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良因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part5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我們看到這個文:
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舍離心相
—《解深密經》—

這個就是說明(毗婆舍那),也就是觀的操作方法,很重要。
第一個,(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
(身心輕安)就是止。就像我剛剛講的,你要修觀之前要先修止;而且一座當中,大部分時間修止。大部分時間修止,讓心安定下來,這個時候才有辦法修觀,真正地深入地去修觀。當然,除非說你已經證得止觀雙運,你這個時候從止下手、從觀下手都可以。但是,我們一開始下手都是一樣:先修止,心安定下來之後再修觀。所以(身心輕安)的這個止是所依止。
當然這個《解深密經》所說的(身心輕安)不是我們講的純粹的欲界的九住心的身心輕安,不是的!它是證得奢摩他,就是前面講的:你已經證得未到地定。
所以就是說,一個具量、一個合格的毗婆舍那的修行,它必須依止未到地定以上的禪定,這個時候才有辦法產生思慧,乃至修慧、斷煩惱。因為毗婆舍那它是要斷煩惱的,而斷煩惱的依止必須是得到輕安樂,也就是至少未到地定以上。在未到地定以上,然後不離開未到地定,這個是大乘的止觀跟小乘不同的地方。小乘修定,然後接著出定、修觀;大乘不是,在定當中不離開定——不離開奢摩他的定,然後在定當中修觀。所以(身心輕安為所依故)。
當然我們現在是沒有證得奢摩他。但是一樣要有身心輕安,隨順的輕安。就是你要先念念佛、拜拜佛,心安定下來之後,再來修靜坐。再來靜坐修止,然後修觀。所以(身心輕安為所依故),這是第一個重點。
第二個重點,(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這是第二個重點。
這段文字有點繞,我先把意思解釋完了,我們再來消這個文。
這段文的意思就是說,你在定的基礎當中,你要把你過去你所學的道理拿出來反芻。就像牛,它吃草,吃完草之後,它會利用休息時間,在旁邊再從胃裡面把青草吐出來,再把它繼續嚼,反芻,嚼到爛,再吞進去。
也就是說,你之前必須學過經論,然後透過善知識的引導、善知識的教授,學習傳承——你們傳承內的教授的經論,像我們學過《教觀綱宗》——天臺的傳承的經論。學了之後,然後你修止,修止完了就修觀。
修觀,比如說你現在觀察無常觀,你就把你所學的無常觀的道理,在你心中回憶,回憶這個道理——不只是回憶這個文,而且要回憶這個義。在回憶當中,然後去思惟它的文字和它的義理,就這個意思。這是第二個重點:你在修觀的時候,必須要去思惟你過去所學習的傳承的經論。這是第二個重點。
我們來消這個文。瞭解道理之後,消這個文。
(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
(如所善思惟法),(善思惟)就是你過去聽聞的,從善知識那個地方學習而來的,你們傳承的教授。各個宗派都是一樣的,甚至內外道都是一樣的:要學習修行的方法、修行的理論,然後再去靜坐思惟。
包括禪宗也是一樣:都要聽大德的開示。雖然禪宗的修行人,他不見得完全依止經典來修,但是他也是要聽開悟的祖師的開示。聽了開示之後,依著他開示的用功的方法去用功。
等於說你要用功,你要先學習。
學習,我們前面說聞、思、修。前面要先成就聞慧。所謂聞慧的定義是什麼呢?不是說我現在聽課,聽完課就成就聞慧,不是的。你聽完課之後,你必須對於所聽聞的義沒有疑惑。
