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辛的社會素養養成之路......

2020/01/20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會讓學生在報告後進行有獎徵答,目的是讓他們聽別人報告時更佳的專注。
上周整理了一學期以來怎麼帶三年級的自然課程後得到不少正面的回饋,學期末的最後一天,也打算把五年級的社會課程作一個總整理。三年級和五年級,同樣都用素養的方式教,結果卻很不一樣。五年級的成績出來是偏低的,考得不好的人比較多。事後我作了一個反省,我認為是作業和考試的練習不夠導致的,五年級的作業與考試比三年級少了許多(只有每一單元的小考和一張複習考),出來的結果就非常地不同。
在還沒進班以前,對高年級的期許是希望能夠培養他們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想建立學生和學生之間在課堂中的討論氛圍。他們的第一個任務是畫海報。第一單元《嗨!台灣你好》,除了搭配網路上改編課本內容歌詞的流行歌曲和有趣影片破冰外,也和學生解釋了相對位置與絕對位置的概念(利用他們的座位)。在教經緯度時,我上網找了張全球的世界地圖,並讓他們在上面找出0度經線和緯線,接著將所有的經線塗同一種顏色、所有的緯線塗另一種顏色,強化他們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在這個時候,也初步地培養他們「製作資訊圖表」的概念。
學生的台灣地圖繪製準備。
學生的台灣地圖已經出現了所有行政區域的輪廓。
有的學生組別使用照片的方式豐富自己的海報。
彩繪台灣。
這一組用很「藝術家」的方式進行地圖塗色,被我拍了下來。
上到這裡的時候,因為課本上已經有了世界和台灣地圖出現,故我在課堂上也讓他們分享不同的旅遊經驗,不過,有很多國內外旅遊經驗的人還是少數中的少數,大部分人沒有。從台灣地圖從課本上出現開始,我便準備了好幾張全開的海報,讓每一班分組進行台灣地圖海報繪製的活動。
各式各樣的台灣地圖。
繪製完地圖後要上台分享,分享完進行有獎徵答,大部分的同學都很踴躍(因為答對問題可以獲得可以換獎品的點數)。
踴躍到跑到搖滾區......
首先,我請同學開放式的先去找資訊,並給他們許多不同的方向(如建築物、觀光景點、古蹟、特產、美食、遊樂園......等),我先讓各組在海報上畫出台灣與所有的行政區域,接著把零碎的資訊填入海報裡。一開始我設想的是台灣島外的空白區可以讓他們寫上解說文字,不過後來小朋友的完成品皆以插畫居多。如果有老師有興趣實施同樣的教案,我建議可以先用學習單輔助,先讓小朋友把所有查到的資訊整理過,寫在學習單上,謄上海報時會比較有效率和條理。
(今天太陽出來了,但天氣依舊低溫,我在打字的手指瑟瑟的發抖著......)這一張海報我原先是打算在第一單元結束就完成的,不過每一組/每一班的進度不一,全部畫完、上台分享與問答結束,有的就拖到快學期末了。由於我也收到了下學期的課本,不禁讓我有點扼腕!因為下學期最後一單元台灣史全部講完後,居然又回到了介紹台灣的各地區的種種(連課本上也都有了北中南各區域的細部精美地圖)。海報完成後我讓各班帶回,不知道他們會不會留到下學期(我和導師說:畫得不錯的可以用來裝飾教室。)
上到第二單元板塊的部分,由於台灣在板塊交接處,地震仍頻,我覺得了解地震和海嘯很重要,我使用了不少影片作為輔助(如Youtube頻道泛科學),第三單元開始講台灣史開始,也經常播放台灣吧的影片。無論是泛科學還是台灣吧,小朋友的反應都蠻喜歡的,我也經常鼓勵他們回家可以看很多次,影片的內容其實就是課本的內容,而且甚至更加豐富。我們學校這學年剛好也是使用翰林的版本,出版社有提供台灣吧主題的學習單,希望未來主題可以更豐富。
在上第二單元《台灣的自然環境》時,我參考教師手冊後面附帶的創新教學教案,使用比手勢的方式教孩子記憶地形與玩遊戲。這一課我利用電子書帶著孩子環遍台灣四週不同地形的海岸,電子書內也擷取不少下課花路米或新聞的資料畫面,台灣真的是作寶島,光是山脈就占了全地形的近1/2。回想我的小時候,除了小學時期爸爸比較常帶全家人去山裡的溪邊走走外,還真得很少有機會接觸大自然。我覺得熱愛自然/地球的孩子不會變壞!環境在21世紀已成為比經濟發展更重要的議題,如何使地球成為一個更適宜永續生存/生活的地方,真的比個人貪圖賺多少錢的慾望還重要多了......
