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35歲前你都做了這33件事了嗎?--關於人生的清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35×33—35歲前要做的33件事」這是一本老得掉牙(?)的書,當年讀它時我還不到三十歲, 回想那時候的自己,對於這類的書好像沒什麼抵擋的能力,可能骨子裡對於不同的年紀究竟要達到什麼成就,仍受主流價值的影響。如今想來,那些勇敢走出自己人生道路,敢於和別人不同的人,除了需要足夠的勇氣之餘,或許內在裡也需要安頓那顆不安的心,如此才能有力量去面對各種聲音。

哦,另一點,人類對於數字、標準化模式總有莫名的喜好,好像只要標題上寫下:「OO歲要完成的OO事」、「關於某某,你一定要知道的OO件事」、「只要OO步驟,你也可以OOO」等,就會忍不住想點進去內文看,不妨觀察一下你選讀文章的模式,除了興趣外,是否也被數字、或者對於做了些什麼就可以怎麼樣的模式吸引,特別你讀到這篇文章時,是因為標題而來的話。

我猜想,當年讀了這本書甚至寫下讀書筆記,也有上面的模式存在。但不論如何,重讀自己的文章也是一種樂趣,有一種古今(咦?是有多古啊?)對話之感,過程裡好像也看見自己的轉變與成長,當年執著於「how to do」而一邊讀此書一邊感到空泛的自己,如今有一種明白:方法是在踏出第一步行動後才產生,一百種人就可能有一百種方法;清單就只是清單,是作者的,不認同就放下沒有一定要照單全收⋯⋯,這些是當時的自己還沒能體會的。

書中的33件事


回到這本書,重新看了裡頭列出的事情,有些更像原則,不論幾歲都很適用,特別再把這33件事拉出來表列如下:

關於書中所列 33 件事

關於書中所列 33 件事


關於人生夢想的清單


其實,在後來的人生裡,我根本忘了書上所提的清單,雖然我發現自己真的很喜歡列清單(我猜大部分的人也都如此!),二十多歲時也曾替自己寫下好多項目,然而,列單的好處是好像潛意識在不知不覺之中就會朝著自己列下來的事前進,至少對我來說一直如此,而人生也就這麼漸漸地走在了自己想要的道路上。

當年為自己寫下夢想清單

當年為自己寫下夢想清單

只是,到了一定的年紀後(咦?這樣寫好像變老了?!),我也發現清單型態改變了,二、三年前,替自己寫下的清單原則已經變成以下五點:

  1. 人際關係修剪、整理與維護
  2. 自己要的方向前進,不在意他人怎麼看怎麼說,減少不必要的
  3. 身心健康的維持與鍛鍊
  4. 儲蓄和理財
  5. 持續學習,主題式閱讀

每一年則在這五點原則下設一些目標,有很多還是不斷重複的事情,例如:每月回娘家OO趟、每年OO回的家庭旅行等,比起完成什麼事項,更多地變成是建立或維持某種習慣,而且也從五花八門的清單事項,開始越來越聚焦,我猜,除了因為越來越清楚自己要什麼之外,可能這也受到室友影響有關。


除了夢想的清單之外


當然,我愛列清單,不只是人生夢想這部分而已,一年下來讀了什麼書、看了什麼電影、上過什麼課、每年每月的記錄等我也會列單,然後還會用Evernote工具做參照索引(關於Evernote的使用,曾幫忙寫過這二篇:工作效率立馬攀升的五大Evernote功能在這裡!只要4步驟,Evernote也能成為生涯規劃的利器),可能對我來說,每日的記錄,彙聚起來的,其實就是整個人生的面貌,這樣的清單不只幫自己回顧,像是每年或每月結束時,都能一目了然的明白自己過去這一個月(年)過得如何,接下來要調整什麼。此外,在工作或著想到要搜尋什麼資料時,可以更快速的幫忙自己找到。

2019上半年的清單(部分)

2019上半年的清單(部分)


哦,還有列清單的重要提醒!


關於清單,還有一個老掉牙,但其實很容易忽略的事想說,那就是千萬要記得「SMART原則」


Specific(明確)、Measurable(可衡量)、Achievable(可達成)、Relevant(相關)和Time-bound(有時限)。


這一個原則特別跟工作目標或人生夢想有關,我就常覺得自己的目標還是不夠明確可衡量,特別是質化的目標上,如何數量化的衡量更重要,否則真的好難檢視,也就不知道自己到底算不算完成這個目標?舉例:我想要在年底前有良好的體能,但如果沒有寫下什麼叫良好體能,期限到的時候,就難以認定,但是當我再加上:爬完5層樓梯後不喘,就可以有一個評估的標準,也才能知道自己到底體能上有沒有進步。(有關SMART原則,在GOOGLE上搜尋時,就會有很多很多人教你怎麼設定良好目標)