比如說你聽了空觀,聽了之後還是不太懂,你必須要請問。請問師長,要沒有疑惑。當然不見得說一下子就能很深入,但是至少你現在粗分來說,不能有疑惑。有疑惑必須要求解,把沒有疑惑的義攝持在心中。
還有文字。文字就是說,你要修觀,你要把一些關鍵的語句背下來。不然我們說觀察一切法空,為什麼一切法空?就像夢一樣,就這樣,完了、沒了,那這樣子怎麼修觀啊!這是很粗糙、很粗糙的。那應該怎麼做呢?就像我們過去在《教觀綱宗》帶各位觀修的:為什麼一切法空?通教從四性推檢來說,或者別教四性推檢,或者圓教即空、即假、即中這個理,你要把這個理記下來,而且是詳細的。
或者像各位我們學過死無常——三根本、九因相,這些文字你要記下來。你剛開始如果記不下來的話,就先作個小抄。因為等到全部背下來再修觀,有時候要背很久。你就作個小抄,把重點寫下來、大綱寫下來、重要的語句寫下來,然後拿個經架放在前面,打坐、靜坐的時候先修止,止修完之後,就根據小抄的文來觀修。根據小抄的文觀修幾次之後,大概三天五天你就能背下來了。像我記憶力這麼差的人,我拿過來看看,看看幾天,大概也就能背下來了,何況各位有的記憶力還是不錯的。
這個是文跟義。(善思惟法)包括文跟義,都要憶持。文就是我剛才講的,關鍵的它分為幾段:三根本、九因相分幾段落?你不要去發明,變成四根本、十因相,不要這樣發明。老老實實的,過去傳承祖師告訴你怎麼修的,你就按照那個大綱來修。然後重要的法語記下來,這是文。
還有義理。這些文字它怎麼去分析?怎麼去理解?師長的教授,師長是怎麼解釋這些文字的?這個義,要記下來。
文跟義都記下來,這個就是(善思惟法)。(善),它是透過佛法學習而來的,所以稱之為(善思惟法)。
(法內),就是說你思惟要在這個框架之內,不要海闊天空地想(我某某人自己發明一套),等到你證得聖位再發明,也不急。現在先老老實實地傳承下來就不容易了,這個是(內),在這個框架之內。
還有(三摩地所行影像),依著(三摩地),就前面講的,修觀的時候必須要有依止身心輕安。所謂依止身心輕安,也就是說你這個時候已經成就三摩地,所以叫依止三摩地(所行影像)。(所行影像)這個(行)就是造作,你依止三摩地、依止三昧,然後將前面的(善思惟法)去反芻,再去思惟,這個叫做(影像)。
為什麼叫(影像)呢?因為這是在你心中存留的影像,文字跟義理。
比如說你現在聽我講,這個是現量的境界,現量境界,然後你下去之後,將我所講的話,還有這個文字跟義理,把它在你心中再回憶一下,這個叫(影像),也就是說你的回憶了。
在(三摩地)當中,還有(善思惟法內),將(善思惟法)的(影像),依止(三摩地),在這個當中把它顯現出來,這個就是(即與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
在這當中做什麼事呢?(觀察、勝解、舍離心相),這是三個層次。
(觀察),這個比較容易理解,文字在你心中回憶一下,文字的義理回憶一下。所謂回憶並不只是說好像練體操,一個動作、一個動作這樣操作下去而已。就是說你可以在回憶當中,你可以稍微停一停。就是稍微停一下,去感受這個覺受。比如說不自生,因為自生有什麼什麼過患,所以結論是不自生,稍微停一下,去感受不自生,這個就是第一個(觀察)。
第二個(勝解)。我剛才講修觀跟打坐、靜坐思惟佛法的差別在於說有沒有(勝解)。你如果只是說今天聽我講,講得很有道理,然後靜坐的時候再思惟一下,(哦,我懂了),那個不會產生勝解的。
所謂(勝解)就是什麼呢?殊勝的理解,不可引轉、不可改變的理解。簡單來說就是說這個你不是聽來的,你是有真實感受的。
比如說我們看到世間的老病死,我們周圍的人有老病死,你看到了,你親眼看到了,一個很年輕的人他突然病倒了,這個時候,(哎呀,無常啊真的是沒有錯),你有一種真實的覺受,這個也可以說是一種(勝解)。但是你如果觀察無常,你也不可能整天看到老病死。而且你如果不去如理思惟的話,你看久了,你也麻痹了。比如說你看在醫院工作的人,他每天看到老病死,看多他也麻痹了,他還是該幹嘛幹嘛——該吃喝玩樂,還吃喝玩樂。他不會說因為看了老病死,所以(我要發奮學佛,求解脫),不可能的事情啊。