學生需設定主題,並選擇適合的方式呈現欲傳達的資訊。
資訊需合裡,有根據(此堂課沒有讓他們學到去數據的來源那麼深入)。
學習自己製作圖表,說明欲呈現的資訊。
學生上台報告自己製作的資訊圖表。
上到氣候時,我讓孩子有了第二次作資訊圖表的機會,這一次他們得學會如何繪製長條圖與折線圖。為什麼雨量會使用長條圖繪製?又為什麼溫度會用折線圖呢?讓孩子思考圖表如何幫助我們更容易理解資訊,是我的目的。社會雖是被歸在人文學類,但其實其中也包含許多科學的要素。談到水時,孩子們理解了台灣的降水量雖然很豐富,但還是屬於非常缺水的國家,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地形太多山地了,使得河川陡又短,留不住水。在這部分,讓孩子理解到日常生活中如何節約用水,以及水汙染的防治是重要的,我在上課時用問答的方式讓孩子討論。
學生在圖書館查資料,並進行討論。
學生將找到的資料用重點條列的方式列出。
教室提供的白板具有可重複利用的特性。
學生上台報告蒐集、整理資料後的成果。
第三單元開始,準備為進入第四單元的台灣史暖身,在上考古的歷史時,我不是死板板在台上講述課文內容。我讓孩子進到圖書館,先分好組讓他們撿選不同的題目(長濱文化、圓山文化、卑南文化與十三行文化),讓他們帶著紙筆,前往圖書館蒐集資料,並用重點整理的方式,將蒐集到的資訊條列式整理好,準備進教室進行口頭報告和結束後的有獎徵答(配合有獎徵答的活動是為了讓他們仔細聽同學報告)。
第三單元光是重複這四個文化的內容就複習了至少三次,進圖書館小組蒐集資料一次、口頭報告一次,習作歸納表格整理練習一次。第三個單元原住民,我沒有花太多的時間在講述這部分的內容,課本的例子講完後,有讓他們自願背16族,成功背出的人能夠獲得點數的獎勵。在這一章節內用電子書或動畫與課本裡提到的原住民神話故事都很美麗,也富有豐富的想像力。
第五單元學習單:歷史人物大車拼
第五單元學習單:歷史人物大車拼
第五單元學習單:歷史人物大車拼
進入《大航海時代的台灣》,準備開始延續到下學期的悠遊台灣史。在教到台灣史時,我先去書店買了兩本相關的書籍,一本是周婉窈教授寫的少年臺灣史:寫給島嶼的新世代和永懷少年心的國人,另一本是作成報紙形式的台灣史新聞。在上歷史時我一直期待自己能夠像講故事一樣,把課本內容講得非常生動有趣,但我發現我的口才實在沒有好到那樣,無法使學生在上課的時候聽得如癡如醉,我只能多使用電子書內的補充內容,讓學生了解更多。在介紹到明鄭時期的歷史時,我參考教師手冊內創新教學溫美玉老師提供的人物表格學習單,稍微修改過後發給學生,我覺得可能是第一次寫學習單的緣故,故完成和回收率很低,感覺對他們這方面的練習還要再加強訓練。
在上第六單元《台灣傳統社會與文化的形成》一開始,我就覺得這一課的內容好雜,東講一點、西講一點,很怕他們不能完全吸收,於是我分成漢人和原住民兩個大方向來教,首先先把漢人文化講完(包含族譜與傳統文化等)。為了要教這一單元,我特地回阿嬤家翻家族族譜,同時也知道了原來我的祖先是第11代時從福建沿海過來台灣的,到我這代已是第24代。
由於在上第三單元時課本裡提到原住民的部分只有一點點,我講到的也沒有很多,我希望他們可以知道得多一點,畢竟認識和了解同住在這塊土地上的民族都一樣重要。於是我設計了一個多表格的學習單,讓他們練習如何歸納整理重點、作筆記。我發現學生作筆記的能力還需要再培養,我一邊讓他們看影片,請他們回去蒐集資訊、也利用廠商提供的海報進行講解。
學生查詢海報上的資料。
學生查資料。
學生撰寫台灣16族原住民學習單
一個學期下來,學生的成績普遍不夠好,成績好的是少數,我想可能的原因是他們還需要更多的時間成為真正具備獨立自主,主動學習的素養人,下學期我會調整讓他們有更多統整與筆記練習的機會。新的學期,我們再一起加油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Lolo
    Lolo
    教學設計師與創作者。 合作聯絡:[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