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by Igor Ovsyannykov from Pixabay
回憶小時後,課堂上老師最常說的話總是:「不要說話!乖乖坐好!」而父母也滿常叫到:「這個不能碰!那個放下來!這個很危險,不行!」你發現了嗎?各式各樣的環境似乎都在告訴我們「不能做什麼」,好像成長就是不斷被限制、與突破限制的過程。
同時你也發現這些規矩之間彼此出現許多矛盾,例如老師總要求大家保持安靜,但下一秒又會問:「這題誰會?⋯⋯為什麼都沒有人回答!在這樣我要隨機點人囉。」有一次我的老師又大喊:「安靜!⋯⋯為什麼我還聽到有人講話?」你知道我怎麼回應老師的嗎?
然後我就被旁邊成績很好的同學檢舉了:「老師,是子威在講話,他吵到我了。」(謝謝吼,妙麗格蘭傑,葛來分多加一分);在我罰站的同時,老師還指著那位同學對我說:「遵守秩序很難嗎?也許你該多努力一點,才能得到跟她一樣好的成績。」
社會,是一場「有限遊戲」
有本書,叫
《有限與無限的游戲》*(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 1986),作者
詹姆斯・凱斯(James P. Carse)解釋了我們現代社會的規則是如何形成、並束縛我們的,而整個社會就是一場「有限遊戲」,什麼意思呢?
「有限遊戲」的特點是指:「以追求勝負為目的,受限於某些規則,得在一個框架內的單次博弈。」這個定義有點抽象啊,讓我來替你翻譯翻譯。
要搞清楚「有限遊戲」,你得先認識一個詞叫「邊界」;「有限遊戲」有三個邊界,分別是:時間邊界、人員邊界、以及規則邊界。最典型的就是球賽:
- 時間邊界:每場球賽有固定的局數,且每局有倒數計時。
- 人員邊界:同場競技的隊員有限定人數、還有裁判的設置,除特殊節目外,觀眾不能跳下來干擾競技。
- 規則邊界:每種比賽都一定會有固定的規則,來確保誰是贏家,例如:「時間截止後,比分最高的隊伍獲勝。」就是常見的規則。
Image by Pexels from Pixabay
而整個「社會」是一場更大型、更重要的「有限遊戲」,怎麼說呢?因為絕大部分的人往往都遵從同樣的模式過完這一生;你一定馬上就聯想到,父母從小耳提面命的告誡那條「成功的路徑」了吧?
從出生開始 → 進入體制教育 → 升學 → 畢業後進入職場 → 給人打工、升職加薪 → 時機到了結婚生子養小孩 → 幫你的子女開啟新的一局遊戲 → 你則是繼續玩好你的遊戲(例如替下一代累積財產)→ 直到壽命終止。
參與「有限遊戲」的條件,其實就是獻出自己部分的自由,去換取入場競技的機會;但你應該會好奇,是誰設置了「社會」這場遊戲的邊界與規則呢?答案很意外⋯⋯是我們自己。
其實整個歷史的推進及社會的成形,就是人類不斷制定規則將自己限制住,並在裡面互相爭取權力的過程;如同
羅素在
《權力:一種新的社會分析》裡說的:「社會發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來自人們對權力的追逐。」由一小群人、或組織獲取權力支配其他人,從史前時代的部落領袖、中古世紀的國王貴族、傳統中國的皇權、到現在的民主政治領袖,這一幕幕的統治與權力更替,構成我們的歷史。
Image by Felix Mittermeier from Pixabay
但人生,是一場「無限遊戲」
知道這一切,你也不用全然的絕望,因為詹姆斯・凱斯告訴我們還有第二種遊戲叫「無限遊戲」;與「有限遊戲」的差異就是它以延續為目的、沒有明確的贏家出現、也常常會出現和局的情況,這就能確保我們能一直玩一直玩,而唯一的終局只有「死亡」。
典型的「無限遊戲」是什麼呢?像跟朋友聊天、維繫各種人際關係、甚至生活本身就該是一場「無限遊戲」;舉例來說吧,你跟朋友打屁聊天的時候其實沒什麼規則對吧?你總不會在對方說:「嘿今天天氣不錯啊,最近過得怎樣?」回答:「一直下雨,心情很陰,這世界糟透了。」然後句點對方⋯⋯難怪你活該沒朋友。
當然會聊天的人,也能適時地關心對方把話題救回來:「噢怎麼了?為什麼心情很糟,想聊聊嗎?」因此延續下去、不要把天聊死、沒有一定要討論出一些結論,這就是「無限遊戲」。