你看那外科醫生,他每天動刀、解剖,他在開刀,開刀。裡面打開,身體裡面裡髒東西一大堆,你說外科醫生因此證得不淨觀嗎?不可能啊!外科醫生還是該幹嘛還幹嘛,他該有欲心,還是有欲心。為什麼呢?就是這個境界你要是沒有去如理思惟的時候,你看久就麻痹了,或者你整天看到無常、整天看到不淨,你看久了就麻痹了。
所以我們修觀就是說在這些境界當中(我們回憶的境界當中)要去配合如理思惟。所謂如理思惟就是說因為無常,我們回憶到無常,或者回憶到不淨,所以我們就訶責——訶責這個身體是不淨、苦、無常、無我等等。然後今天這樣的操作、明天這樣操作,不斷不斷地操作同樣一件事情。操作一陣子之後,漸漸在你心中產生覺受了。
就是說不僅是文字很熟悉,同時義理,這個義的覺受在你的心中真正生起來了,這個就是(勝解)。
這個時候你再思惟一下,稍微憶念一下無常,甚至無常這兩個字,你馬上就能夠生起無常的感受。或者你稍微憶念一下無常這兩個字,你本來起煩惱或者妄想一大堆,一想到無常,無常的覺受生起,馬上煩惱就調伏了。
就像經典裡面舉個公案。有一個比丘,他常常去一個宰相的家裡面接受應供,托缽應供,每天都是這個宰相取食物來供養這個比丘。有一天,剛好宰相不在,就由宰相的女兒出來供養食物。宰相女兒當然是如花似玉,非常非常莊嚴,結果比丘看到宰相女兒出來供養的時候,他起心動念了,欲心生起了。再來宰相女兒在他應供的時候面帶微笑,牙齒露出來,他就憶念起白骨觀。白骨觀他用功啊,憶念白骨觀,唰,白骨相現前,最後欲心就調伏了,這個就是(勝解)。他如果平常沒有在白骨觀上面用功,這個白骨觀跟他的心是沒有任何交集的——這個時候白骨觀歸白骨觀、欲心歸欲心,沒有任何交集的。因為他平常在白骨觀上面用功,剛好宰相女兒牙齒露出來,白骨露出來,這個白骨觀的力量——覺受就生起來,煩惱就調伏了。
所以為什麼我們往往知道道理之後,我們還會常常起煩惱呢?因為我們沒有(勝解)——這種殊勝不可引轉的理解。(沒有)這種不可引轉的理解,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覺受。為什麼沒有覺受?因為你沒有修止觀——你沒有天天的在這個法上去觀察。
比如說你觀察無常。不要說一心三觀這麼深,你觀察無常,你天天觀、天天觀。而且在觀的時候,你不但觀這個理論,同時還有個很重要的就是要所緣境。比如說某個煩惱特別重,你就用無常的智慧去照這個煩惱的所緣境。
比如這個人特別貪愛他的色身,那今天就觀無常——觀察色身是無常,明天觀色身無常、後天觀色身無常……不斷不斷地觀,就破壞對色身的執著、破壞心中對色身的執著的種子。慢慢慢慢動搖,這個種子的力量慢慢就越來越小,乃至無常的覺受生起來。以後碰到境界,又產生身見了。又產生身見的時候,一想到無常,馬上身見就沉澱下來,心就安定了,這個就是(勝解)。
我們昨天在研討課不是有說廣泛的觀跟略觀嗎?略觀就是(勝解)。就是說,比如說你今天觀察無常——身是無常,透過三假的方法來觀身是無常。觀察身是無常,你經過很縝密地觀察,一次觀察觀個五分鐘、十分鐘,甚至更久,很縝密地去觀察身的無常。然後剛開始只是觀察,觀察久了之後產生勝解。勝解之後,你有勝解力,下次你稍微憶念一下(身是無常)這句話,你馬上就能夠把你在靜坐當中觀修的覺受帶動起來——身是無常,那個覺受生起來煩惱就調伏,就安定下來了,這個就是勝解。這個時候你略修就能夠有力量。在這個勝解當中,比如說你有勝解的力量,這個時候你再靜坐,靜坐當中又產生這種無常的覺受又淡了,就把這個勝解的法——身是無常,再提醒一下。提醒一下這覺受又生起來一陣子,一陣子之後,覺受又淡了,再提醒一下。所以有勝解的力量就是有這個好處。這個是(勝解)。