你呢?你的人生又有哪些清單?對於清單,又有什麼樣的體會與學習?不妨試著也替自己整理整理。


《想要與你談心說愛》專題即日起增加付費訂閱機制,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讀完這篇也有收穫,歡迎訂閱(方案說明看這裡),或者也可以隨喜贊助、收藏、轉分享。你的實際行動將帶給我莫大的鼓舞~~謝謝 ❤


思嘉女郎的粉絲頁,也歡迎按讚追蹤哦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思嘉的書寫與藝術陪伴
106會員
143內容數
沙龍分二部分,一個專以「心理」、「陪伴」、「藝術」、「生命故事」等為主軸的專題,另一部分則在上述專題以外的書籍或日常分享。期待透過這些用心書寫的文句,與不同時空的 你/妳 相遇,也因為書寫,帶來連結、感動或對話。
2023/05/17
薩提爾的對話與練習來到應對姿態以及姿態底下的情緒。 上一篇有提到應對姿態,包含: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以及一致型,而每一種應對姿態底下其實有很多不同的情緒,可能是:生氣、難過、害怕、不安、自責、委屈、焦慮、煩躁⋯⋯等,如果留意一下,會發現多是負向情緒,那是因為⋯⋯
Thumbnail
2023/05/17
薩提爾的對話與練習來到應對姿態以及姿態底下的情緒。 上一篇有提到應對姿態,包含: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以及一致型,而每一種應對姿態底下其實有很多不同的情緒,可能是:生氣、難過、害怕、不安、自責、委屈、焦慮、煩躁⋯⋯等,如果留意一下,會發現多是負向情緒,那是因為⋯⋯
Thumbnail
2023/04/27
第一期的藝術陪伴課程劃下了句點,這一期,算是我的另一種突破,很感謝參與成員在課堂最後的回饋,有的成員看見自己不懂求救,有的成員透過對話中發現自己好像容易追求完美,有的成員喜於自己的突破,有的成員則是因為每週的創作帶給自己安定的力量⋯⋯
Thumbnail
2023/04/27
第一期的藝術陪伴課程劃下了句點,這一期,算是我的另一種突破,很感謝參與成員在課堂最後的回饋,有的成員看見自己不懂求救,有的成員透過對話中發現自己好像容易追求完美,有的成員喜於自己的突破,有的成員則是因為每週的創作帶給自己安定的力量⋯⋯
Thumbnail
2022/03/25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忘記這一句話是在哪裡聽來的,但是,卻記憶了好多好多年。 後來,當小王子電影版再次上映時,我又記下了另一段話: 想要馴服一個人,就得冒著流淚的風險。 而真正重要的東西,只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對於「關係」,每個人的看法、經驗各自不同,不知你的會是什麼呢?
Thumbnail
2022/03/25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忘記這一句話是在哪裡聽來的,但是,卻記憶了好多好多年。 後來,當小王子電影版再次上映時,我又記下了另一段話: 想要馴服一個人,就得冒著流淚的風險。 而真正重要的東西,只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對於「關係」,每個人的看法、經驗各自不同,不知你的會是什麼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回首28-32歲這五年,可以說是我人生中的黃金歲月,很多道理以前似懂非懂,到現在似乎能完全懂背後的含義,也發現了很多道理其實都相通的,還有很多是你我都知道,只是不一定能做的到。 因此我集結了10件我覺得影響我最深,而且覺得如果我能更早懂,一定會變得更不一樣的心態思維來和大家分享...
Thumbnail
回首28-32歲這五年,可以說是我人生中的黃金歲月,很多道理以前似懂非懂,到現在似乎能完全懂背後的含義,也發現了很多道理其實都相通的,還有很多是你我都知道,只是不一定能做的到。 因此我集結了10件我覺得影響我最深,而且覺得如果我能更早懂,一定會變得更不一樣的心態思維來和大家分享...
Thumbnail
25歲生日前要做的20件事。 書/ 心願清單 我想清單的目的不是在於完成後有多了不起,而是在於在想辦法完成的過程中,會一再不斷地檢視自己。至於完成到什麼境界是其次,而是我們與自己的抗衡及調整。 羅列清單幫助我們的是設立目標, 而完成清單幫助我們的是檢視自己。
