自己的問題,還是會被受限在一個框架裡頭。或許,我們必須要「擱置思考」,先行動再說。行動了,再回頭看我們的生活長什麼樣子,還有什麼需要調整的地方,才能打破既有的框架。
「我害怕我沒有能力做到。」他說。是啊,在還沒踏出那步前,我們都覺得自己做不到,因此自我設限。
我跟他說,「其實你已經比以前踏出很多步了。」我們很多的自我懷疑與自卑感,都是來自於錯誤的比較。我們跟努力十幾年的專業人士比較,當然會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進而看衰自己;但人真正的需要是自我成長與自我超越,這帶來真正的喜悅、真正的自我肯定。
「你其實是很有能力的,只是你還沒把它開發出來。」我如此說。他專注地聆聽,似乎很想相信我所說的事情。
害怕長大、害怕自己不夠好、害怕說出口,結合著逃避、自卑與羞恥的情感,我相信他渴望的是一種接納。他不用再證明什麼,他的存在本身就夠好了。
我鼓勵他找幾位信任的人分享自己的近況,儘管對方接不住,但至少有人知道你真實的狀況,而在不經意的時候尋找相關的資源幫助他。因著人的脆弱與有限,我們發現了共同的人性,也了解了何謂成為肢體互相扶持的意義。
最後,我讀了《住在黑白洞穴裡的鼴鼠》給他聽。原來,鼴鼠眼中的黑色世界,在地底上是如此美麗的背景,襯托出絢麗的繁星與皎潔的月光。
或許我們正處於人生的黑暗中,看不到亮光;但也因著這樣的黑暗,我們才能看見亮光。這需要他身體力行地去經驗,效法鼴鼠向上挖掘的勇氣,才能看見新的世界。
離別前,他主動提起可不可以為他禱告。阿,我竟然忘記要禱告做收尾了。不過很謝謝他,因為他的主動,才能成就這個禱告。
你正在長大呢。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言:兒童觀作為「時代的眼神」 對大部分人而言,「童年」乃是一段特殊的時期,與「成年」的階段截然有別。我們都曾經歷過童年,對童年的敘事與回憶往往摻雜著純真、快樂、自由奔放的意象與懷舊之情。然而,「童年」被獨立為一個特殊的時期,並非理所當然的,而是晚近才出現的現象。在過去,人們理解「童年」的時段、內涵
    今天在上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時候,老師引用《好研究怎麼做》對於「研究焦慮」的討論,來給予我們一些鼓勵。作者Robert R. Alford提到,在做研究時,一定會有焦慮的時刻,這是無可避免的[1]。第一種焦慮是針對研究的複雜度還掌握不夠所產生的,例如會覺得文獻讀得不夠多,研究提問不清不楚,不知道該花多少
    前言:台灣實驗教育的現況與趨勢 近年來,台灣社會吹起了「實驗教育風」,從國小至高中,每年都陸續有多家學校、團體、機構加入實驗教育的行列,為既有的教育場域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根據教育部統計處(2021)的資料,以學校型態與公辦民營進行的實驗教育數量,從2014年的11所,成長到2020年的103所。另外
    「我現在卡的點是,我們都交往8年了,但不知道到底要不要繼續走下去。很多人都跟我說,不要太相信另一半的個性或價值觀會因為你而改變,因為真正能改變的總是自己,所以不要太期待對方會改變。但是……」 我們許久未見了,她說話依然犀利,但這次卻帶點些微的憂愁,似乎盼望著我能給她什麼人生指引,好讓她脫離關係中的各
    這學期在大專中心帶了一場跟憂鬱症有關的讀書會,有兩個原因。一來是觀察到在大專的階段,有越來越多人去運用心理輔導的資源,學生的憂鬱症診斷比率也提高。而我的疑問是:隨著憂鬱症越來越被接納是一種生理疾病(用「跟感冒沒兩樣」來比喻),確診人數的提高代表的是一種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人勇於求助),還是社會的生病
    一場意外的談話 染著一頭紅髮,一位個子不高但身材壯碩的青年在我面前坐下,身上的刺青格外引人注目。我從沒想過,會接觸到這類型的「大哥」;我也從沒想過,接下來的一個小時,會讓我再次窺見上帝的奧秘。 「所以,你為什麼會對這個有興趣阿?」他劈頭就問。我有點緊張,支支吾吾地回答,說想要邀請他來團契分享生命故事
    前言:兒童觀作為「時代的眼神」 對大部分人而言,「童年」乃是一段特殊的時期,與「成年」的階段截然有別。我們都曾經歷過童年,對童年的敘事與回憶往往摻雜著純真、快樂、自由奔放的意象與懷舊之情。然而,「童年」被獨立為一個特殊的時期,並非理所當然的,而是晚近才出現的現象。在過去,人們理解「童年」的時段、內涵
