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跟自己讀書會《愛的藝術》 EP1:看見「愛」的軌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去年年底開始,隨著生產後,陸陸續續面臨婚姻關係的緊張,我與伴侶開啟許多誠實的對話。這些對話並不全是負面或充滿心靈雞湯的,它時而美好、時而令人絕望,時而原地打轉、時而感受到巨大改變。

即使我們正在慢慢調整、慢慢學習理解對方與自己,但我內心的疑問還是沒有停下來。因為伴侶對我的投訴中,有包含一個:「妳不懂得怎麼愛人。」

我從「我是否值得被愛?」這個數十年來總是卡住自己的千古問題,轉而開始關注「我是不是真的懂得愛?是否懂得如何去愛?」的問題。

於是開始認真讀起了先前讀到一半就放著的佛洛姆的《愛的藝術》。

讀的進度緩慢,因為每一段都有與我的人生經驗相呼應的地方。這些都讓我想放下書,好好的跟自己對話完,想得再清晰點,再往前走。

所以,我想自己跟自己開個讀書會,幫助我自己在某些令我被觸動的段落,整理出我內心流過的想法,脈絡盡可能完整的做些爬梳與整理,然後也記錄下來此時此刻的我是怎麼想的。

也給自己一些決心,把這本書讀完。

(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交流、或是一起線上共讀。)


<<愛的藝術>>,佛洛姆著

<<愛的藝術>>,佛洛姆著


關於《愛的藝術》

由於我也還正在讀,我並沒有比較了解作者或這本書。這裡我想寫的是我「目前」對這本書的感覺。

有別於許多談兩性關係或親子關係的書,佛洛姆雖然也是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心理學家),但他認為人既然處在社會中,一定會受到整體社會形成脈絡之影響,因此他的學派又融合了社會學、哲學、人本主義等。

所以看他談「愛」,與其他坊間談「愛」的書籍,我覺得有點不太一樣:不是只看個體如何愛、如何不愛,而是把整體人類與社會連結的脈絡,包含經濟、文化、社會結構…等,一起思考進去。這部分讓「愛」這件事超越「療癒自己或別人」的狀態,更多一點點「如何看見自己是在什麼社會狀態下愛著、受到多少影響、並試著與社會一起集體療癒XD」吧。

我覺得這個視角讓我挺好奇的,也挺真實的。


raw-image


《愛的藝術》讀書會
第一篇:看見愛的軌跡


P.14

「人們之所以抱著愛無需學習的態度,還有另一個前提,那就是,人們認為愛的問題是對象的問題,而不是能力的問題。人們以為去愛是簡單的,尋找一個正確的對象,讓我們去愛---或被他所愛----卻是困難的。這種態度有好幾個緣由,這些緣由又是源於現代社會的發展。緣由之一是關於「愛的對象」的選擇,在二十世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維多利亞時代-----以及許多傳統性的文化中-----人們多半不把愛當作個人自發的、過後才可能導致婚姻的經驗。相反的,婚姻是由習規所締結-----或由雙方家庭,或由媒人,或者也可不用這兩種媒介;這種婚姻的締結是以社會性的顧慮及約束為基礎,並且認為婚姻一但締結,愛情就可以自然發展。最近幾代,浪漫式的愛情觀念,在西方世界中幾乎可說成了普遍性的東西。在美國,習俗性的顧慮及約束雖然不是全然沒有,但人們極廣泛的都在尋求「浪漫式的愛情」,把愛情當作是個人性的、過後才可能導致婚姻的經驗。這種在愛情上的自由觀念,必然大大加強了愛之對象的重要性,而使得愛的能力相形之下,被人忽略。


這一段,談的是社會普遍如何看待「愛情與婚姻的形成」的軌跡,以及時代演變帶來的改變。

回想我自己,我自己自然已經不是維多利亞時代的人了。那麼,我「這個現代人」在結婚前想了什麼呢?有因為自由戀愛,而比較自由嗎?


在結婚前,我的「愛的軌跡」是什麼?