第三個(舍離心相)。(舍離心相)就是說把名言的觀察停下來,叫(舍離心相)。為什麼要把名言停下來呢?就是為了要成就勝解。就是說比如你前面觀察無常,你觀察無常義理之後,你多多少少會產生覺受,那這個時候就把思惟停下來,安住在這個覺受當中。安住在覺受當中,因為這個時候心是跟止相應,因為不帶名言,是跟止相應的。跟止相應,然後又有這樣的覺受,那這個時候有止的力量攝持的加持,你這個覺受就能夠產生強大的破壞煩惱的力量。
各位自己可以下去試試看。比如說你就觀修無常,透過三假來觀察無常,觀察身的無常或者心的無常。你前面念佛是修止,前面念佛修止,讓心先安定下來。安定下來之後再觀無常,觀無常之後,再來(舍離心相)。產生覺受,把無常的思惟停下來。無常思惟停下來之後,安住在無常的覺受當中,再在第二個階段再繼續念佛,修觀完了接著再修止,再繼續念佛。你第二個階段的念佛跟第一個階段的念佛感覺完全不同:第一個階段的念佛就純粹就是個修止——正念、正知,修止。但是等到你透過修觀——無常的觀,安住在覺受之後,然後你再來念佛,因為有無常的力量的加持,你再念佛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心煩惱沉澱很多,你的執著的心沉澱了很多。你這個時候再念佛的時候,你就能夠感覺到如子憶母的心就能生起來。憶佛的心,(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前面那個只是念佛——修止,只是念佛,憶佛還不是很強;透過修觀之後,你再來念佛的時候,第二個階段念佛當中就能夠產生憶佛的力量。
所以,止會幫助觀,觀會幫助止,就會互相幫助的。我們修止觀就是為了成就智慧——聞慧、思慧、修慧的智慧。你有覺受之後,你再去念佛,那個時候的念佛就是信願具足了。因為信願的生起是慧行——蕅祖說是慧行,慧行就是透過智慧的抉擇生起信願的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對名號的信心、對本願的信心等等的,都是要透過智慧的抉擇。而且還不是一次的抉擇,常常不斷地抉擇之後,然後這個時候,比如說你常常去思惟名號的功德(根據經論,比如說四十八願,或者根據《彌陀要解》去思惟名號的功德),不斷不斷思惟之後,然後思惟產生覺受,然後把思惟停下來,安住在覺受當中,這個時候你再持名。持名,那種憶佛的力量就能夠生起來。你那時候再持名,就不會說只是純粹的修定,或者像我們剛開始持名念佛一樣,味同嚼蠟、沒感覺——就只是應付完功課,就不會這樣子。所以這個叫(舍離心相)。
(舍離心相)也是因為你一直修觀,觀久了心會散,沒有辦法繼續安住在止當中。縱然證得奢摩他也是一樣,沒有辦法。會影響到止的力量,所以這個時候必須要(舍離心相),把觀給停下來。
但這個停下來不只是讓心休息,同時因為有觀的力量,所以覺受會繼續停留下來、保留下來,然後對於後面修止一樣有很大的加持力。尤其要是你前面是修空性的止——空觀,思惟空觀,那這個時候(舍離心相)安住在空性定當中——這個就是體真止了。安住在空性定當中,這樣的空性定當中去觀照你這念第六意識的心——無我,在這當中還是會有破壞我執的力量,這個就是修觀。
依止定在義理上數數的思惟觀察,觀察之後產生覺受。有強大的覺受之後,有了勝解。有了勝解之後,這個時候再修止,就會有加持力。甚至就說像我們未來講體真止,或者像參話頭——安住在疑情,一樣的道理。就是說你要是有這個勝解力量的話,你就能夠長時間地安住在這個覺受當中——空的覺受當中。然後空的覺受慢慢變淡了,這個時候再稍微憶念一下,比如說憶念即空、即假、即中,或者憶念一念三千,或者憶念(境為妙假觀為空)這些的,憶念一下,又能夠把那個覺受帶動起來,然後再繼續安住在這個覺受當中,所以,這個就是修觀。
