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實驗室:簡單做!本格日式涼麵
方格精選

廚房實驗室:簡單做!本格日式涼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今天去菜市場買到日式手工烏龍麵,在進去冷凍之前,先拿一球來煮。今天是七月一日,夏日正當頭,吃涼麵剛好。雖然做涼麵不需要高超的技巧,但是還有一些小撇步呢!

raw-image

涼麵的主角是烏龍麵與海帶芽,日本的海帶芽是已經乾燥成乾的,拿一個碗,用過濾水或已經煮沸過的冷水泡著。我覺得這裡很重要,雖然我們會覺得吃日本涼麵似乎要準備冰塊,但是冰塊可以用過濾水或煮沸過的冷水代替,而且比較容易入手。雖然麵沒有辦法到在日本吃到的那樣冰到牙齒的效果,但是整體的冷度已經可以媲美超商的涼麵。(如果麵要很冰,就努力準備冰塊了!)。自己做涼麵最好的好處就是料可以隨自己喜歡調整。我今天用的料是這樣:

  • 海帶:少許
  • 秋葵:2支
  • 玉米筍:1支
  • 香菇:1朵
  • 紅蘿蔔:少許
  • 小黃瓜:少許
  • 手工烏龍麵:1團
  • 日式醬油(醬料):半碗左右
raw-image

秋葵、玉米筍、香菇要過火,在切之前,就可以準備鍋子把水煮沸。這也是我今天選擇做涼麵的理由,一個鍋子,可以煮全部的料;篩子非常方便,每一個料,煮完先撈起,放在碗裡;麵最後煮完,冷卻完,就可以慢慢盛上來了。整個過程輕鬆又優雅。

raw-image

麵煮完要冷卻,家裡有過濾水會方便。麵是放在篩子裡,這是平常接觸熟的食物的篩子,下面的白色的篩子是平常洗菜用的,下面有再放一個不鏽鋼鍋。這樣擺有一個好處是,放麵的最上面的篩子有鉤鉤,可以不用一直拿著篩子,而另外兩個這樣疊,就不會流的到處都是。

raw-image

同樣的方式,濾掉海帶的水,以及配料的水。這一張可以看到三個鍋子疊在一起的樣子及鉤鉤。

raw-image

紅蘿蔔跟小黃瓜可以生吃,所以可以用這種板子去刨刀,但是很多都會留在上面,不太理想。刨的時候,不是直接刨在麵上,而是另外找碗,這樣刨刀可以固定,會好用很多。

raw-image

成品。跟第一張不一樣是這一張有灑白芝麻,真的風味會有差喔!我們吃超商的涼麵的時候,日式柴魚醬油是淋在麵上的,正確來說,日式柴魚醬油要用另外一個小碗裝起,因為我用的是4:1的,有拿過濾水稀釋。

我們把料一個一個用碗分裝,在最後就可以享受「盛り付け(擺盤)」的遊戲,拿個漂亮的盤子、以及醬料碗,假裝在日本料理店吃這一道涼麵。

吃的時候,把麵與料隨意放到醬的碟子裡,吃起來會有點像吃拉麵的感覺。尤其秋葵會慢慢出黏液,整個混合以後,味道口感會改變,我個人是覺得還不錯。



avatar-img
京築居的沙龍
930會員
241內容數
在我們的生活裡面,處處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現在去日本旅遊的人眾多,也有許多漫畫及日劇受到大家的喜愛。 本專欄作者是日語老師,也是文化研究者。從輕鬆有趣的角度,解析日本文化及日語,並且教大家一些日語中的文化內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京築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獨居單身女子的好處是,只要對自己的胃負責就好,不需要管別人。 自從悟出這個道理以後,突然覺得,單身也不是那麼可怕。 推一下造成實驗動機的綠咖哩粉,全聯特價,不到30元。我分次加,一點點就會辣(我不太吃辣)。
其實呢,我在方格子又立了一個出版專欄了,因為想寫閒話,成為一系列。閒話不能是專業,寫起來很累。什麼東西又是閒話又不是我的專業呢?以我這麼囉嗦的人而言。我最近深深有個感覺:食為民生最重要的基本要件,每日三餐,不離食。我雖然距離食神的程度遙遙不及,更非是料理達人大廚,根本就是門外漢亂煮。
成為一個流浪者,成為一個斜槓青年。有時候也會看見共同空間的使用招募,卻放棄了定居一地。 有時騎車,遠一點開車,穿梭在城市樓廈之間。尋著咖啡的味道。
居然有一種被榨乾的感覺。
檢查頭燈很重要。每次停好車,左手桿子轉一下,確定頭燈沒開。不然,打電話叫拖吊車,送車進修理廠,全部是自找自理的。 今天開到百年老厝。搭起了舞台,搖滾。難得玩手作,絹印與編飲料袋。編太久了,沒有收尾,即離去。 南瑤宮媽祖回來了,有隻蜜蜂,唱著蕭邦夜曲嗡嗡嗡。今天吃素。 19.03.30
為什麼這三本書會放在一起呢? 從過年前開始,在彰化的獨立書店 #紅絲線書店 參加 #百年降生台灣文學故事 的讀書會。我超級不熟台灣文學史,而這本書的寫法對於我這個歷史學家(這樣自稱應該不過份)其實我是不喜歡的,但是也認識了很多人名、作品。
獨居單身女子的好處是,只要對自己的胃負責就好,不需要管別人。 自從悟出這個道理以後,突然覺得,單身也不是那麼可怕。 推一下造成實驗動機的綠咖哩粉,全聯特價,不到30元。我分次加,一點點就會辣(我不太吃辣)。
其實呢,我在方格子又立了一個出版專欄了,因為想寫閒話,成為一系列。閒話不能是專業,寫起來很累。什麼東西又是閒話又不是我的專業呢?以我這麼囉嗦的人而言。我最近深深有個感覺:食為民生最重要的基本要件,每日三餐,不離食。我雖然距離食神的程度遙遙不及,更非是料理達人大廚,根本就是門外漢亂煮。
成為一個流浪者,成為一個斜槓青年。有時候也會看見共同空間的使用招募,卻放棄了定居一地。 有時騎車,遠一點開車,穿梭在城市樓廈之間。尋著咖啡的味道。
居然有一種被榨乾的感覺。
檢查頭燈很重要。每次停好車,左手桿子轉一下,確定頭燈沒開。不然,打電話叫拖吊車,送車進修理廠,全部是自找自理的。 今天開到百年老厝。搭起了舞台,搖滾。難得玩手作,絹印與編飲料袋。編太久了,沒有收尾,即離去。 南瑤宮媽祖回來了,有隻蜜蜂,唱著蕭邦夜曲嗡嗡嗡。今天吃素。 19.03.30
為什麼這三本書會放在一起呢? 從過年前開始,在彰化的獨立書店 #紅絲線書店 參加 #百年降生台灣文學故事 的讀書會。我超級不熟台灣文學史,而這本書的寫法對於我這個歷史學家(這樣自稱應該不過份)其實我是不喜歡的,但是也認識了很多人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