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份好好生活:愛與被愛

2023/06/2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先來報告一下缺少的那一篇是回事,就是我習慣睡前寫完然後定時發布, BUT我昨天竟然直接睡死,大概在九點左右的時候?或者十點,就是完全沒意識,直接就倒了,所以我少了一篇QAQ,另外分享下,目前雖然已經蠻晚了,凌晨一點多,但!我還是極度的興奮~因為我今天去了心理研究社的社課!而且覺得學到了粉多知識,也聊了很多天很開心~

去愛 VS. 被愛

之前在前一章( 今日份好好生活:我有沒有努力呢? 在這裡~)有預告過是要講《愛的藝術》這本書~由於我擔心我上節課沒上到會跟不上,所以我有稍微翻了一下書,當下翻書的時候就很喜歡,因為雖然他是1956年的著作,但其實其中提到的現象基本上可以直接套用到現在,我想,應該是因為人的本質不會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變太多吧?像是其中有提到「人們都認為愛的問題是被愛的問題,而不會想到是去愛的問題。」稍微再解釋一下,意思是,作者佛洛姆認為人們總是在思考並提升世俗所認為可以「被愛」的特質,例如:金錢、社經地位、容貌及幽默風趣的談吐等,但卻忘了其實該注重的是如何「去愛」,也就是書中提到的「愛的能力」,我個人認為也是「愛人的能力」,書中有提到佛洛姆認為愛的能力很重要,所以整本書中有很大的篇幅在講解愛的理論,而另一部分的篇幅則是實作的部分,讓我們能從根源到實際運用了解何為「愛」以及「愛的能力」。

不重視「愛的能力」

當中我覺得最有趣,也是最有共鳴的就是他提到了為何現代人都不重視「愛的能力」,他提到了兩點,
  1. 人們認為很多事都比精通「愛」或者「愛的能力」重要,將其他社會更加重視的「客觀條件」往前排,花較多精力在這些客觀條件上(例:權勢等)。
  2. 認為愛「只能」有益於靈魂
我認為雖然當時的他的當代年輕人大概是我們現在的老一輩了,但套用在我們現在所謂的年輕人身上也毫無違和,像是有人會思考,我女朋友變胖了,我實在受不了他這麼胖,我該不該跟他分手?又或是,我男友怎麼變得這麼頹廢,整天只會在家打電動?我該不該跟他分手? 其實這些都是體現了第一點,我們遇到了這些社會上的「客觀條件」的變化,我們注重、在意,而且還忘了思考,我要如何愛這個變胖的女友或者變頹廢的男友呢?或者我要如何去跟他一起面對這些變化呢?這些其實都是凸顯了現代人沒有注重「愛的能力」,反倒注重起世俗的框架,或者也可以說比較注重對方以及自己如何「被愛」。

愛是什麼?為什麼要了解它?

而第二點提到愛「只能」有益於靈魂,今天時間上的問題,我們還沒有深入的討論這個部分,不過就我個人的觀點來說(先不論有沒有靈魂拉),我認為人其實與愛分不開,而且是只要活著就分不開,不論是何種愛會交替的貫穿你的人生外,我認為也是因為人本身就是群居動物,會需要有歸屬感,而歸屬感其實也就是愛的演變,因為有人愛你,所以你有了歸屬感,這是我個人的看法拉,書中的說法比較像是(我個人解讀,實際請去閱讀書籍),人與動物的不同就是我們能有理性(思考),所以在出生後我們開始發展、思考、摸索,而從中我們會一直在尋找與客體世界(外界、社會)的聯繫,其中「愛」就是我們與客體世界聯繫的工具,也就是我們所需依靠的,而如果你不會愛,與客體世界沒有聯繫,那你就會精神錯亂。我覺得其中提到的與客體世界的聯繫就像是我所覺得的歸屬感。
而提到精神錯亂的部分,就像是前面 今日份好好生活:憂鬱與犯罪奇怪的聯想 有稍微提到的,犯罪心理是「相對剝奪感引發的社會排斥感。」我的解讀是,因為與社會的連結沒了,沒有歸屬感,所以引發了社會排斥感,從而犯罪,當然這裡不是說精神錯亂就一定會犯罪,或者犯罪者就一定是精神錯亂,單純只是我有聯想到而已(好怕被打QAQ)

所以!!

總結!我認為~
  1. 多注重自己「愛的能力」,盡量不要再找伴侶的時候只關注「客觀條件」(盡量是覺得現在很難有人完全,當然還是希望有人可以拉)
  2. 透過「愛」來減輕自己的焦慮(不論是生活、工作、學習,都是與客體世界的聯繫之一)
  3. 去看《愛的藝術》來幫助自己愛自己、愛別人!(對拉我就覺得這本書很棒)
是說有人會想了解焦慮跟愛之間的聯繫嗎?恩或許我看完整本書可以再來一篇?
我們總會在各平台看到「別人的美好生活」,在羨慕的同時,我們其實也可以記錄下所有我們認為忙碌至暈頭轉向或是平凡到跟昨天一樣的日子,不論字數多寡,寫出來後或許我們會發現,我們也可以將「日子」過程「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