我們前面修止也是為了要修觀。當一個修行人,他能夠安住在奢摩他當中——安住在未到地定以上的禪定。安住在奢摩他當中,又能夠做這樣的事情——(觀察、勝解、舍離心相),這樣抉擇慧的時候,他這個時候就證得毗婆舍那。就是不離開定、不離開奢摩他也能夠觀察。他這個時候就證得毗婆舍那,同時也就是證得止觀雙運——在止當中就能夠同時修觀;不是止觀不二,是止觀雙運。不是圓教的止觀不二,是止觀雙運——止當中同時還能修觀,在觀當中不會破壞他的止。這個是毗婆舍那的介紹。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修止觀當中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要修觀,我們前面修止的目的也是為了要修觀。因為我們剛才講,你修止了之後,你心中有堪能性,你心能夠很寂靜,而在這種寂靜心當中,你能夠攝持修觀的文字跟義理——文跟義能夠攝持於心。這個時候你再去思惟,才有辦法產生一種很好的效果,甚至產生覺受。
像我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我們會很仰慕高僧大德,那種修種種的苦行,我們要學他,一天五萬、十萬,或怎麼樣,做什麼樣的加行,少吃飯、少睡覺……但是結果是怎麼樣?結果是我們上火了。上火了可能眼睛發紅、嘴巴發臭、或者是嘴唇裡面牙齦腫起來什麼的——上火
修白骨觀也是一樣,前面放個白骨的照片,然後我們那時候會說:(觀想左腳大拇指的第一個骨節那個地方的肉膨脹、破裂,第一個指節的骨頭露出來。)那第一個指節長什麼樣子,當然你首先看看照片裡面或者模型裡面,這個左腳大拇指第一個骨節長得什麼樣子,再就很專注、很放鬆的情況之下去看,看這個長什麼樣子。
各位有沒有聽說誰打麻將打到入定的?不可能的事情!或者有的人他說(我看電視、看電影,可以看一天、一看一個晚上),這個叫做定嗎?這個不是。因為這樣子的所緣境它是渙散的,第一個;第二個,這樣子的所緣境會帶動你內心的貪嗔癡,不管打麻將也好、看電影看電視也好,會帶動你內心的貪嗔癡,那這個都會影響內心的寂靜。
修止觀當中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要修觀,我們前面修止的目的也是為了要修觀。因為我們剛才講,你修止了之後,你心中有堪能性,你心能夠很寂靜,而在這種寂靜心當中,你能夠攝持修觀的文字跟義理——文跟義能夠攝持於心。這個時候你再去思惟,才有辦法產生一種很好的效果,甚至產生覺受。
像我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我們會很仰慕高僧大德,那種修種種的苦行,我們要學他,一天五萬、十萬,或怎麼樣,做什麼樣的加行,少吃飯、少睡覺……但是結果是怎麼樣?結果是我們上火了。上火了可能眼睛發紅、嘴巴發臭、或者是嘴唇裡面牙齦腫起來什麼的——上火
修白骨觀也是一樣,前面放個白骨的照片,然後我們那時候會說:(觀想左腳大拇指的第一個骨節那個地方的肉膨脹、破裂,第一個指節的骨頭露出來。)那第一個指節長什麼樣子,當然你首先看看照片裡面或者模型裡面,這個左腳大拇指第一個骨節長得什麼樣子,再就很專注、很放鬆的情況之下去看,看這個長什麼樣子。
各位有沒有聽說誰打麻將打到入定的?不可能的事情!或者有的人他說(我看電視、看電影,可以看一天、一看一個晚上),這個叫做定嗎?這個不是。因為這樣子的所緣境它是渙散的,第一個;第二個,這樣子的所緣境會帶動你內心的貪嗔癡,不管打麻將也好、看電影看電視也好,會帶動你內心的貪嗔癡,那這個都會影響內心的寂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2023年8月25日是偉大 蓮花生大士聖誕吉祥日。觀音山 8月23日晚上7:30,提前舉辦「慶讚偉大 蓮花生大士聖誕—蓮師薈供法會」,敬邀全球善信法友,把握殊勝吉祥日,廣修供養。可以登記「除障祿位」、「超薦蓮位」及「護持薈供品」,福慧滿盈、善緣增勝!
