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推書:什麼才是好的教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書籍:《拼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作者:藍佩嘉

出版:春山出版

---

「人們經常以為教養是個別父母的煩惱。然而,面對不確定的全球化未來、擴大的階級不平等,種種看不見的結構力量與社會界線,正讓當代父母集體感到焦慮與不安。」

---

本書作者從社會學的角度,深入訪談近六十組家庭,遍布都市與鄉村、橫跨中產階級至勞工階級、囊括本土與異國文化,從中剖析本書的核心議題:「階級經驗如何影響父母對益品與風險的看法,從而形塑出不同的教養策略與風格?」

當你從頭開始讀起這本書,你或許會像我一樣越來越感受到混亂。這混亂來自於書中闡述不同的背景脈絡、加上周圍的環境特性都會誘發家長對教育做不同的選擇,每個都有合理的理由,但是也都各有優缺點。你會感受到書中多樣的教養劇本正與你心中原來預期的劇本有所衝突。那麼,哪種方式才是好的呢?書的最後並未直接給予解答,但作者嘗試將問題結構性統性整理出來,並提供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就結構來說,作者綜合父母的資本(經濟、文化、象徵…)以及追求的益品類型(競爭型或自然生長),將教養類型分成四個象限(當然現實中不能硬生生劃分四者,作者有特別強調,這是為了分析所需),包含:

  1. 培養國際競爭力(刻意接出外國的文化,尤其以西方先進國家為主)
  2. 規劃自然生長(刻意安排親近自然)
  3. 順其自然造化(沒有明確方針,隨小孩的造化)
  4. 培育階級流動力(透過讀書、或與更高階級者打交道以換取階級流動機會)

這些方案的選擇,就我自己讀完的感受,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家長會根據自身生活經驗,避開曾讓他不愉快的、並選擇曾讓他快樂或成功的選項。當然,隨著時間、大環境的改變,父母對教養類型的選擇也會改變。簡單來說,每個家庭與孩子都不同,教養風格也就形形色色。作者因此想再深入追究的議題是:「親職的社會差異,如何因為制度與文化的中介,被轉化成家庭資源與下一代生命機會的不平等?」這同時也得回答:「哪些方式有可能消弭教育不平等?」

詳細的內容在此不詳述(要不然推書就沒意義了XD),在這邊只想點出三點。

第一,讀完此書你會感受到「同理」、「反思」的重要性。任誰都希望自己的小孩不會重蹈自己的覆轍,但有時我們刻意的選擇又帶來意想不到的反效果,所以時時反思「自己為何做此選擇」是重要的;而與他人交流到教養方式時,要知道大家都各有背景脈絡使得彼此選擇不同的教養方式,我們該嘗試減少批判他人的教養觀,而去同理對方。

再來,你會了解教育不平等是一個「系統性問題」,家長的經濟能力、地域差異、文化脈絡的不同都會影響教養的樣貌;政策的制定與實行,常因無法完全兼顧所有人而產生資源分配落差;新興教養劇本偏向中產階級思維,也可能使教師與家長之間的衝突或距離感加大。問題常常是牽一髮動全身。

最後,目前所有人該都同意我們面對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所以培育孩子「調適」風險的能力就很重要(不是避免、也不是控制,而是在風險發生當下如何泰然面對)。有趣的是所謂的「調適」思維其實不只出現在教育中,就連我最近關注的環境災害議題也會帶出這個思維,說明所有的領域面對的都是一個不確定性極高的未來。

