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親密關係—通往靈魂之橋》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本書名的副標題「通往靈魂之橋」真是下得萬分貼切,這不是一本教導如何讓兩性關係順利的教科書,而是帶領我們發覺親密關係越是充滿荊棘,反而越容易展露靈魂的本質。 如同作者說的,讓所有人際關係成為愛和自我認識的泉源,談的是愛你自己!
去年我是用耳朵聽完了整本書,最近從圖書館借來重新再用眼睛讀一遍,令我驚豔不已,覺得光是作者序已充滿智慧,是非常值得收藏的好書,身為翻譯的張德芬寫著「這是我少數讀過兩遍以上的書,我知道我還會再讀它」,我也深有同感,相信未來在人生不同時期翻開都會有不同的體悟。
但是,即使它在十五年後有再版過,目前市面上仍然已絕版買不到了,想看的人請光顧圖書館這個寶庫。
親密關係並不侷限在所謂的伴侶間,其實跟家人、孩子、朋友、同事都可能延伸出一種親密的關係,讓我們有機會從不同角度挖掘自己。
只不過通常伴侶是跟我們最緊密連結的一環,也是最容易挑起我們情緒的,因此也就最容易找到自己的傷處進而療癒自我。
作者序中這句話就直指核心,「一段關係的目的不是給予與接受彼此的愛,而是幫助你了解,自己就是一直以來所尋找的愛。」
書中把親密關係分為四個階段:月暈現象、幻滅、內省、啟示。

所謂月暈現象,大概就是熱戀期覺得對方連放屁聞起來都比別人香的那個階段吧!
然而,這很可能都只是我們把眾多期待投射至對方身上,幻想著就是這個人能填補你內心的空缺。(當然,許多人不會有這份察覺,誤以為就是真愛降臨)
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而非表面上的愛。
孩童最主要的兩大需求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也就是愛與被愛的需求,而在孩提時代我們得要依靠別人來滿足這些需求,若是沒有得到完全的滿足,就會把需求丟進內心的儲藏室中,讓它們被餵養的越來越巨大,於是在長大之後期望找到所謂的理想情人滿足這些需求。

在小時候碰到一個擋路的大石頭,因為個子嬌小力氣也小,搬不開而感到無能為力只能停留在原地;長大成人後面對同樣的石頭,我們仍只記得無法挪動的挫敗感,卻忘記增長的力氣早已可以移開石頭或是另找方式繞過去。
就如同孩童時代的那些需求,我們很容易自動化地依賴別人來滿足,而忘卻了早已有能力自給自足。

漸漸地關係會往幻滅的階段發展,當初伴侶吸引我們的優點全都變成看不順眼的缺點,因此就企圖用各種伎倆改造伴侶以趨近我們理想情人的標準,書中有詳細提到許多我們擅長使用的手段,個個都熟悉的令人會心一笑啊!
例如用受傷與冷漠的口氣說:「要是早點告訴我那天你要工作,我就不會因為想要陪著你而推掉朋友的聚會,不過不怪你,我知道你的工作真的很忙。」,試圖引發對方的愧疚,好讓對方不斷道歉證明他的愛。
又例如使用自古以來屢試不爽的名句:「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就會......」以獲取自己的需要。
通常對伴侶發怒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藉以麻痺內心底層的傷痛,再者是讓對方有罪惡感,就能有效控制對方的行為。
而當我們不斷試圖操控伴侶時,就通往了地獄之路。
因為期望等於憤恨的前身,期望終究會轉變成憤恨。
當我們要求別人來愛我們,那就是否認我們心中有足夠的愛。覺得不愛被,必定會讓我們產生一些缺乏愛的信念,如此一來,不管伴侶提出多少證據來證明我們值得被愛,都是不夠的。