    今天在上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時候,老師引用《好研究怎麼做》對於「研究焦慮」的討論,來給予我們一些鼓勵。作者Robert R. Alford提到,在做研究時,一定會有焦慮的時刻,這是無可避免的[1]。第一種焦慮是針對研究的複雜度還掌握不夠所產生的,例如會覺得文獻讀得不夠多,研究提問不清不楚,不知道該花多少
    前言:台灣實驗教育的現況與趨勢 近年來,台灣社會吹起了「實驗教育風」,從國小至高中,每年都陸續有多家學校、團體、機構加入實驗教育的行列,為既有的教育場域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根據教育部統計處(2021)的資料,以學校型態與公辦民營進行的實驗教育數量,從2014年的11所,成長到2020年的103所。另外
    「我現在卡的點是,我們都交往8年了,但不知道到底要不要繼續走下去。很多人都跟我說,不要太相信另一半的個性或價值觀會因為你而改變,因為真正能改變的總是自己,所以不要太期待對方會改變。但是……」 我們許久未見了,她說話依然犀利,但這次卻帶點些微的憂愁,似乎盼望著我能給她什麼人生指引,好讓她脫離關係中的各
    這學期在大專中心帶了一場跟憂鬱症有關的讀書會,有兩個原因。一來是觀察到在大專的階段,有越來越多人去運用心理輔導的資源,學生的憂鬱症診斷比率也提高。而我的疑問是:隨著憂鬱症越來越被接納是一種生理疾病(用「跟感冒沒兩樣」來比喻),確診人數的提高代表的是一種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人勇於求助),還是社會的生病
    一場意外的談話 染著一頭紅髮,一位個子不高但身材壯碩的青年在我面前坐下,身上的刺青格外引人注目。我從沒想過,會接觸到這類型的「大哥」;我也從沒想過,接下來的一個小時,會讓我再次窺見上帝的奧秘。 「所以,你為什麼會對這個有興趣阿?」他劈頭就問。我有點緊張,支支吾吾地回答,說想要邀請他來團契分享生命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情緒源自於我們成長歷程中吸收的各種信念及經驗,又或許夾帶著我們累世所攜帶的記憶,它同時保護著我們,也同時限制著我們,並同時形塑著我們外在的世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對於恐懼的感受以及如何克服恐懼的三個方法。分享對於與恐懼抗爭的心路歷程,並鼓勵讀者們一起面對與克服恐懼。
    在高三,我確診重度憂鬱症。 病發前,我一直是個不敢和人交流的人。曾經我深信所有人都終將離開自己,不肯和任何人敞開心扉。對我而言,展露自己的脆弱或享受他人的給予都會帶來不安。我也深信和他人之間的鴻溝不會消失,並做好了一直一個人的覺悟。 在生病後,周遭的人給了我很多支持。和自己相當生疏的
    Thumbnail
    人在長大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各種現實的洗禮,那個單純又天真的孩童時光逐漸遠去,以前我們總是會毫不畏懼地盡情展現自己的熱情,但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那個充滿活力的心境正在逐漸消失,我們變得越來越有包袱。 我很羨慕能放得開的人,不知道是怎麼辦到的,為甚麼他們都不會覺得難為情。後來想了一下,才發現其實
    22歲那年,我經歷了一段充滿挑戰的時期。 我的朋友,一個18歲的男孩,陷入了一段與37歲離婚婦女的複雜關係。 這段關係充滿了欺騙、金錢糾紛和情感勒索,而我,身為朋友,深陷其中,試圖幫助他脫離困境。 我試著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和經驗,去解決問題,去保護朋友,卻發現自己的力量是如此渺小。 對方家庭的勢力
    Thumbnail
    工作回程的路上,男孩一到家即打電話給我,跟我說他在學校發生一些事,老師有寫聯絡簿與傳訊息給我。 回到家,男孩講著講著,就開始擔心哭泣,希望我抱抱他、陪他。我抱抱他,並引導他說出他擔心的是什麼?現在的心情與處境?他想到可以怎麼處理?我也鼓勵他可以怎麼勇敢面對與承擔選擇與行為的後果。
    Thumbnail
    此文章描繪作者對於成長的矛盾心境。 作者坦言自己抗拒長大,渴望一直被保護,希望有人在遇到困難時能給予安慰和支持。然而,內心的倔強卻驅使著他成為更堅強的人。 最終,作者發現自己變得不懂得照顧自己,陷入了混亂之中,感到非常遺憾。