這一段摘錄,讓我想到一些過去對愛的想法以及演變。

婚前,我交過幾個男友,但最後幾乎都不是太愉快的記憶。那時不確定我的狀態是什麼,雖然善於紀錄,但不善於覺察自己。因此我總是很快的導向一個結論:我沒有遇到適合的人。

感情最低潮的那幾年,朋友帶著我四處算命,想算出所謂「真命天子」會出現在哪一個方位,大抵也是這樣的說法:「對的人還沒出現,你們還沒看見彼此。」

當時在公關公司工作。公關公司幾乎都是女生,10個人裡面,大概只有1-2位男生。因此,女生經常是特質獨立、強悍、很有自己主見的。大家一起晚下班,一起晚回家,一起互相照顧彼此的各種生活煩惱。

不知道是否是這樣的特質的人居多,大家的伴侶幾乎是比較柔軟、謙讓、無聲的。

經常看見的風景就是,週五約莫晚上7-8點,幾個男性伴侶下了班來接女友下班,他們暫時坐在公司的餐廳或門口,等待女友下班。女友們通常不會立即下班,所以男生一坐下,就是要等2個小時後,才能接到人離開公司。因此我們常開完笑的說:「這個人很會等,很適合當公關人的另一半。」雖然說是玩笑話,但我猜想,也是我們很真實的內心所想吧。正逢年輕在事業上起飛與嘗鮮的我們,多希望有個人能夠毫無怨言的等待我們天馬行空的往前奔跑,跑累了,給我們一個擁抱。

時不時,辦公室會有「誰誰誰的男友做了什麼事放閃大家」的話題,形成一種幸福到爆炸的氛圍。空氣中飄著「選老公就是要找這種的」的味道。我們經常談到「哪位女同事被照顧的很好」,但很少肯定「非常照顧男性伴侶、去等他下班等他兩個小時」的女同事。我幾乎也很少聽到,這些被等待的女同事,對男性伴侶的照顧與愛的表現有哪些---我相信一定是有的,但我指的是,我們很少去談她們對另一半做了什麼、或是如何去愛,特別是女方。

回想起這段,隱約感覺到,當時整體氛圍雖然非常歌頌女性的獨立自主,但事實上還是非常強調「女性需要有男性的強大/堅韌照顧」,來作為「人生是否幸福」的想像。

這可能當下是很難辨識的,因為,在我們強勢的說著女性獨立的同時,好像在說著「女性不一定要再肩負起照顧另一半的人的責任」;但是,似乎又相信著命中註定般的「被愛」與「被照顧」是必然的,而且這些幸福來自一個「正確的對象選擇」。姑且不論這是不是真正的性別平權、裡面是否依然帶著對女性定位的侷限,若單純看著整體社會對愛情的發展,「愛」的面貌與討論,好像真的比較落在「被愛」的思考裡。 (而且奇妙的是,女性經常強調要「被愛而產生的價值」,而男性則經常強調「他的愛如何的被接受的價值」。)

當然,這個批判也是給我自己的,因為我也是這社群氛圍其中的一員。我多多少少是這麼看著我的社群,也是這麼看著我自己。從算命、自我調侃、到周圍朋友的價值觀,這裡面種種的反應都指向:「感情對象必須慎選,要好好的選人,選得好,感情就會好。」

這非常呼應《愛的藝術》裡說的,「把愛情當作是個人性的,過後才可能導致婚姻的經驗。這種在愛情上的自由觀念,必然大大加強了愛之對象的重要性,而使得愛的能力相形之下,被人忽略。」

我帶著「尋找一個正確的對象」的意識,在感情路上跌跌撞撞。到底什麼對象才是正確的?這個問題如果回去問當年的我,我大概也不是這麼確定。

在走入適婚年齡之前,我總是喜歡那種幽默、有想法、投入許多熱情的事、熱愛創作的人。我喜歡那種彼此激盪交流的火花,一起欣賞某些東西,一起談論某種話題的感覺。當然,也會有一起陷入悲傷的時候。當易感的兩人變成共感,那真的是深不見底,好像變得快樂是一件很不對勁的事。我沒有找到辦法跨越或面對這種狀態,最後,我們總是撐不過去。

慢慢地,我感覺我很難與這樣的人走得長久。我不知道怎麼愛,也很難做到課題分離。只是我當時沒有覺察到這件事,只覺得「就是不適合」。我開始想重新設定對伴侶的思考。

我回想我身邊那些感情穩定溫馨走得長遠的伴侶們,發現她們的選擇都跟我不一樣。他們的伴侶:安定、顧家、體貼、安靜、行動勝於言語。

我試著重新看見這樣的人,老公就在這時候出現了。他幾乎吻合了我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理想伴侶」的條件。雖然我沒有拿出一個check list然後一一打勾,但是那時候就是覺得:是的就是他。然後,我們認識一年就結婚了。

