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自己讀書會《愛的藝術》 EP2:那些感到孤獨的時刻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睡前,與伴侶一陣爭吵。孩子都睡了之後,我找他再繼續深聊。
那晚有這麼一段對話:
我說:「我覺得我們越來越不一樣了。」
老公:「我們本來就不一樣啊。」
真是一語道破我們彼此最大的認知差異。
也難怪,我經常對想法的不同調感到「失落」,而當看見伴侶面對這個落差的「泰然自若」,我又更加失落。
這是我經常在伴侶關係感到困惑的原因嗎?是不同步錯了,還是期待錯誤了?
*
總之,吵架是對的。
那天,讀《愛的藝術》讀得欲罷不能。我戴著頭燈在半夜裡讀到2點,因為第一篇「愛的理論」裡的論述實在太精彩。
然而,在吵架之前,佛洛姆是佛洛姆,我是我。書上的東西看似很有道理,但我還未找到連結,也不確定如何拿看見的理論,來協助自己釐清困境。
但吵架之後,竟然就豁然開朗了。頓悟啊。(也感謝伴侶的智慧)
*
這段論述,從人性的本質,一步一步往愛的本質,踏得越來越深。佛洛姆認為:「愛的理論,必以人的理論、人類的生存的理論為開始。
人從一被生下,就被拋進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處境,如:未得自己的同意而生,又要違反自己的意願而死、還必須在無法掌握的大自然裡生存,這形成一種「孤獨與隔離感」。
所謂隔離感,意思是「被切斷與外界的聯繫,使我無法運用我的任何人性力量。 」。「如果一個人不試著掙脫這個「駭人的孤獨感」,用某些方式與他人或外在世界結合,他會陷於精神錯亂。」
佛洛姆認為,這個問題是人類的生存裡必須解決的:如何脫出隔離,如何達成結合,如何超越自己的個人生命而找到「合一」
他也發現,多數人採用三種方式來與外在達成合一:
一種是狂歡迷亂:如儀式性的狂歡、自我催眠、藥物、性。只是這種合一是短暫性的,結束後,通常會帶來更加孤單的感受。這應該不陌生吧?
第二種是建立與團體的一致:「與團體的風俗習慣、實際生活方式及信仰相一致」,一個人便會在這個狀態下有了歸屬感、為自己的信仰驕傲。例如:同溫層取暖。
在這一種方式中,佛洛姆詮釋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角度。他說,這個方法,「隨之而來的是,個人的自我大幅度的消失」。
他說,「大部分的人未曾察覺到他們一致化的需要,他們生活在一個幻覺中,以為他們是順從著自己的觀念和嗜好,他們以為自己是個個人主義者,他們以為自己的意見純粹是自己思想的成果----只不過他們的觀念正好與多數人的觀念相同。」但其實,「人自己想一致化的需求,高過『被一致化』的需求。」
如果拿「同溫層」的概念來看:我們經常說想要找同溫層取暖,需要的其實不是「同溫層」,而是需要那個「暖」感。這個「暖」感---相對於「隔離感」---證明了我不孤單、不是怪胎。
反過來說,有沒有一種可能:為了與大部分的人一樣---為了不要變成怪胎----而開始想與大部分的人有一樣的意見與想法呢? 我的生命經驗裡,是有這樣的狀態的。
當人有著對「溫暖感」的依附,對「變成怪胎」的恐懼,人還敢不敢說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呢?
所以佛洛姆說:「其實人自己想一致化的需求,高過『被一致化』的需求。」因為要勇於在人生中「不同」---不只是包包名牌或選擇的黨派的那種「與眾不同」---人生所要承擔的影響或後座力,其實是大的。
更有趣的是,
「然而,由於人仍舊需要感到有一些個性,這種需要就以各種較小的不同之處來滿足。」像是包包款式、加入黨派…等。
「商業廣告上可見到『與眾不同』一類的字眼,這正顯示出來,在實際生活中,當人人已經幾乎沒有任何不同時,人們對於『不同』之令人痛心的需要。」
將近100年前了,佛洛姆在當時就看見,人渴望「與眾不同」的需求。想要「與眾相同」、「與眾不同」很可能是每一個人身上不斷在流動的狀態
而且,會不會甚至可能是一種掙扎
是的,在讀這段時,我感受到身為人類,滿滿的掙扎。我自己也經常在與伴侶或其他親近友人的想法出現「不同」時,感到內心的震盪。
如果這真的是人類(或是我)的宿命,那麼,找到「平靜」的答案是什麼呢?如果我對越親密的關係越容易因為「想法不同」而震盪,我要如何找到平靜呢?