許多時候,當關係走到幻滅期,我們就會想要放棄,在心裡說服自己是人不對,下個會更好,殊不知再下次狀況不會改變,重複的困難仍持續存在。
直到我們願意走入內省階段,才會發現沒人會滿足我們的需求,沒人會讓我們快樂,更沒有該為我們受的傷負責,所有經歷的因和果都只存在我們心中。
伴侶狀態只是面鏡子,反映我們的內心世界。
透過內省檢視所有內在的想法和感覺,終極目標是能和自己內在事物和平相處,並用愛來面對它們。
也許你就會發現,你對待伴侶的方式,就是你對待自己的方式。

到了啟示階段,就會發現真正的自己。
我們學會了「允許」真實的自我,也就能允許伴侶忠實的呈現自己。
當過去會造成爭執的事件同樣發生時,我們會用「你晚回家的這個行為,讓我再度體驗到小時候父親不重視我的失落,所以我瞭解到自己曾經有多生氣和難過。」取代「你沒有準時回家,讓我很生氣。」
如此一來,我們便不把情緒的責任放在對方身上,而創造空間讓彼此有機會去共享曾經的傷痛。
只要能對自己的痛苦負責,不怪罪對方,表達自己的痛,讓它浮出檯面,就可以選擇愛自己。

讀完這本書,我意識到孩童時期內心最大的不平衡所造成的影響在何處了。
過去年代的重男輕女觀念,我可以說是深受其害啊!在我的印象裡,從小就要與弟弟競爭媽媽的愛,又或者該說曾經我以為自己是不被愛的。
在過去我受害者版本的故事中,我幫忙做家事是理所當然,弟弟做家事還有獎賞可領;我得要跟弟弟買一樣的鞋,不願意便是換來巴掌伺候,當然還有甚多族繁不及備載的事跡。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曾經去媽媽的辦公室,她的同事問了我:「你媽現在有對你比較好了沒?」我想媽媽的偏心應該是眾所皆知吧!
於是,在成長過程中我無意識地一直試圖當個乖孩子來證明自己比叛逆的弟弟值得被愛。
當得知前夫外遇那時,我不斷尋找各種證據以證明自己才是值得被愛的那個,萬分執著他對我的愛是否被分走了,如今回頭看才明白,原來那時是童年內在受傷的小孩再度浮出,以至於恐懼自己比較不被重視。
再深入看時,我察覺到那種害怕自己不受重視的恐懼,也在求學時期不斷在各種與同學的友誼中流竄,只不過當時都不曾真正面對過。
當我內在沒有為自己建立足夠的愛時,就只能藉由別人給的愛來填補空缺,也讓自己無法在各種關係中如實呈現自我。
陳述這些不是要責怪我媽,而是真實面對每一個曾經,那一切都是令我此刻願意好好愛自己的養分。

總之,強烈大推此書,只要你現在或曾經有親密關係,亦或是未來會有親密關係,都值得花時間讀一下!