然而我們常常會把「無限遊戲」硬生生的玩成「有限遊戲」,例如一對情侶在爭吵的時候雙方誰都不肯讓誰,紛紛指責對方的過錯、或是鑽話語的漏洞;而且吵不過還可以開大招:「我就知道,你不愛我了!」但冷靜下來你就會發現,兩人交往的目的其實是要延續、並深入瞭解對方、伴隨彼此成長,因此這絕對是一場「無限遊戲」。每當你在和伴侶爭吵時不妨就想起這一點,也許你就能將「輸贏」放下,好好看清楚眼前這個人,
記住,所謂的愛,就是看見。
用「自我實證預言」打破既定框架
1968 年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與雷諾爾·雅各布森(Lenore Jacobson)博士,在一所小學做了個實驗;他們告訴老師,經過精密的智商檢測,這個班上的學生可以分為三群:極有潛力的天才、普通的孩子、跟沒有潛力的孩子。
當然這完全是胡扯,他們只是想要研究,如果老師深信那些孩子「高智商」,會對他們有什麼影響?結果過了一陣子實驗結果非常驚人;老師興高采烈的告訴他們:「你們真是太厲害了,那些學生真的是天才!」
再次檢測發現,這些孩子的智商居然真的顯著提高了。他們認為原因可能是:
- 老師對這些孩子的期望值,不知不覺提高了。
- 在課堂上即使這些「高智商」學生回答出錯誤的答案,老師也傾向認為他們有極高的天賦,能想出不同角度的答案。
- 而那些被告知平庸、沒潛力的孩子,即使回答了正確的答案,老師也認為他們只是矇對的、或是應該的。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會投入更多的情感鼓勵與正面回饋,在那些「高智商」的孩子,受到格外的照顧和培育,久而久之智商就真的提高了。羅森塔爾博士替這個現象取了個名字,叫
「自我實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當人們面對先入為主的判斷越是深信不疑,就越會影響與改變人們的行為,使它真的發生。
Image by Igor Ovsyannykov from Pixabay
知道這件事,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你其實就能用它來打破「有限遊戲」的束縛;首先你可以注意所處的社會,是否有一些常聽到的預言(既定、刻板印象)像是:「男人就該養家糊口」、「用功讀書的才是好學生」、「我的孩子在台 G 電工作」、「年薪百萬才能證明自己成功」。
一但你意識到整個環境都在傳遞「你不行、你不夠資格、你該怎麼樣」時,可以反過來告訴自己:「其實我可以、我能做到。」或是勇敢的說出:「我不需要成為你們口中的樣子!」當你打從心底相信、反過來利用「自我實證預言」,你就能領到「無限遊戲」的主動權與入場券了。
走上一條無限的旅程
年輕時的恩恩怨怨、情侶間的拌嘴紛爭、機車上司的推諉斥責,通通都是「有限」的,當你把這些鳥事放在整個人生尺度上,會發現它們一點都不重要;因此,請盡可能的對身邊的人友善一點,多把關注點放在你可控的部分,在人生這個「無限遊戲」裡多一點享受的感覺,不也是很美妙的嗎?
而我們在
《英雄之旅:自己的故事,別當配角》裡也有類似的觀點,其實所謂的「英雄」,某方面來說也是掌握「自我實證預言」的人;我相信你可以藉由這條千年以來的偉大人物都走過的道路,找回對自我的肯定,畢竟「英雄之旅」也是進入「無限遊戲」最好的途徑之一。
英雄,是成為你自己
走在正確的方向,不要便宜行事,你的故事也可以撼動人心,《英雄之旅:自己的故事,別當配角》線上課程 2019.08.20 正式募資;希望你能支持我的作品,並關注我的粉絲專頁「林子威 Alex Lin」,我們課程中見。
附註資訊
* 詹姆斯・凱斯(James P. Carse)的《有限與無限的游戲》(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 1986)是一本非常神奇的書,帶我們探討了「文化(無限遊戲)」與「社會(有限遊戲)」的本質,以及解釋了人類為什麼有各式各樣的活動;可惜這本書沒有繁體中文翻譯版,有英文以及簡體中文,也有電子書的版本,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