結婚7年多,我看見的是:伴侶就是這樣的人。安靜、沉默、體貼、顧家、少說話多做事。但這個「吻合」也僅是一部分而已,因為,隨著結婚時間的拉長,我們看見即使是吻合的「愛的對象」,彼此的特質都有是過去的生命經驗形成的。那些必須對另一半----無論我對他、或是他對我----揭露並接納的「過去」,遠比吻合的部分多的太多,多到有時候我自己都得重新認識自己,而這些都是要一起承擔的過程。

然而,承擔,是不是愛的能力之一呢? 我不確定,但是在這過程中,肯定不是太舒服的。要準備好接觸另一個人的全部,包括他的過去,他有時也難以承受的過往,這樣的「親密感」,其實一點都不浪漫。我顯然,在這半年,才看見這件事的需要。

我看見過去我在「愛」的軌跡裡,大量著重在「愛的對象」的適切性,而少了我「愛的能力是否夠成熟」的那一半。少了「辯證什麼是真正的愛」的能力、「要如何與不同的人一起長期共同生活」以及「我要如何去愛」的練習與思考。

那些對「愛的對象」的選擇,其實不單是同儕之間的狀態所得到的啟發,還有更多無形的提示來自:我小時候就是看著所謂的浪漫愛情劇去思考「愛情是什麼」。

別說美國愛情了,瓊瑤、花系列....比比皆是談論「女生就是要選擇這樣的男性」這樣的氛圍的愛情。八點檔,全家人準時收看。身邊也沒有太多大人的戀愛經驗可以參考、或是討論,甚至,大人不太希望我們太早認識愛情,因此會有一種「不能與大人討論愛情」的禁忌感。少了對自我與社會的理性論述、與探究的過程,我們只能自己在真正的交友圈中實驗碰撞,記取教訓,但卻不是這麼清楚,我認清的到底是對方、還是自己?

這樣的實驗過程相對單純,而且浪漫又禁忌的感覺很容易為緊繃的生活帶來「集體療癒」。我們就在整個社會一起面對的粉紅色泡泡裡面,學習著如何愛、如何被愛。

當然,標榜「如何被愛」的成分還是多的。看廣告就知道了。至今,什麼樣的女性容易被愛,什麼樣的男性容易被接受,這都是大眾傳播不會膩的素材。

仔細想想,在這個成長背景下踏入婚姻,頗有從17歲青春少女充滿粉紅色泡泡以及被偶像劇豢養長大的愛情觀,直接一腳踩進47歲婦人面對一切真實人性並學會承擔的愛情觀裡。(抱歉,年齡是刻板印象我知道!!)

如果可以,真希望台灣製作偶像劇的人,請不要再弱化台灣觀眾的愛情智商XD

難道都是環境的問題嗎?不不,我覺得我內在的狀態也是其一。一直以來就是蠻壓抑、並缺乏自信的個性。這件事也許也讓我在愛中,不斷的在尋求被肯定、被喜愛的狀態吧。

這段的心得到這裡先做結。

我想留下我現在內心裡的3個問題,作為往下閱讀的思考或尋找我的答案:

  1. 如何辨識在愛裡的「社會期待」的影響呢?
  2. 「真愛」是仍綁在「因人而異」還是「因方式而異」?
  3. 如何愛人?