好的,總之這是一本結構性很強,但也包含很多真實故事的教養相關書籍,我覺得很適合對教養方式焦慮的家長、對家長思維困惑的老師、以及對教育不平等的結構性問題有興趣的人閱讀。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蓋瑞的沙龍
7會員
30內容數
這裡會放上與科學教育、科學哲學相關的探索(inquiry)文章。「硬殼」就是要你探索。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阿崴閱讀-世界不會變好,但你可以 又是一本親子類的書,但別於教養理論或實務。這本書談的是一個創意導演以父親角度寫給女兒的30封信。每個主題獨立,容易閱讀,同樣身為人父讀來也是感觸良多。沒有教條式的說理,有的是那種因親子關係延伸產生對社會議題的關心以及如何留下一個對下一代相對好的環境.....
Thumbnail
阿崴閱讀-世界不會變好,但你可以 又是一本親子類的書,但別於教養理論或實務。這本書談的是一個創意導演以父親角度寫給女兒的30封信。每個主題獨立,容易閱讀,同樣身為人父讀來也是感觸良多。沒有教條式的說理,有的是那種因親子關係延伸產生對社會議題的關心以及如何留下一個對下一代相對好的環境.....
Thumbnail
我看完之後,是覺得對「教養」這件事感覺好像沒有傳言中的那麼恐怖了,因為就像藍教授開宗明義說的,反正不管怎麼做,都會出現「非預期結果」 反而看完會覺得,只要經濟資本、文化資本、陪伴時間,這三個條件有夠,好像也不會出多大問題
Thumbnail
我看完之後,是覺得對「教養」這件事感覺好像沒有傳言中的那麼恐怖了,因為就像藍教授開宗明義說的,反正不管怎麼做,都會出現「非預期結果」 反而看完會覺得,只要經濟資本、文化資本、陪伴時間,這三個條件有夠,好像也不會出多大問題
Thumbnail
推薦給已為人父母或即將為新手的爸媽,一本值得閱讀的書籍,內容重心不在於手把手的育兒心法,核心透過心理層面來理解自己與孩子為何有現狀的相處模式,再透過自我理解修正,去調整自身與孩子最適性的教育態度。
Thumbnail
推薦給已為人父母或即將為新手的爸媽,一本值得閱讀的書籍,內容重心不在於手把手的育兒心法,核心透過心理層面來理解自己與孩子為何有現狀的相處模式,再透過自我理解修正,去調整自身與孩子最適性的教育態度。
Thumbnail
沒小孩看教養書純粹是一種隔岸觀火的樂趣,家裡有兩個小姪女,不是自己養都特別可愛。有閒時間,就看了這本從經濟學切入,但實際上橫跨教育社會學、比較教育、社會政策的育兒分析書籍。你沒想過社會、文化對教養的影響這麼不顯著,你可能也沒有想過經濟這麼具有決定性,這本書,透過數據分析說給你聽。
Thumbnail
沒小孩看教養書純粹是一種隔岸觀火的樂趣,家裡有兩個小姪女,不是自己養都特別可愛。有閒時間,就看了這本從經濟學切入,但實際上橫跨教育社會學、比較教育、社會政策的育兒分析書籍。你沒想過社會、文化對教養的影響這麼不顯著,你可能也沒有想過經濟這麼具有決定性,這本書,透過數據分析說給你聽。
Thumbnail
「是我們太自私,才會教出這種變態。」 2018年公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全台掀起一波針對教養的討論,該劇不僅批判升學主義造成親子之間的緊張與疏離,也表達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強調孩子的自主性。其劇本大多以中產階級家庭為例,深刻描寫一群飽受升學壓力所苦的學生產生的負面精神影響,亦呈現現代父母對
Thumbnail
「是我們太自私,才會教出這種變態。」 2018年公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全台掀起一波針對教養的討論,該劇不僅批判升學主義造成親子之間的緊張與疏離,也表達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強調孩子的自主性。其劇本大多以中產階級家庭為例,深刻描寫一群飽受升學壓力所苦的學生產生的負面精神影響,亦呈現現代父母對
Thumbnail
藍佩嘉教授《拚教養》一書,雖然取名如此,但實際上完全不是一本教養書,而是真切的社會觀察研究結果。此書在描繪的,其實是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不同型態家庭中的家長,在經濟條件、自身成長經歷等背景不同的情況下,如何建立下一代的教養環境。筆者也藉由書中概念,反思自身成長經歷
Thumbnail
藍佩嘉教授《拚教養》一書,雖然取名如此,但實際上完全不是一本教養書,而是真切的社會觀察研究結果。此書在描繪的,其實是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不同型態家庭中的家長,在經濟條件、自身成長經歷等背景不同的情況下,如何建立下一代的教養環境。筆者也藉由書中概念,反思自身成長經歷
Thumbnail
為甚麼現代的爸媽,看似教養的資源很多,但卻也最焦慮,總是無所適從?這代表著爸爸媽媽們,其實無法面對自己的脆弱
Thumbnail
為甚麼現代的爸媽,看似教養的資源很多,但卻也最焦慮,總是無所適從?這代表著爸爸媽媽們,其實無法面對自己的脆弱
Thumbnail
握有資源的父母,為孩子打造精心規劃的童年, 但孩子是否能從此走向遂如人意的人生? 拚教養的過程中,究竟誰才是贏家? 或者我們只是被這國際化的浪潮沖刷得看不見確實的方向?
Thumbnail
握有資源的父母,為孩子打造精心規劃的童年, 但孩子是否能從此走向遂如人意的人生? 拚教養的過程中,究竟誰才是贏家? 或者我們只是被這國際化的浪潮沖刷得看不見確實的方向?
Thumbnail
以讀書作為所有生活的優先選項,連廚房都不能進去,這樣的背景,以前只會讀書考試的小孩,到今天也能過著自己理想的生活,我們這樣花費多心思提供小孩探索的自主和環境上,會不會其實沒有甚麼差別?但最後決定未來的還是看她們自己?
Thumbnail
以讀書作為所有生活的優先選項,連廚房都不能進去,這樣的背景,以前只會讀書考試的小孩,到今天也能過著自己理想的生活,我們這樣花費多心思提供小孩探索的自主和環境上,會不會其實沒有甚麼差別?但最後決定未來的還是看她們自己?
Thumbnail
這些方案的選擇,就我自己讀完的感受,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家長會根據自身生活經驗,避開曾讓他不愉快的、並選擇曾讓他快樂或成功的選項。當然,隨著時間、大環境的改變,父母對教養類型的選擇也會改變。簡單來說,每個家庭與孩子都不同,教養風格也就形形色色。
Thumbnail
這些方案的選擇,就我自己讀完的感受,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家長會根據自身生活經驗,避開曾讓他不愉快的、並選擇曾讓他快樂或成功的選項。當然,隨著時間、大環境的改變,父母對教養類型的選擇也會改變。簡單來說,每個家庭與孩子都不同,教養風格也就形形色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