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國家其實是「多國一國制」或「多公一國制」,即 Tocolocy 或 Macolocy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 company = 國dotㄇp1ㄇ一 = 國點冖p一匚丨 = 國丶冖pic丿 = 國宀pig = 國宀豕 = 國家 = country
2. company = com.pany = 公.并一ㄇ刁 = 公.并口刁 = 公.司 = 公司,其中符號「刁」於此處是用來表示符號「匕」轉 180 度,而不是「刁難」的「刁」字。
3. company = comp.any = 口彌八.一ㄇ刁 = 㕣.口刁 = 公.司 = 公司,此時符號「㕣」是約略象徵漢字「公」的早期字體,後來篆文字體纔將符號「口」改為「ㄙ」。
4. corporation = corpo.ra.tion = 口one戈并囗.連合.豬dotㄇ = 口一戈并囗.連合.豕丶冖 = 或囗.連合.豕宀 = 國.連合.家 = 國連合家 = 國家 = country,其中 ti 約略形聲台閩語「豬」再轉注漢字符號「豕」。
5. corporation = 口連八連匕with口聯 = 㕣連刁與口聯 = 㕣連司 = 㕣司 = 公司,其中符號「㕣」即漢字「公」的早期字體。
【附圖:公字演化 / 可以看到其中的符號「口」在篆文以後變化爲符號「厶」】

P.S. 單字解析:

Tocolocy = to.c.o.lo.cy = 多.country 或 company 或 corporation.one.繞or.制 = 多.國(家).一.囗或.制 = 多.國.一.國.制 = 多國一國制,其中「繞」意會「圍」再轉換漢字符號「囗」。
Macolocy = ma.c.o.lo.cy = 雙A.company 或 corporation.one.繞or.制 = 雙夕.公(司).一.囗或.制 = 夕夕.公.一.國.制 = 多.公.一.國.制 = 多公一國制


附註 (以下採編增補自 Wikipedia):

漢字文化最早成立的一個「公司國家」叫作「蘭芳公司」,是廣東梅縣客家人羅芳伯在西婆羅洲 (West Borneo) 創立的「蘭芳公司共和國」(或稱「蘭芳大統制共和國」)。
公元 1770 年,羅芳伯在東南亞西婆羅洲 (今稱「西加里曼丹 -- West Kalimantan」) 的坤甸地區 (Pontianak) 成立了「蘭芳公司」,自任大總統。公元 1777 年「蘭芳公司」改為共和國體制,又向大清帝國稱臣為加盟國家,但仍然使用「蘭芳公司」一名 (P.S. 按古漢字文化的傳統定義,這種行為也就是承認大清帝國的中央政府為其中國,並且承認大清帝國的皇帝為其天子。)。
公元 1884 年,蘭芳公司被荷蘭擊潰而滅國,歷時 107 年,不過直到公元 1912 年大清帝國滅亡以後荷蘭纔正式佔領蘭芳公國。(P.S. Wikipedia 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歷史年表中又說「荷蘭東印度公司」早在公元 1799 年 12 月 31 日就解散了,所以公元 1912 年佔領「蘭芳公司」的「荷蘭」就不知是哪個荷蘭單位了?)
據說,「蘭芳公司」被稱爲「共和國」是源自荷蘭人 (Dutch -- 都皆是人) 的稱呼。因爲荷蘭人認為蘭芳公司的制度源自大清帝國的村社制度,而當時大清帝國的村社制度是形同民主又獨立的「小共和國」,即所謂「國之大事皆眾議而行」,所以荷蘭人便稱實施直接民主制 (即重要政策皆經由全民公投來制定,也包括相當於大總統職位的「大統制」之選舉) 的蘭芳公司為「共和國」(P.S. 但實際上應是「民主國」,因爲根據漢字文化的傳統意義「共和」其實只是「二位君主共同執政」)。
由此或可窺見,很多人以為漢字文化在民國時期以後纔有民主制度的觀念可能是錯誤的,甚至是被誤導的。
至於有些人宣稱「中華民國 (ROC) 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那更是一種對於 Asia (昂洲,漢字多音譯「亞洲」) 歷史的無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LS. Salon / Rooms: 1.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Subtle Space of Texts 2.夢的原理 The Elements of Dream 3.易的故事 The Story of I.E. 4.橋接文字 Bridge Words 5.一籮筐詩詞 ALOPAL 6.爾爾藝廊 22Gallery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完整標題:matter 與「物質」或「必要重很」或「明顯重很」(必要且明顯很重要) 或「重要」或「有關」或「大有至關」或「麼怎」或「麼怎了」或「問題」等的轉換密碼
完整標題:ego 與「自我」、「自己」、「一己我」、「自己我」、「自己我的範圍」或「自疇」(自己我的範疇)、「自裹」(自己一個圈子) 及「我」等的轉換密碼
Ballet 是否可能就是孔子 (孔丘,公元前 551 年 ~ 公元前 479 年) 所提到的、古代漢字文化中早已存在的「八佾」,也是後世保存在歐洲文化中、現在仍然流傳在世界上、發音接近漢語「八列蹈」的 Ballet Dance 或「芭蕾舞」呢?......