期待下一個段落的啟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40+筆記:先把這些記錄下來
34會員
30內容數
40好幾了,過著自己未曾預期的生活,體驗著未曾預期的辛苦。不確定再一個十年,我會變成什麼樣子? 先把這些記錄下來,無論會長成什麼樣子。
2020/03/30
忝,thiám。這是台文ê寫法。看起來干焦是一隻走甲phí phè 喘、喘甲喙瀾(Tshuì-nuā,口水) 嘈嘈滴ê狗仔。佇華語翻做「累」。  最近我感覺有忝著。 一个人忝ê時陣起毛䆀(bái),看起來干焦是leh「做真實个自己,」、「先照顧家己」,毋過,詳細來看,我是先甲家己「楗(kīng)」
Thumbnail
2020/03/30
忝,thiám。這是台文ê寫法。看起來干焦是一隻走甲phí phè 喘、喘甲喙瀾(Tshuì-nuā,口水) 嘈嘈滴ê狗仔。佇華語翻做「累」。  最近我感覺有忝著。 一个人忝ê時陣起毛䆀(bái),看起來干焦是leh「做真實个自己,」、「先照顧家己」,毋過,詳細來看,我是先甲家己「楗(kīng)」
Thumbnail
2020/02/25
太麻里衛生所,我帶孩子去打預防針。 一個五官很漂亮深邃、看起來卻非常疲累的年輕女孩,抱著一個一個月大的寶寶,也來打預防針。她在我後面接著量寶寶體重,量完後她走過來我身旁的桌子,把背巾攤開在桌上,寶寶放在上面,然後一把抱起寶寶、貼在自己身上。然後,她用很小的聲音叫了我兩次。  她問我:「請問,妳可以幫
Thumbnail
2020/02/25
太麻里衛生所,我帶孩子去打預防針。 一個五官很漂亮深邃、看起來卻非常疲累的年輕女孩,抱著一個一個月大的寶寶,也來打預防針。她在我後面接著量寶寶體重,量完後她走過來我身旁的桌子,把背巾攤開在桌上,寶寶放在上面,然後一把抱起寶寶、貼在自己身上。然後,她用很小的聲音叫了我兩次。  她問我:「請問,妳可以幫
Thumbnail
2020/02/13
睡前,與伴侶一陣爭吵。孩子都睡了之後,我找他再繼續深聊。  那晚有這麼一段對話:  我說:「我覺得我們越來越不一樣了。」 老公:「我們本來就不一樣啊。」  真是一語道破我們彼此最大的認知差異。  也難怪,我經常對想法的不同調感到「失落」,而當看見伴侶面對這個落差的「泰然自若」,我又更加失落。  這
Thumbnail
2020/02/13
睡前,與伴侶一陣爭吵。孩子都睡了之後,我找他再繼續深聊。  那晚有這麼一段對話:  我說:「我覺得我們越來越不一樣了。」 老公:「我們本來就不一樣啊。」  真是一語道破我們彼此最大的認知差異。  也難怪,我經常對想法的不同調感到「失落」,而當看見伴侶面對這個落差的「泰然自若」,我又更加失落。  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首先,人們認為愛的問題主要是「被愛」,而非「去愛」,因此解決之道是提升自身魅力。 再來,人們假定愛的問題是「對象」的問題,而非「能力」不足;比起去愛,找到值得愛的對象更難。最後,人們混淆了「墜入」情網的經驗與長久「在愛中」的狀態,才會誤以為愛沒什麼好學。然而,佛洛姆的看法截然不同,他將愛視為一種能力
Thumbnail
首先,人們認為愛的問題主要是「被愛」,而非「去愛」,因此解決之道是提升自身魅力。 再來,人們假定愛的問題是「對象」的問題,而非「能力」不足;比起去愛,找到值得愛的對象更難。最後,人們混淆了「墜入」情網的經驗與長久「在愛中」的狀態,才會誤以為愛沒什麼好學。然而,佛洛姆的看法截然不同,他將愛視為一種能力
Thumbnail
我先來報告一下缺少的那一篇是回事,就是我習慣睡前寫完然後定時發布, BUT我昨天竟然直接睡死,大概在九點左右的時候?或者十點,就是完全沒意識,直接就倒了,所以我少了一篇QAQ,另外分享下,目前雖然已經蠻晚了,凌晨一點多,但!我還是極度的興奮~因為我今天去了心理研究社的社課!而且覺得學到了粉多知識,也
Thumbnail
我先來報告一下缺少的那一篇是回事,就是我習慣睡前寫完然後定時發布, BUT我昨天竟然直接睡死,大概在九點左右的時候?或者十點,就是完全沒意識,直接就倒了,所以我少了一篇QAQ,另外分享下,目前雖然已經蠻晚了,凌晨一點多,但!我還是極度的興奮~因為我今天去了心理研究社的社課!而且覺得學到了粉多知識,也
Thumbnail
愛是人身上的主動力量,突破人與人之間的藩籬,把人與他人合一起來;愛是可以讓人克服孤立感和分離感,仍舊可讓人保有自己的一部分。
Thumbnail