*
2018年到2019年,我的宗教信仰有著特別大的挑戰。好幾次,我都想離開教會。
因為我開始明確表態:我支持同性婚姻。
許多教會成員開始與我交流彼此認知。在一次次的場合或討論裡,我開始看見那個難以拉近距離的「不一樣」,這個不一樣的感覺逐漸擴大,即使他們還是非常和善的對待我,但內心那個「我們好不一樣」的感覺,還是在擴大。
每個禮拜天,成為了我感到最孤單的日子。
同時,我也開始大量討論政治。教會絕大多數成員不會彼此交談政治立場,為了避開衝突、為了不要變成為教會表態、為了政治中立。但是我相信,政治就是一種公民的論述教育,它是需要被談論的。
因此,在教會,我又開始感覺到,那個與多數人的「不一樣」又被拉開了距離。
直到有一天,有位教會朋友告訴我:「不要灰心,很多人不談,不是不關心。就算立場不同,我們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聽完他說的,我看著來來往往的教友們,他們進進出出,他們寒暄道別。我好像開始看見,這裡的每一個人,真的都不一樣。想起過去在教會中,許多大家因立場不同而有的討論,確實,都可以看見每個人獨特的生長背景跟特質。
不是「一對多」的不同與相同、「我」與「你們」的對立,而是: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在同一個教會,試著學習同樣的信仰,但我們仍舊有著不同的生長背景、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政治立場、不同的人性關懷。
我們在某些地方形成一致,但在某些地方長得截然不同。這是自然而然的啊。每個人都像一個星球,但放眼望去千千萬萬個星球,我們都在一個宇宙裡,保持著彼此之間的特殊引力,時而順暢時而衝突的運作。
重新回想佛洛姆的理論,我發現,也許我原本想離開的,不是教會,而是想「逃離」那個不同的「隔離」感啊
(同理可推,也許也會有這樣的情況:遇到跟伴侶不一樣就想離婚,遇到跟組織想法不同就想離職,遇到跟朋友想法不同就像斷交.....如此激烈。)
*
佛洛姆在後續接著談到「坐看小宇宙」的微妙體驗:
「在宗教上,平等意味著我們同是上帝的孩子,我們所有人都分享這相同的人性----神性本質,我們所有的人是一體。它同時也意味著,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不同務必受到尊重,儘管我們所有的人是一體,但我們每個人又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自身就是一個宇宙。」
伴侶關係裡,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我們在同一個宇宙裡,我們仍是不同的星球。伴侶已經看見了這個不同,依然選擇了我,也許這就是他不曾試著改變我的原因;我則是帶著浪漫幻想靠近這顆星球之後,死命的想把他拉上我的星球上。
我是不是害怕那個必須獨自負重前行的孤獨感呢?