    前幾日與朋友聊天時,我與朋友訴說最近的煩惱... 我說 覺得和一位比我年長的友人有溝通上的問題, 我認為他總是期待他什麼都不說,別人就可以讀懂他的心思,因此覺得困擾,心想也許是年齡差異,有代溝吧... 幾天後,我正想著,為什麼我每次做什麼, 我的家人好像都不能支持我,了解我, 我明明做
    Thumbnail
    「你是否常常在想,若人們知道你的過去有多瘋狂,就不會再理你了?」 青春期是一個動盪不安的階段,我們渴望追求自己的獨特,同時希望在群體中找到歸屬感 於是我們透過同儕與親密關係建構自我認同,卻也可能在碰撞之中犯了錯與迷失自己
    Thumbnail
    成長型思維闡述了大腦運作時,用「最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後果。躁鬱症患者基於過去失敗的經驗與大腦的功能缺陷,對糟糕的狀況和感覺更加根深蒂固。將挑戰拆成小任務可以增加自信心,透過成長型思維策略幫助患者更聚焦、更專注在進步的動力。
    Thumbnail
    情緒源自於我們成長歷程中吸收的各種信念及經驗,又或許夾帶著我們累世所攜帶的記憶,它同時保護著我們,也同時限制著我們,並同時形塑著我們外在的世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對於恐懼的感受以及如何克服恐懼的三個方法。分享對於與恐懼抗爭的心路歷程,並鼓勵讀者們一起面對與克服恐懼。
    在高三,我確診重度憂鬱症。 病發前,我一直是個不敢和人交流的人。曾經我深信所有人都終將離開自己,不肯和任何人敞開心扉。對我而言,展露自己的脆弱或享受他人的給予都會帶來不安。我也深信和他人之間的鴻溝不會消失,並做好了一直一個人的覺悟。 在生病後,周遭的人給了我很多支持。和自己相當生疏的
    Thumbnail
    人在長大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各種現實的洗禮,那個單純又天真的孩童時光逐漸遠去,以前我們總是會毫不畏懼地盡情展現自己的熱情,但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那個充滿活力的心境正在逐漸消失,我們變得越來越有包袱。 我很羨慕能放得開的人,不知道是怎麼辦到的,為甚麼他們都不會覺得難為情。後來想了一下,才發現其實
    22歲那年,我經歷了一段充滿挑戰的時期。 我的朋友,一個18歲的男孩,陷入了一段與37歲離婚婦女的複雜關係。 這段關係充滿了欺騙、金錢糾紛和情感勒索,而我,身為朋友,深陷其中,試圖幫助他脫離困境。 我試著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和經驗,去解決問題,去保護朋友,卻發現自己的力量是如此渺小。 對方家庭的勢力
    Thumbnail
    工作回程的路上,男孩一到家即打電話給我,跟我說他在學校發生一些事,老師有寫聯絡簿與傳訊息給我。 回到家,男孩講著講著,就開始擔心哭泣,希望我抱抱他、陪他。我抱抱他,並引導他說出他擔心的是什麼?現在的心情與處境?他想到可以怎麼處理?我也鼓勵他可以怎麼勇敢面對與承擔選擇與行為的後果。
    Thumbnail
    此文章描繪作者對於成長的矛盾心境。 作者坦言自己抗拒長大,渴望一直被保護,希望有人在遇到困難時能給予安慰和支持。然而,內心的倔強卻驅使著他成為更堅強的人。 最終,作者發現自己變得不懂得照顧自己,陷入了混亂之中,感到非常遺憾。
    前幾日與朋友聊天時,我與朋友訴說最近的煩惱... 我說 覺得和一位比我年長的友人有溝通上的問題, 我認為他總是期待他什麼都不說,別人就可以讀懂他的心思,因此覺得困擾,心想也許是年齡差異,有代溝吧... 幾天後,我正想著,為什麼我每次做什麼, 我的家人好像都不能支持我,了解我, 我明明做
    Thumbnail
    「你是否常常在想,若人們知道你的過去有多瘋狂,就不會再理你了?」 青春期是一個動盪不安的階段,我們渴望追求自己的獨特,同時希望在群體中找到歸屬感 於是我們透過同儕與親密關係建構自我認同,卻也可能在碰撞之中犯了錯與迷失自己
    Thumbnail
    成長型思維闡述了大腦運作時,用「最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後果。躁鬱症患者基於過去失敗的經驗與大腦的功能缺陷,對糟糕的狀況和感覺更加根深蒂固。將挑戰拆成小任務可以增加自信心,透過成長型思維策略幫助患者更聚焦、更專注在進步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