  • 若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臉書粉專,有更多文章可以觀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5會員
35內容數
一個單親媽媽用生命寫下的故事 曾經不斷想要追尋完美,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直到經歷婚姻危機,才發現不完美是最好的禮物,帶我看見愛一直都在 ❤️FB粉絲專頁❤️ Winnie。與不完美的私密對話 https://www.facebook.com/WinnieWithImPerfec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inni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阿拉丁找到了神燈,所以得到了擁有宇宙最強大力量精靈給的三個願望。 羨慕嗎? 也許用不著羨慕,因為只要學會心想事成的超能力,願望數量不限。 而我相信人人心中都有盞神燈,只是可能有些人失去方向探尋不到,又或是即便找到卻將使用手冊給弄丟了,而沒法有效發揮。
開學季節,臉書版面充滿了爸媽的不捨和小孩的崩潰,不禁令我想起一年前送女兒進入幼兒園面臨的狀況,那次讓我深刻體驗到「轉念會帶來奇蹟」。 是我的擔心,成為了女兒的擔心;是我對限制的曲解,讓女兒無法坦然接受限制。 當我願意重新設定內在信念,外在轉換的速度也超乎想
雖然完全不熟悉美國政治,但我卻深深被這個女人打動,不是從美國第一夫人的角色看見她,而是從一個黑人、一個女人、一個妻子、一個媽媽或者就只是她自己的角度去窺見不同的風景。 我先自己招了,大概從書的一半開始直到最後,我幾乎都是紅著眼眶的,衛生紙用了不下十張﹝這還只是保守估計﹞。
除了從不同的觀點重新認識了我女兒外,還從中獲得了意外的收穫。 據說人類圖是一種從邏輯上產生的療癒。 果真如此,對前夫的許多不理解在翻開他的人類圖後,逐漸從腦中離去。 經過時間的沉澱,我早已不再憤怒於他愛上別人,或許是因為意識到婚姻制度的一對一,並非符合人性,只不過是一種人類制定出來的遊戲規則‧‧‧‧
10號閘門「愛自己」 在我的人類圖中,這個閘門占據了很重要的中心位置,成為我通往喉嚨發聲及連結薦骨去行動的樞紐,提醒著我一切從愛出發。 愛自己就像一個口號,許多人都朗朗上口,也深知它很重要,或許心裡還會想著:「又不是笨蛋,誰會不懂得要愛自己啊!」 但我們似乎也不曾去細細探究,愛究竟是什麼?
從蔡依林近期的作品中,都能看見鼓勵大家擺脫世俗觀點,接納不完美自己的寓意。 而關於完美如何帶領我們走向自卑及自我毀滅,在此書中有大篇幅的探討。 許多人誤以為脆弱就等於軟弱,於是極盡可能的逃避脆弱,緊抓著那些熟悉且可預期的一切,戴上厚重的盔甲,以防別人看見自己的不完美。
阿拉丁找到了神燈,所以得到了擁有宇宙最強大力量精靈給的三個願望。 羨慕嗎? 也許用不著羨慕,因為只要學會心想事成的超能力,願望數量不限。 而我相信人人心中都有盞神燈,只是可能有些人失去方向探尋不到,又或是即便找到卻將使用手冊給弄丟了,而沒法有效發揮。
開學季節,臉書版面充滿了爸媽的不捨和小孩的崩潰,不禁令我想起一年前送女兒進入幼兒園面臨的狀況,那次讓我深刻體驗到「轉念會帶來奇蹟」。 是我的擔心,成為了女兒的擔心;是我對限制的曲解,讓女兒無法坦然接受限制。 當我願意重新設定內在信念,外在轉換的速度也超乎想
雖然完全不熟悉美國政治,但我卻深深被這個女人打動,不是從美國第一夫人的角色看見她,而是從一個黑人、一個女人、一個妻子、一個媽媽或者就只是她自己的角度去窺見不同的風景。 我先自己招了,大概從書的一半開始直到最後,我幾乎都是紅著眼眶的,衛生紙用了不下十張﹝這還只是保守估計﹞。
除了從不同的觀點重新認識了我女兒外,還從中獲得了意外的收穫。 據說人類圖是一種從邏輯上產生的療癒。 果真如此,對前夫的許多不理解在翻開他的人類圖後,逐漸從腦中離去。 經過時間的沉澱,我早已不再憤怒於他愛上別人,或許是因為意識到婚姻制度的一對一,並非符合人性,只不過是一種人類制定出來的遊戲規則‧‧‧‧