是的,其實我害怕自己扛不起自己的夢想。害怕在夢想的路上,必須經常面對對眾人解釋與說服的孤獨。伴侶成了我原本「理所當然」的優先旅伴。我期待我們的一致,一起來戰勝這一場仗。
只是,為什麼伴侶變成了期待能「複製貼上」的戰力?為什麼實現夢想只能是一場同化眾人的戰爭呢?我好像看到我自己設定許多「假想敵」,一個人打得好辛苦,但事實上,這相對關係可以不必走向如此。
*
「成熟的愛是,保存自己的完整性、個人性的條件下結合。」愛,就是使一個人脫出孤立與隔離狀態,但仍舊允許他是他自己。
我想重新思考愛的意義。
我愛我的伴侶,我在脫出隔離感的路上,依然允許他成為他自己。
我愛我的家人,我在脫出隔離感的路上,依然允許他們成為他們自己。
我愛這個世界,我在脫出隔離感的路上,依然允許世界成為他自己已然運作的樣子。
回到我自己身上,我希望我自己長出能負重前行的勇氣與力量。
希望我慢慢感受到的,不是各自為陣,而是一體的宇宙,
而我在其中自在的前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0好幾了,過著自己未曾預期的生活,體驗著未曾預期的辛苦。不確定再一個十年,我會變成什麼樣子? 先把這些記錄下來,無論會長成什麼樣子。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看見過去我在「愛」的軌跡裡,大量著重在「愛的對象」的適切性,而少了我「愛的能力是否夠成熟」的那一半。少了「辯證什麼是真正的愛」的能力、「要如何與不同的人一起長期共同生活」以及「我要如何去愛」的練習與思考。 那些對「愛的對象」的選擇,其實不單是同儕之間的狀態所得到的啟發,還有更多無形的提示來自:
這讓我發現,原來在別人眼中時,看到的正在追求一個人的時刻的我,是長這樣啊:也許就是一個很像去探險的登山客,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山裡,用頭燈探索著自己需要的一切吧。 其實,這跟當媽媽的生活,相去不遠吧。
我在馬桶上思考了非常久:為什麼我從沒想過把門簾移開呢? 我發現我的心態類似是:「這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忍一忍就過去了。」以及「這好像不是我個人的東西,我可能無權決定。要就得跟大家討論一下。」然後一走出廁所,就忘記了。除了代表他沒有嚴重到讓我感受到強烈受干擾,也意味著我繞回「忍一忍就過去了」的思路。
生完老三,一年了。 每個寶寶過一歲生日的那天,媽媽買的蛋糕,都不只是買給孩子的,是給自己的。因為這一年的風景,真是苦樂參半,而最苦跟最樂的是:好多事只有自己才懂,有些事,連伴侶都不能完全理解,即便他們可能也很想同步。
我看見過去我在「愛」的軌跡裡,大量著重在「愛的對象」的適切性,而少了我「愛的能力是否夠成熟」的那一半。少了「辯證什麼是真正的愛」的能力、「要如何與不同的人一起長期共同生活」以及「我要如何去愛」的練習與思考。 那些對「愛的對象」的選擇,其實不單是同儕之間的狀態所得到的啟發,還有更多無形的提示來自:
這讓我發現,原來在別人眼中時,看到的正在追求一個人的時刻的我,是長這樣啊:也許就是一個很像去探險的登山客,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山裡,用頭燈探索著自己需要的一切吧。 其實,這跟當媽媽的生活,相去不遠吧。
我在馬桶上思考了非常久:為什麼我從沒想過把門簾移開呢? 我發現我的心態類似是:「這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忍一忍就過去了。」以及「這好像不是我個人的東西,我可能無權決定。要就得跟大家討論一下。」然後一走出廁所,就忘記了。除了代表他沒有嚴重到讓我感受到強烈受干擾,也意味著我繞回「忍一忍就過去了」的思路。
生完老三,一年了。 每個寶寶過一歲生日的那天,媽媽買的蛋糕,都不只是買給孩子的,是給自己的。因為這一年的風景,真是苦樂參半,而最苦跟最樂的是:好多事只有自己才懂,有些事,連伴侶都不能完全理解,即便他們可能也很想同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一種人,即使我們明白永遠得不到他的愛,也還是要愛他;有一種愛情,即使我們明白最後只會受傷,也還是想要擁有。」─ Sophia《幸福,未完待續》 坐在陽台的磁磚地面上,望著黑夜與霓虹燈各自熱鬧的景象,好在有微風,跟好友煲了一個晚上的電話粥,聊生活裡的很多很多。 起身時,背痛、屁股痛的,感覺像個
Thumbnail
在《愛的藝術》裡,佛洛姆談到,「一切時代與文化的人,永遠都面臨著同一個問題, 如何脫出隔離、如何達成結合、如何超越個人的生命而找到合一」。然而,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們與萬物是合一的——與母親分離之前、意識到自己全身赤裸之前、被驅趕出伊甸園之前,我們是全然天真的。直到我們意外觸碰到了某種比我們的存在
