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要『學像耶穌』,不是『學耶穌』,因為我們不是耶穌,沒辦法照做耶穌做過的事。」一位基督徒曾經無比認真的在老亞面前這樣分享。礙於氣氛以及他一臉凜然,當時老亞不便說出我的真心話:
No shit!
我想他也需要提醒大家:叫救護車不是對著空氣喊出「救護車」這三個字,是指打119。
啊!然後打119也不是去毆打119,是指撥打119這個電話號碼。
當老亞聲稱要「學耶穌」的時候,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把麵包剝一剝就可以無限增生,老亞的意思當然是要學「像」耶穌,只是口語上誰會那麼講究每個詞都得百分之百精確?
其實「學習耶穌」這句話的確有需要商榷之處,但是和文法警察無關,試看下引經文:
「有一個門徒,就是那將要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說:這香膏為什麼不賣三十兩銀子賙濟窮人呢?他說這話,並不是掛念窮人,乃因他是個賊,又帶著錢囊,常取其中所存的。」約翰福音12:4-6
「他說這話,並不是真的關心窮人,而是因為他是賊;他管錢,常盜用公款。」(第6節,現代中文譯本)
首先,恭喜諸多當代台灣的教會可以驕傲地宣布:我們比耶穌好多了。任何在年度結帳時徵詢第三方會計師查帳的教會,都比耶穌團體在財務上健全。
「猶大貪汙」隱藏在抹大拉的馬利亞膏抹耶穌以及耶穌對這個舉動有點難懂的評論之中,使得它的震撼力被削弱了。再加上猶大本來就是「壞人」,再幹些壞事好像也沒什麼奇怪的。
但是若我們正視這個事實,可以延伸出很多有趣的問題:這樣的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在耶穌團體裡?耶穌在幹麼?為什麼放任貪汙行為?
耶穌知道嗎?從神學的角度出發,似乎不能容許「耶穌不知道」這樣的答案,那麼耶穌就是知道但是沒有做為囉?為什麼?反正耶穌從起初就知道猶大會出賣他,這樣的罪行都可以容忍了,區區貪汙又算什麼?
但是貪汙的後果和惡名可不只是猶大一個人要擔。一個團體或一場運動只要在財務上面有「不太乾淨」的風聲,不論其主張是多麼名正言順,恐怕都很難說服大眾。
還是耶穌其實跟猶大講過,但是猶大不聽?所以就這樣算了嗎?為什麼繼續讓猶大管錢?依據我們對十二使徒生平背景粗淺的了解,至少曾經是稅吏的馬太感覺應該具備相關的才能,為什麼不換人做做看?直到逾越節的晚餐,猶大還是負責管錢欸!
如果耶穌團體濫用信徒的捐獻,那耶穌又有什麼立場可以指責法利賽人侵吞寡婦的家產呢?(馬可12:40、馬太23:14、路加20:47)耶穌是偽君子嗎?
再這樣下去要被綁上火刑柱了。還是我們不能用字面去理解?畢竟在當時諸多對耶穌團體的攻擊中,以及使徒們彼此爭吵時,猶大貪汙的事竟然沒有拿出來炒作,似乎有點不合人情。
或許猶大只是有時候在用錢的時候便宜行事,比如說自己想買東西,先用公款墊一下,之後再捐回去,而被渲染成時常盜用公款?
還是約翰福音的作者回憶當時的情況有誤?當猶大被定調成千年一遇的叛徒,是否讓一切關於他的記述多少都受到扭曲?如同論語中子貢所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論語.子張》)這種想法也不是老亞首創:
【關於猶大偷錢的敘事】Since the narrative reads well without any reference to Judas whatever, this could well be a later Johannine redactional addition. Since no group can lone survive without confidence in it treasurer, and since the other gospels do not mention it, we may assume that John is here adding later gossip for which there is no historical evidence. It does, however, fit into his overall attempt to demonize Judas. (資1,頁1094。)
但是這樣下去就變成是在探討聖經的文本是否等同實際發生的歷史,這又大大超出老亞所能和所願處理的。其實除非我們有更多證據,不然這類推測都只能歸類在合理的懷疑而已。
且容許老亞暫時抑制智性的脫韁野馬,先採用正統的觀點:「聖經即真實」,所以耶穌團體的確濫用了信徒奉獻,那麼,對於現今台灣的教會又有什麼啟示呢?
這樣看來,在開頭的時候老亞真是錯怪了那位信徒,我們的確不能學耶穌,只能學像耶穌。試想如果有人貪汙教會的錢,然後搬出聖經的例子,表示耶穌也沒對猶大做什麼,你們怎麼能懲戒我呢?難保死腦袋們就真的以為將貪汙者置之不理是某種神啟的真理。
有完美的教會嗎?如果連神的兒子自己下來都會有貪汙問題了,我們就不必再期待有哪個教會是所有教會應該無條件效法的對象。不論國內或國外、不論是敬拜、傳福音還是靈修事功,有很多教會值得學習,但沒有一間教會完美到需要複製貼上。
當代如此,歷史上亦然。新約時代往往被後世回溯的眼光鑲上一層金光,但是如果「初代教會」是完美的,新約大概都可以不用寫了。到了啟示錄的時候,顯然更加問題重重了:七間教會裡面,有離棄了愛心的、有服從巴蘭的教訓的、有容讓耶洗別的、有不冷不熱的,問題重重。
所以如果看官覺得有哪一間教會散發金光,大概是被騙了;如果有教會宣傳自己唯獨散發金光,一定是在騙人。
借用張愛玲的比喻:教會像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教會是完美的,教會從來不是完美的。如果教會從古如此,則關心教會的好信徒又該如何自處?我們要怎麼調和教會是完美的信念和教會是不完美的現實?
對於教會現實的批評和弊病的改正,不會和信徒對於上帝的信心起衝突。而基督宣告陰間的權勢不能勝過教會,也不代表信徒對一切問題只要袖手旁觀就好。
這實在是一種很微妙的處境:教會其實不需要你的盡心竭力,但是上帝的心意是信徒要為教會盡心竭力。教會再怎麼令人失望,隱隱約約的,上帝終究會保守教會成為他沒有瑕疵的新婦。
所以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大概只能努力當下,盼望永恆了。
然則何時而樂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
賴老亞
臉書粉絲團成立了,歡迎按讚追蹤,發表意見,並有不定期粉絲小活動可以參加。
引用資料
- William Klassen, ’Judas Iscariot,’ in The Anchor Bible Dictionary / David Noel Freedman, Editor-in-Chief ; Associate Editors, Gary A. Herion, David F. Graf, John David Pleins ; Managing Editor, Astrid B. Beck. 1st ed. New York: Doubleday, 1992. vo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