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推書:什麼才是好的教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書籍:《拼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作者:藍佩嘉
出版:春山出版
---
「人們經常以為教養是個別父母的煩惱。然而,面對不確定的全球化未來、擴大的階級不平等,種種看不見的結構力量與社會界線,正讓當代父母集體感到焦慮與不安。」
---
本書作者從社會學的角度,深入訪談近六十組家庭,遍布都市與鄉村、橫跨中產階級至勞工階級、囊括本土與異國文化,從中剖析本書的核心議題:「階級經驗如何影響父母對益品與風險的看法,從而形塑出不同的教養策略與風格?」
當你從頭開始讀起這本書,你或許會像我一樣越來越感受到混亂。這混亂來自於書中闡述不同的背景脈絡、加上周圍的環境特性都會誘發家長對教育做不同的選擇,每個都有合理的理由,但是也都各有優缺點。你會感受到書中多樣的教養劇本正與你心中原來預期的劇本有所衝突。那麼,哪種方式才是好的呢?書的最後並未直接給予解答,但作者嘗試將問題結構性統性整理出來,並提供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就結構來說,作者綜合父母的資本(經濟、文化、象徵…)以及追求的益品類型(競爭型或自然生長),將教養類型分成四個象限(當然現實中不能硬生生劃分四者,作者有特別強調,這是為了分析所需),包含:
  1. 培養國際競爭力(刻意接出外國的文化,尤其以西方先進國家為主)
  2. 規劃自然生長(刻意安排親近自然)
  3. 順其自然造化(沒有明確方針,隨小孩的造化)
  4. 培育階級流動力(透過讀書、或與更高階級者打交道以換取階級流動機會)
這些方案的選擇,就我自己讀完的感受,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家長會根據自身生活經驗,避開曾讓他不愉快的、並選擇曾讓他快樂或成功的選項。當然,隨著時間、大環境的改變,父母對教養類型的選擇也會改變。簡單來說,每個家庭與孩子都不同,教養風格也就形形色色。作者因此想再深入追究的議題是:「親職的社會差異,如何因為制度與文化的中介,被轉化成家庭資源與下一代生命機會的不平等?」這同時也得回答:「哪些方式有可能消弭教育不平等?」
詳細的內容在此不詳述(要不然推書就沒意義了XD),在這邊只想點出三點。
第一,讀完此書你會感受到「同理」、「反思」的重要性。任誰都希望自己的小孩不會重蹈自己的覆轍,但有時我們刻意的選擇又帶來意想不到的反效果,所以時時反思「自己為何做此選擇」是重要的;而與他人交流到教養方式時,要知道大家都各有背景脈絡使得彼此選擇不同的教養方式,我們該嘗試減少批判他人的教養觀,而去同理對方。
再來,你會了解教育不平等是一個「系統性問題」,家長的經濟能力、地域差異、文化脈絡的不同都會影響教養的樣貌;政策的制定與實行,常因無法完全兼顧所有人而產生資源分配落差;新興教養劇本偏向中產階級思維,也可能使教師與家長之間的衝突或距離感加大。問題常常是牽一髮動全身。
最後,目前所有人該都同意我們面對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所以培育孩子「調適」風險的能力就很重要(不是避免、也不是控制,而是在風險發生當下如何泰然面對)。有趣的是所謂的「調適」思維其實不只出現在教育中,就連我最近關注的環境災害議題也會帶出這個思維,說明所有的領域面對的都是一個不確定性極高的未來。
好的,總之這是一本結構性很強,但也包含很多真實故事的教養相關書籍,我覺得很適合對教養方式焦慮的家長、對家長思維困惑的老師、以及對教育不平等的結構性問題有興趣的人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會員
30內容數
這裡會放上與科學教育、科學哲學相關的探索(inquiry)文章。「硬殼」就是要你探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在經濟轉型與西方教育與人權觀念的引進之下,在千禧年後陸續為人父母的新一代家長,一方面對於記憶中原生家庭帶來的童年缺失有所反思,希望能在與下一代相處時做出改變;另一方面,卻也在新的、科學化的、受更多國家介入與外界檢視的「親職專業」面前,感到無比的焦慮、沮喪與不確定。
Thumbnail
時常聽到有些家長對於教養書籍總是有些排斥,並且認為那都是西方國家的教養法,不符合東方文化的國情,於是繼續沿用傳統的教養方式,殊不知整個大環境早已劇烈變化,而長大成人之後的心理問題也深受童年時期主要照顧者的影響,所以正視早期教育及兒童發展是當務之急。 在拿到《今日的孩子・明日的台灣》這本書之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Thumbnail
在美國社會學扛鼎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後。針對台灣進行在地調整的研究《拚教養》在2019年問世,兩書與兩地有許多可以對照玩味之處。而父母的教養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無疑是肯定的。
Thumbnail
在教養孩子的挑戰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或許面對他人評論時會有困惑,但只要我們確信自己的教養對孩子有正向影響,日後不會後悔,之於自己與孩子就是最好的方式。
Thumbnail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甚鉅。這篇文章指出,父母可以透過培養孩子的恆毅力,幫助孩子設定目標,幫孩子選擇好同儕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成功,
Thumbnail
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在經濟轉型與西方教育與人權觀念的引進之下,在千禧年後陸續為人父母的新一代家長,一方面對於記憶中原生家庭帶來的童年缺失有所反思,希望能在與下一代相處時做出改變;另一方面,卻也在新的、科學化的、受更多國家介入與外界檢視的「親職專業」面前,感到無比的焦慮、沮喪與不確定。
Thumbnail
時常聽到有些家長對於教養書籍總是有些排斥,並且認為那都是西方國家的教養法,不符合東方文化的國情,於是繼續沿用傳統的教養方式,殊不知整個大環境早已劇烈變化,而長大成人之後的心理問題也深受童年時期主要照顧者的影響,所以正視早期教育及兒童發展是當務之急。 在拿到《今日的孩子・明日的台灣》這本書之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Thumbnail
在美國社會學扛鼎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後。針對台灣進行在地調整的研究《拚教養》在2019年問世,兩書與兩地有許多可以對照玩味之處。而父母的教養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無疑是肯定的。
Thumbnail
在教養孩子的挑戰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或許面對他人評論時會有困惑,但只要我們確信自己的教養對孩子有正向影響,日後不會後悔,之於自己與孩子就是最好的方式。
Thumbnail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甚鉅。這篇文章指出,父母可以透過培養孩子的恆毅力,幫助孩子設定目標,幫孩子選擇好同儕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成功,
Thumbnail
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