10號閘門「愛自己」 在我的人類圖中,這個閘門占據了很重要的中心位置,成為我通往喉嚨發聲及連結薦骨去行動的樞紐,提醒著我一切從愛出發。 愛自己就像一個口號,許多人都朗朗上口,也深知它很重要,或許心裡還會想著:「又不是笨蛋,誰會不懂得要愛自己啊!」 但我們似乎也不曾去細細探究,愛究竟是什麼?
從蔡依林近期的作品中,都能看見鼓勵大家擺脫世俗觀點,接納不完美自己的寓意。 而關於完美如何帶領我們走向自卑及自我毀滅,在此書中有大篇幅的探討。 許多人誤以為脆弱就等於軟弱,於是極盡可能的逃避脆弱,緊抓著那些熟悉且可預期的一切,戴上厚重的盔甲,以防別人看見自己的不完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去年12月剛播完的漫改日劇《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會成為魔法師》(簡稱《櫻桃魔法》)引起海內外熱烈討論,新聞、社群媒體、影音平台的各種消息報導也紛紛集結許多粉絲們的共鳴。文章中將分享在此部劇中所看見的勇氣力量!
Thumbnail
從記憶的選擇性,到如何賦予經驗意義,再到學會割捨課題,這些元素可以成為通往幸福的工具。我們看見三位主角都有極度暗黑的童年,以及不同程度的心理創傷,所幸的是,在彼此及他人的幫助下,他們如願以償坐上露營車,擺脫沉重陰霾,駛往幸福的路上。
Thumbnail
2月中的時候,或者書店邀請我跟剛就任立委的婉諭,兩人一起談談遠流出版的新書《雙薪家庭進化論》。作者花了五年的時間、訪談了一百多對伴侶,為伴侶關係裡會遇到的難題,建構出一個理論架構。
Thumbnail
<p>我們的社會在性別與性的教育上都十分缺乏,特別在「性」上,往往僅止於健康教育課本的寥寥幾筆,我們或許了解自身性器官的剖面圖,卻甚少理解當自己有情慾的時候,會是怎樣的反應,又該如何面對,更不要說是當他人對自己有慾望時,是怎樣的處境。學校教育,甚至是家庭教育的缺乏,讓大眾文本趁虛而入,無論是情色文本、A片或是以「浪漫愛」為訴求的偶像劇、言情小說等,都時常呈現出「拒絕可以是一種調情」或「直接詢問是否要發生關係並不浪漫」的刻板印象&#8230;&#8230;.</p>
Thumbnail
<p>是的,親密關係裡,也會有性暴力。我們將以四篇專欄來談性自主的定義與劃分,在親密關係中應如何協商,以及性暴力當事人為什麼會難以求助等等。而性暴力也突顯如今性教育的不足,以及最急需加強的環節。</p>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去年12月剛播完的漫改日劇《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會成為魔法師》(簡稱《櫻桃魔法》)引起海內外熱烈討論,新聞、社群媒體、影音平台的各種消息報導也紛紛集結許多粉絲們的共鳴。文章中將分享在此部劇中所看見的勇氣力量!
Thumbnail
從記憶的選擇性,到如何賦予經驗意義,再到學會割捨課題,這些元素可以成為通往幸福的工具。我們看見三位主角都有極度暗黑的童年,以及不同程度的心理創傷,所幸的是,在彼此及他人的幫助下,他們如願以償坐上露營車,擺脫沉重陰霾,駛往幸福的路上。
Thumbnail
2月中的時候,或者書店邀請我跟剛就任立委的婉諭,兩人一起談談遠流出版的新書《雙薪家庭進化論》。作者花了五年的時間、訪談了一百多對伴侶,為伴侶關係裡會遇到的難題,建構出一個理論架構。
Thumbnail
<p>我們的社會在性別與性的教育上都十分缺乏,特別在「性」上,往往僅止於健康教育課本的寥寥幾筆,我們或許了解自身性器官的剖面圖,卻甚少理解當自己有情慾的時候,會是怎樣的反應,又該如何面對,更不要說是當他人對自己有慾望時,是怎樣的處境。學校教育,甚至是家庭教育的缺乏,讓大眾文本趁虛而入,無論是情色文本、A片或是以「浪漫愛」為訴求的偶像劇、言情小說等,都時常呈現出「拒絕可以是一種調情」或「直接詢問是否要發生關係並不浪漫」的刻板印象&#8230;&#8230;.</p>
Thumbnail
<p>是的,親密關係裡,也會有性暴力。我們將以四篇專欄來談性自主的定義與劃分,在親密關係中應如何協商,以及性暴力當事人為什麼會難以求助等等。而性暴力也突顯如今性教育的不足,以及最急需加強的環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