e + ye = E + yE = 目艮 = 眼 = eye,直譯即「眼」或「目眼」,但若 eye 視爲 ey 與 e 的排列組合,則或通「眼目」之意,而 eyes 就是 eye 的複數形式,也包括「眼雙」即「雙眼」的同義倒裝詞之意。......
mo + th + er = 母(媽) + 亲(辛) + 見 = 母(媽) + 親 = 母(媽)親,直譯即「母親」或「媽親」。漢字文化還有一種意通「母親」的稱呼「娘」,而 mother 也能通過「mother = 母和點合Er = 女和丶合曰r = 女和丶合艮 = 女和良 = 娘」轉換漢字「娘」。
I 形似數字 1,1 義通漢字「ㄧ」,所以可能作爲第一人稱主格代名詞,實際發音 ai 或 ài,也就等同於漢字文化常用的自稱「我」或「俺」等。無獨有偶,German 或 Deutsch 的第一人稱代名詞 ich 似乎也是約略形聲漢語「ㄧ稱」的 i-cheng 式發音,然後再轉音爲類似 ih。....
完整標題:matter 與「物質」或「必要重很」或「明顯重很」(必要且明顯很重要) 或「重要」或「有關」或「大有至關」或「麼怎」或「麼怎了」或「問題」等的轉換密碼
完整標題:ego 與「自我」、「自己」、「一己我」、「自己我」、「自己我的範圍」或「自疇」(自己我的範疇)、「自裹」(自己一個圈子) 及「我」等的轉換密碼
Ballet 是否可能就是孔子 (孔丘,公元前 551 年 ~ 公元前 479 年) 所提到的、古代漢字文化中早已存在的「八佾」,也是後世保存在歐洲文化中、現在仍然流傳在世界上、發音接近漢語「八列蹈」的 Ballet Dance 或「芭蕾舞」呢?......
e + ye = E + yE = 目艮 = 眼 = eye,直譯即「眼」或「目眼」,但若 eye 視爲 ey 與 e 的排列組合,則或通「眼目」之意,而 eyes 就是 eye 的複數形式,也包括「眼雙」即「雙眼」的同義倒裝詞之意。......
mo + th + er = 母(媽) + 亲(辛) + 見 = 母(媽) + 親 = 母(媽)親,直譯即「母親」或「媽親」。漢字文化還有一種意通「母親」的稱呼「娘」,而 mother 也能通過「mother = 母和點合Er = 女和丶合曰r = 女和丶合艮 = 女和良 = 娘」轉換漢字「娘」。
I 形似數字 1,1 義通漢字「ㄧ」,所以可能作爲第一人稱主格代名詞,實際發音 ai 或 ài,也就等同於漢字文化常用的自稱「我」或「俺」等。無獨有偶,German 或 Deutsch 的第一人稱代名詞 ich 似乎也是約略形聲漢語「ㄧ稱」的 i-cheng 式發音,然後再轉音爲類似 ih。....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元朝,由蒙古族於中原建立的統一政權。由於蒙古族人口有限,面對龐大的中原人口,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維護統治。也由於蒙古族以遊牧文化管治中原的農耕文化,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方便統治。 所謂民族政策,簡單而言,即以民族作為思考政策的單位,針對民族身份而推行具體措施。如香港的家庭傭工大多為菲律賓人,但這不是民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Thumbnail
清治時期 治臺前期 從荷蘭治台時期所引進的西方生產方式、生產項目加上台灣得天獨厚的氣候,稻米一年二熟、三熟。台灣又盛產蔗糖及茶;在水產有烏魚,每年所生產的烏魚子是世界名產,全世界僅有俄羅斯所生產的魚子醬可與比擬;在礦產上又有金、煤、硫磺等;在林產上有極為高貴的檜木木材及樟腦,故在經濟上有極重大的
荷西時期 臺灣的信史則大約從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展開統治開始。目前有明確文獻記載且能考證時間點者,最早可上溯至1582年7月兩位西班牙人神父與一位葡萄牙人耶穌會士因風擱淺臺灣75天時所寫的三篇文字記錄。 15、16世紀,歐洲國家對外擴張勢力,開闢往東亞的新航路,發現美洲新大陸,縮短了亞洲與歐
Thumbnail
從 ❙清❙ 初的「滿蒙一體」﹑「滿漢一家」,到 ❙清❙ 末的「五族大同」﹑「六族大同」﹑「七族大同」,到 ❙中華民國❙ 的「中華民族」,各個名目均為為大一統鋪墊的踏板。 最後出現的是「五族共和」。 ...