愛是人身上的主動力量,突破人與人之間的藩籬,把人與他人合一起來;愛是可以讓人克服孤立感和分離感,仍舊可讓人保有自己的一部分。
Thumbnail
愛情,是一輩子的修煉。有些人至死都在追尋,有些人得到過後又失去。你對「愛」的印象是什麼?是求不得的曹植《洛神賦》還是充盈在愛中,克里姆特的《吻》? 不管是哪種。佛洛姆如是說:「沒有愛,人類連一天也不能存在。」
Thumbnail
愛情,是一輩子的修煉。有些人至死都在追尋,有些人得到過後又失去。你對「愛」的印象是什麼?是求不得的曹植《洛神賦》還是充盈在愛中,克里姆特的《吻》? 不管是哪種。佛洛姆如是說:「沒有愛,人類連一天也不能存在。」
Thumbnail
愛的藝術 埃里希·弗羅姆 著作 不論在哪個地區哪種文化社會哪個時代, 人們都尋求著"愛",但絕大多都是尋求著被愛,比如:男性想辦法獲取社會地位成功好讓自己有吸引力然後被女性喜愛,女性也同樣用自己的方法讓自己有吸引力進而被愛。 但...回過頭來想想我們在被愛之前,是不是已經準備好能去"愛人"了呢?
Thumbnail
愛的藝術 埃里希·弗羅姆 著作 不論在哪個地區哪種文化社會哪個時代, 人們都尋求著"愛",但絕大多都是尋求著被愛,比如:男性想辦法獲取社會地位成功好讓自己有吸引力然後被女性喜愛,女性也同樣用自己的方法讓自己有吸引力進而被愛。 但...回過頭來想想我們在被愛之前,是不是已經準備好能去"愛人"了呢?
Thumbnail
愛不是指你與某個特定的人的關係,愛是一種態度,這種態度決定了你與世界的關係,你要以何種態度與世界共處。
Thumbnail
愛不是指你與某個特定的人的關係,愛是一種態度,這種態度決定了你與世界的關係,你要以何種態度與世界共處。
Thumbnail
寫這篇文章好久了,一直拖延遲遲沒有動筆(鍵盤),忽然發現生命中許多事情都在拖延著,沒有計劃,隨意地緩慢進行中。不要緊,過去的時間存在於過去,未來的時間將存在於現在。 第一章:愛是一門藝術嗎? 第二章:愛的理論 一、愛:人類生命難題的解答 第二章:愛的理論 二、親子之間的愛 第四章:愛的實踐
Thumbnail
寫這篇文章好久了,一直拖延遲遲沒有動筆(鍵盤),忽然發現生命中許多事情都在拖延著,沒有計劃,隨意地緩慢進行中。不要緊,過去的時間存在於過去,未來的時間將存在於現在。 第一章:愛是一門藝術嗎? 第二章:愛的理論 一、愛:人類生命難題的解答 第二章:愛的理論 二、親子之間的愛 第四章:愛的實踐
Thumbnail
愛無能的世代? 在《愛無能的世代:追求獨特完美的自我,卻無能維繫關係的一代》(Generation Beziehungsunfähig)中,作者米夏埃爾‧納斯特(Michael Nast)認為,當今的年輕男女在感情上遇到問題時,常常以「我就是愛無能,所以沒辦法維持情感聯繫」的自我診斷,以一種不傷害他
Thumbnail
愛無能的世代? 在《愛無能的世代:追求獨特完美的自我,卻無能維繫關係的一代》(Generation Beziehungsunfähig)中,作者米夏埃爾‧納斯特(Michael Nast)認為,當今的年輕男女在感情上遇到問題時,常常以「我就是愛無能,所以沒辦法維持情感聯繫」的自我診斷,以一種不傷害他
Thumbnail
《愛的藝術》埃里希.佛洛姆/著,梁永安/譯,木馬文化,2021 愛是每個人終極和真實的需要。這種需要的被遮蔽並不意味著它不存在。分析愛的本性正是要去發現愛在今天的普遍匱乏,是要批判應對此負責的社會條件。
Thumbnail
《愛的藝術》埃里希.佛洛姆/著,梁永安/譯,木馬文化,2021 愛是每個人終極和真實的需要。這種需要的被遮蔽並不意味著它不存在。分析愛的本性正是要去發現愛在今天的普遍匱乏,是要批判應對此負責的社會條件。
Thumbnail
我看見過去我在「愛」的軌跡裡,大量著重在「愛的對象」的適切性,而少了我「愛的能力是否夠成熟」的那一半。少了「辯證什麼是真正的愛」的能力、「要如何與不同的人一起長期共同生活」以及「我要如何去愛」的練習與思考。 那些對「愛的對象」的選擇,其實不單是同儕之間的狀態所得到的啟發,還有更多無形的提示來自:
Thumbnail
我看見過去我在「愛」的軌跡裡,大量著重在「愛的對象」的適切性,而少了我「愛的能力是否夠成熟」的那一半。少了「辯證什麼是真正的愛」的能力、「要如何與不同的人一起長期共同生活」以及「我要如何去愛」的練習與思考。 那些對「愛的對象」的選擇,其實不單是同儕之間的狀態所得到的啟發,還有更多無形的提示來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