Thumbnail
愛某一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佛洛姆) 美國心理學家多拉德認為佛洛姆同時是社會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精神分析家、經濟學家和人類學家,也是人類生命的鍾愛者、詩人和先知。一九五六年,佛洛姆出版了愛的藝術,他是當時第一個認為「愛」和「愛的能力」是值得談的學者。這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人與生俱來擁有理性:他察覺到自己為生命的生命。他察覺到自己,察覺到其他人類,察覺到自己的過去,並察覺到自己未來的種種可能性。 這本書看了好久,終於在寒冷冬季看完它。閱讀過程中,有時不太理解佛洛姆想表達的「愛的藝術」,可是有時又好像能通透所謂的愛,不是只有情愛、親情之愛、人與人間的愛慕,而是對生活周
所謂的三觀,即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很多人都說,要找一個性格合適,三觀一致的另一半,才能長久。其實包含了無限的尊重、包容與諒解。
Thumbnail
本書討論了現代人談戀愛的困難,以及解決浪漫主義、完美主義、自我懷疑等婚戀傾向的方法。同時探討了長期伴侶的重要品質和一起建構親密關係的能力。
Thumbnail
你分得清什麼是「合群」什麼是「不合群」嗎? 在尋求「合群」的同時,你是否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所有問題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Thumbnail
愛的藝術源自佛洛姆的經典著作,闡述從孤獨到成熟的愛之道。本篇文章探討人類對愛的需求,解釋怎樣愛一個人,並指出「成熟的愛」和「不成熟的愛」之間的區別。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一種人,即使我們明白永遠得不到他的愛,也還是要愛他;有一種愛情,即使我們明白最後只會受傷,也還是想要擁有。」─ Sophia《幸福,未完待續》 坐在陽台的磁磚地面上,望著黑夜與霓虹燈各自熱鬧的景象,好在有微風,跟好友煲了一個晚上的電話粥,聊生活裡的很多很多。 起身時,背痛、屁股痛的,感覺像個
Thumbnail
在《愛的藝術》裡,佛洛姆談到,「一切時代與文化的人,永遠都面臨著同一個問題, 如何脫出隔離、如何達成結合、如何超越個人的生命而找到合一」。然而,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們與萬物是合一的——與母親分離之前、意識到自己全身赤裸之前、被驅趕出伊甸園之前,我們是全然天真的。直到我們意外觸碰到了某種比我們的存在
Thumbnail
愛某一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佛洛姆) 美國心理學家多拉德認為佛洛姆同時是社會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精神分析家、經濟學家和人類學家,也是人類生命的鍾愛者、詩人和先知。一九五六年,佛洛姆出版了愛的藝術,他是當時第一個認為「愛」和「愛的能力」是值得談的學者。這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人與生俱來擁有理性:他察覺到自己為生命的生命。他察覺到自己,察覺到其他人類,察覺到自己的過去,並察覺到自己未來的種種可能性。 這本書看了好久,終於在寒冷冬季看完它。閱讀過程中,有時不太理解佛洛姆想表達的「愛的藝術」,可是有時又好像能通透所謂的愛,不是只有情愛、親情之愛、人與人間的愛慕,而是對生活周
所謂的三觀,即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很多人都說,要找一個性格合適,三觀一致的另一半,才能長久。其實包含了無限的尊重、包容與諒解。
Thumbnail
本書討論了現代人談戀愛的困難,以及解決浪漫主義、完美主義、自我懷疑等婚戀傾向的方法。同時探討了長期伴侶的重要品質和一起建構親密關係的能力。
Thumbnail
你分得清什麼是「合群」什麼是「不合群」嗎? 在尋求「合群」的同時,你是否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所有問題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Thumbnail
愛的藝術源自佛洛姆的經典著作,闡述從孤獨到成熟的愛之道。本篇文章探討人類對愛的需求,解釋怎樣愛一個人,並指出「成熟的愛」和「不成熟的愛」之間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