這是在這一個部落格(VOCUS),第一次發表和「台灣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台灣民族的形成」相關的文章, 先前在「樂多部落格」,曾經發表過有關於「日治時期」的16篇文章。接著下來的一個階段為:「黨國時期」,同樣的我們分成好幾個章節來敘述說明。此為第一個章節。 國庫不是國民黨的黨庫,傅正於<自由中國>196
Thumbnail
元朝是外族統治的統一政權,雖是客觀描述,卻是重要的歷史標記。蒙古不是第一個在中原建立的外族政權。魏晉南北朝近三百年,外族先後在中原建立了多個政權,都只限於北方。氐族前秦苻堅採取統一南方的軍事行動,卻在淝水之戰受挫。鮮卑族北魏孝文帝期望推動改革,為統一南方打好基礎,但事與願違。蒙古族吞金滅宋,成為第一
Thumbnail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年屆46歲的孟郊又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終於登上了進士第。放榜之日喜不自勝,寫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詩《登科後》 上篇《20240304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紅海危機」的危與機~「國旅」熱退燒後談續觀光股》K線圖全部更新
Thumbnail
「中國」的概念出自儒家的天下觀 周人自稱「有夏」或「時夏」,周王室分封建立的諸侯國,稱為「諸夏」,儒家之天下觀認為天下是由諸夏與蠻夷戎狄所組成。
1624年,距今400年,荷蘭人踏上台灣土地,帶來了一些文化影響,也將台灣推向世界舞台…。 2024年台南燈會以此為主題,推出了許多節目,包括耗費鉅資,請唐美雲歌仔戲團,推出新戲【1624】,唐美雲扮演荷蘭長官,扮相說有「寶塚」的感覺。 於此同時,西班牙新上任的文化部長,不認同西班牙五百年前在世
Thumbnail
元朝,由蒙古族於中原建立的統一政權。由於蒙古族人口有限,面對龐大的中原人口,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維護統治。也由於蒙古族以遊牧文化管治中原的農耕文化,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方便統治。 所謂民族政策,簡單而言,即以民族作為思考政策的單位,針對民族身份而推行具體措施。如香港的家庭傭工大多為菲律賓人,但這不是民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Thumbnail
清治時期 治臺前期 從荷蘭治台時期所引進的西方生產方式、生產項目加上台灣得天獨厚的氣候,稻米一年二熟、三熟。台灣又盛產蔗糖及茶;在水產有烏魚,每年所生產的烏魚子是世界名產,全世界僅有俄羅斯所生產的魚子醬可與比擬;在礦產上又有金、煤、硫磺等;在林產上有極為高貴的檜木木材及樟腦,故在經濟上有極重大的
荷西時期 臺灣的信史則大約從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展開統治開始。目前有明確文獻記載且能考證時間點者,最早可上溯至1582年7月兩位西班牙人神父與一位葡萄牙人耶穌會士因風擱淺臺灣75天時所寫的三篇文字記錄。 15、16世紀,歐洲國家對外擴張勢力,開闢往東亞的新航路,發現美洲新大陸,縮短了亞洲與歐
Thumbnail
從 ❙清❙ 初的「滿蒙一體」﹑「滿漢一家」,到 ❙清❙ 末的「五族大同」﹑「六族大同」﹑「七族大同」,到 ❙中華民國❙ 的「中華民族」,各個名目均為為大一統鋪墊的踏板。 最後出現的是「五族共和」。 ...
這是在這一個部落格(VOCUS),第一次發表和「台灣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台灣民族的形成」相關的文章, 先前在「樂多部落格」,曾經發表過有關於「日治時期」的16篇文章。接著下來的一個階段為:「黨國時期」,同樣的我們分成好幾個章節來敘述說明。此為第一個章節。 國庫不是國民黨的黨庫,傅正於<自由中國>196
Thumbnail
元朝是外族統治的統一政權,雖是客觀描述,卻是重要的歷史標記。蒙古不是第一個在中原建立的外族政權。魏晉南北朝近三百年,外族先後在中原建立了多個政權,都只限於北方。氐族前秦苻堅採取統一南方的軍事行動,卻在淝水之戰受挫。鮮卑族北魏孝文帝期望推動改革,為統一南方打好基礎,但事與願違。蒙古族吞金滅宋,成為第一
Thumbnail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年屆46歲的孟郊又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終於登上了進士第。放榜之日喜不自勝,寫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詩《登科後》 上篇《20240304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紅海危機」的危與機~「國旅」熱退燒後談續觀光股》K線圖全部更新
Thumbnail
「中國」的概念出自儒家的天下觀 周人自稱「有夏」或「時夏」,周王室分封建立的諸侯國,稱為「諸夏」,儒家之天下觀認為天下是由諸夏與蠻夷戎狄所組成。
1624年,距今400年,荷蘭人踏上台灣土地,帶來了一些文化影響,也將台灣推向世界舞台…。 2024年台南燈會以此為主題,推出了許多節目,包括耗費鉅資,請唐美雲歌仔戲團,推出新戲【1624】,唐美雲扮演荷蘭長官,扮相說有「寶塚」的感覺。 於此同時,西班牙新上任的文化部長,不認同西班牙五百年前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