Thumbnail
慶讚偉大 蓮師聖誕吉祥日,觀音山將於8月23日舉辦「蓮師薈供法會」,讓我們以恭敬、虔誠心於佛前廣修供養,修善因、積福德,必能招感閤家平安吉祥,透過全球直播共修,千人齊心祈福迴向,願臺灣與世界疫情與災難早日平息,眾生皆能離苦得樂!敬請全球善信法友,踴躍分享法會訊息,把握機會登記與參加!
Thumbnail
2023年8月25日是偉大 蓮師聖誕,觀音山將於8月23日(三)全球直播,舉辦慶讚偉大 蓮師聖誕薈供大法會,並恭請慈悲 龍德上師傳授殊勝密法《第二佛 鄔金大士 蓮花生之祈請文-琉敦瑪》。敬邀全球法友參與此殊勝薈供,而具虔敬心受法的善信法友可報名請法,並護持 蓮師薈供法會,結下深厚佛緣!
Thumbnail
供養三寶為眾生利益安樂之泉源,薈供正是金剛乘獨有且不可或缺的殊勝法門。全知 龍欽巴尊者曾開示:「積聚福德資糧最勝者,是薈供也。」參與一場百人、千人的薈供法會,在眾緣和合、共善共福之下,比起一個人自修,將更快速地圓滿資糧! 慶讚偉大 蓮師聖誕吉祥日,觀音山 將於8月23日(三)舉辦「蓮師薈供法會」,
Thumbnail
藏密祖師 蓮花生大士乃 釋迦牟尼佛乘願再來,亦為 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及 釋迦牟尼佛的身語意化身,更是賢劫千佛的事業總集化身,傳下數劫難值遇的珍貴密法,藏人尊為「第二佛陀」。 蓮師廣於六道中救度有情,法身遍滿虛空國土,慈憫立下每月初十必降臨守護的約定。藏傳佛教各派弟子於每月藏曆初十,必舉辦莊嚴盛大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文字般若是「標月指」,為何說佛經是「標月指」? 因為透過佛經的開示中,我們能夠了解 「何者為真心,何者為妄心。」 循著經典的指示,便能見到我們的本來面目。 就像我們循著指向月亮的指頭,能夠見到真月, 因此說佛經是「標月指」。 往往有狂禪者,錯解般若者,見佛說離一切相,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自稱為佛教徒,就必須學習佛陀的開示, 依著經典的道理,做為行為的準則。 如何將經典的開示活用, 並且沒有「離經一字」(師心自用), 「依文解義」(錯認經意)的過失呢? 只有透過「聞、思、修」的次第,才能或免此過患。 因此,首先必須透過法師的開示引導, 了解何為如來的真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執著於「美」,對「醜」就失去了包容性。 同樣的,執著於「善」,對「惡」的排斥性就增加了。 如果不察,往往在成就阿修羅道而不自知。 固然,我們再初階段必須擇善固執, 但是我們漸漸地發現,對於善、惡的執取, 往往也會成為內心擾動之因。 例如:我們愛一個人, 就希望他成為我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文字般若是「標月指」,為何說佛經是「標月指」? 因為透過佛經的開示中,我們能夠了解「何者為真心,何者為妄心。」循著經典的指示,便能見到我們的本來面目。 就像我們循著指向月亮的指頭,能夠見到真月,因此說佛經是「標月指」。 往往有狂禪者,錯解般若者,見佛說離一切相,便棄文字般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能夠在逆境中修,這樣才能鍛煉出火中紅蓮,也是真功夫。 但是,這個基礎在「做中修」的功夫, 如果沒有「做中修」的功夫, 就想要心不為境轉,那只是緣木求魚; 縱然做到少分,往往只是一種麻木。 因此,看見自己的習氣, 並在寂靜處認真地以佛法觀照習氣,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2023年8月25日是偉大 蓮花生大士聖誕吉祥日。觀音山 8月23日晚上7:30,提前舉辦「慶讚偉大 蓮花生大士聖誕—蓮師薈供法會」,敬邀全球善信法友,把握殊勝吉祥日,廣修供養。可以登記「除障祿位」、「超薦蓮位」及「護持薈供品」,福慧滿盈、善緣增勝!