Thumbnail
25歲生日前要做的20件事。 書/ 心願清單 我想清單的目的不是在於完成後有多了不起,而是在於在想辦法完成的過程中,會一再不斷地檢視自己。至於完成到什麼境界是其次,而是我們與自己的抗衡及調整。 羅列清單幫助我們的是設立目標, 而完成清單幫助我們的是檢視自己。
Thumbnail
2021年第一天再次複習以前買的書,這本書剛剛好適合正在思考今年要定什麼目標的自己,其實每年新年期許跟生日願望都一樣,希望年年都能平安、健康、快樂。為了達成這些看似簡單卻不容易的目標,在閱讀完這本書後自己得到了一些啟發,也想要更具體化來實現。
Thumbnail
2021年第一天再次複習以前買的書,這本書剛剛好適合正在思考今年要定什麼目標的自己,其實每年新年期許跟生日願望都一樣,希望年年都能平安、健康、快樂。為了達成這些看似簡單卻不容易的目標,在閱讀完這本書後自己得到了一些啟發,也想要更具體化來實現。
Thumbnail
四角大輔。2014。悅知文化出版。黃薇嬪譯。 推薦給:想要自由的人 很不落俗套的「斷捨離」內容。不論是不是20歲,看了都能有所體會(我反而覺得20歲太年輕了,應該捨不得吧?!) 佳句摘錄 P34 從「總之先留下」變成「總之先丟掉」。 P37 從「先買了再說」變成「需要時再去買」。 P44 「只
Thumbnail
四角大輔。2014。悅知文化出版。黃薇嬪譯。 推薦給:想要自由的人 很不落俗套的「斷捨離」內容。不論是不是20歲,看了都能有所體會(我反而覺得20歲太年輕了,應該捨不得吧?!) 佳句摘錄 P34 從「總之先留下」變成「總之先丟掉」。 P37 從「先買了再說」變成「需要時再去買」。 P44 「只
Thumbnail
我們每天都在進行逆算,例如早上8:00要到公司,必須7:30出門;7:30要出門,最慢要7:00起床;而這本書講的是比較長遠的逆算,從10年推回3年,再推回1年內要做什麼。 一般人都是Have(我會什麼)->Do(去做什麼)->Be(變成那樣的人),但這樣往往我們會變成連自己都不喜歡的那個人
Thumbnail
我們每天都在進行逆算,例如早上8:00要到公司,必須7:30出門;7:30要出門,最慢要7:00起床;而這本書講的是比較長遠的逆算,從10年推回3年,再推回1年內要做什麼。 一般人都是Have(我會什麼)->Do(去做什麼)->Be(變成那樣的人),但這樣往往我們會變成連自己都不喜歡的那個人
Thumbnail
其實,在後來的人生裡,我根本忘了書上所提的清單,雖然我發現自己真的很喜歡列清單(我猜大部分的人也都如此!),二十多歲時也曾替自己寫下好多項目,然而,列單的好處是⋯⋯
Thumbnail
其實,在後來的人生裡,我根本忘了書上所提的清單,雖然我發現自己真的很喜歡列清單(我猜大部分的人也都如此!),二十多歲時也曾替自己寫下好多項目,然而,列單的好處是⋯⋯
Thumbnail
這個部落格會有 -有關自我成長、效率、生活規劃的文章、書,我會將之簡化為書摘、執行方案。 -我在生活中實驗上述執行方案的經驗與實作後的心得方法。 -針對我有興趣的各式主題的生活實踐方法,如:環境永續、極簡生活、內向者。
Thumbnail
這個部落格會有 -有關自我成長、效率、生活規劃的文章、書,我會將之簡化為書摘、執行方案。 -我在生活中實驗上述執行方案的經驗與實作後的心得方法。 -針對我有興趣的各式主題的生活實踐方法,如:環境永續、極簡生活、內向者。
Thumbnail
到底,我的家裡裝了些什麼啊?看著這成堆的物資,一方面感恩自己生活這麼豐盛,另一方面卻也有某種浪費的罪惡感。------這是當時的我這麼想。那個時候,並沒有意識到,有些東西只是來到「現在」後,不再需要或合適了,此刻的自己並不需要否定當時它帶來的價值,而現在,我只需要......
Thumbnail
到底,我的家裡裝了些什麼啊?看著這成堆的物資,一方面感恩自己生活這麼豐盛,另一方面卻也有某種浪費的罪惡感。------這是當時的我這麼想。那個時候,並沒有意識到,有些東西只是來到「現在」後,不再需要或合適了,此刻的自己並不需要否定當時它帶來的價值,而現在,我只需要......
Thumbnail
會突然 想聊一下這個 是因為 我常常看到 很多文章說 現在25歲你還沒做什麼完成什麼嗎? 要30歲了應該要擁有什麼了歐~ 40歲之前有些事不做就來不及了 (突然發現我很適合下標題?! 然後就會好奇
Thumbnail
會突然 想聊一下這個 是因為 我常常看到 很多文章說 現在25歲你還沒做什麼完成什麼嗎? 要30歲了應該要擁有什麼了歐~ 40歲之前有些事不做就來不及了 (突然發現我很適合下標題?! 然後就會好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