Thumbnail
慶讚偉大 蓮師聖誕吉祥日,觀音山將於8月23日舉辦「蓮師薈供法會」,讓我們以恭敬、虔誠心於佛前廣修供養,修善因、積福德,必能招感閤家平安吉祥,透過全球直播共修,千人齊心祈福迴向,願臺灣與世界疫情與災難早日平息,眾生皆能離苦得樂!敬請全球善信法友,踴躍分享法會訊息,把握機會登記與參加!
Thumbnail
2023年8月25日是偉大 蓮師聖誕,觀音山將於8月23日(三)全球直播,舉辦慶讚偉大 蓮師聖誕薈供大法會,並恭請慈悲 龍德上師傳授殊勝密法《第二佛 鄔金大士 蓮花生之祈請文-琉敦瑪》。敬邀全球法友參與此殊勝薈供,而具虔敬心受法的善信法友可報名請法,並護持 蓮師薈供法會,結下深厚佛緣!
Thumbnail
供養三寶為眾生利益安樂之泉源,薈供正是金剛乘獨有且不可或缺的殊勝法門。全知 龍欽巴尊者曾開示:「積聚福德資糧最勝者,是薈供也。」參與一場百人、千人的薈供法會,在眾緣和合、共善共福之下,比起一個人自修,將更快速地圓滿資糧! 慶讚偉大 蓮師聖誕吉祥日,觀音山 將於8月23日(三)舉辦「蓮師薈供法會」,
Thumbnail
藏密祖師 蓮花生大士乃 釋迦牟尼佛乘願再來,亦為 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及 釋迦牟尼佛的身語意化身,更是賢劫千佛的事業總集化身,傳下數劫難值遇的珍貴密法,藏人尊為「第二佛陀」。 蓮師廣於六道中救度有情,法身遍滿虛空國土,慈憫立下每月初十必降臨守護的約定。藏傳佛教各派弟子於每月藏曆初十,必舉辦莊嚴盛大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文字般若是「標月指」,為何說佛經是「標月指」? 因為透過佛經的開示中,我們能夠了解 「何者為真心,何者為妄心。」 循著經典的指示,便能見到我們的本來面目。 就像我們循著指向月亮的指頭,能夠見到真月, 因此說佛經是「標月指」。 往往有狂禪者,錯解般若者,見佛說離一切相,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自稱為佛教徒,就必須學習佛陀的開示, 依著經典的道理,做為行為的準則。 如何將經典的開示活用, 並且沒有「離經一字」(師心自用), 「依文解義」(錯認經意)的過失呢? 只有透過「聞、思、修」的次第,才能或免此過患。 因此,首先必須透過法師的開示引導, 了解何為如來的真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執著於「美」,對「醜」就失去了包容性。 同樣的,執著於「善」,對「惡」的排斥性就增加了。 如果不察,往往在成就阿修羅道而不自知。 固然,我們再初階段必須擇善固執, 但是我們漸漸地發現,對於善、惡的執取, 往往也會成為內心擾動之因。 例如:我們愛一個人, 就希望他成為我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文字般若是「標月指」,為何說佛經是「標月指」? 因為透過佛經的開示中,我們能夠了解「何者為真心,何者為妄心。」循著經典的指示,便能見到我們的本來面目。 就像我們循著指向月亮的指頭,能夠見到真月,因此說佛經是「標月指」。 往往有狂禪者,錯解般若者,見佛說離一切相,便棄文字般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能夠在逆境中修,這樣才能鍛煉出火中紅蓮,也是真功夫。 但是,這個基礎在「做中修」的功夫, 如果沒有「做中修」的功夫, 就想要心不為境轉,那只是緣木求魚; 縱然做到少分,往往只是一種麻木。 因此,看見自己的習氣, 並在寂靜處認真地以佛法觀照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