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戰爭指導》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前言



系列作第二本,作者是英國的富勒將軍,跟國內較為人知的李德哈特同是上個世紀的大師級人物,曾參加過第一次大戰中著名的康布萊會戰,並以此發展出其戰車思想,只可惜英國未能加以採用,反倒被德國的古德林用在戰場上。本書「戰爭指導The Conduct of War」,為其「西洋世界軍事史」外另一本代表作,一樣由備受尊崇的已故鈕先鍾教授翻譯。

戰爭指導的內容,可以說總結了富勒在西洋世界軍事史中的概念,並加以補充說明,由於富勒本人在一次大戰時,於康布萊會戰中獲得了對戰車的使用極為深刻的印象,遂使他成為戰後極力提倡裝甲兵的先驅,可惜曲高和寡,更加證明了人類的心靈總是比較傾向往後看,在閱讀本書時,一樣要對作者的背景有所認知。
富勒本人少將退伍,在一次大戰期間是屬於比較中階的軍官,從機槍、塹壕決定了戰爭的僵持,到戰車的突破所獲取的巨大戰果,他的著作比較有技術性的傾向,請讀者勿以一般淺薄學者的批評,認為其一物質決定論者。相對於李德哈特在大戰期間唯一前線下級將士,因為身負中傷而退居後方,對於一次大戰那種極端浪費人力物力,以及只知狂衝斷送年輕人生命的將軍深惡痛絕,遂使他的想法較為傾向找出間接性的路線,讀者在閱讀這兩本書的時候,一定要理解到作者的經歷,才不會妄下斷言。即便如此,筆者一樣要提出幾點說明,以便讀者釐清。
  1. 戰爭指導主要是以時代演變為背景,輔以技術發展為縱軸,橫軸以同時期不同戰役加以說明,構成一篇「全貌性」的解說。故不可以簡單以技術決定論視之,認定其邏輯推論過於簡單。
  2. 書中強調的戰略原理,是一種釐清、理解、運用三部曲的結合。
  3. 富勒非常強調不可打上一場戰爭,戰略家不僅僅要懂得歷史,更需要有未來眼光,更要明白清楚戰爭是手段而非目的。

導讀

一如富勒將軍的原序,他將戰爭視為歐洲千年來的傳統,雖然以往的戰爭非常的暴力,但大體上仍然是理性的,這些合乎理性的戰爭,跟「合於利則動」有相同的意思,但是這一切卻在法國大革命的火焰中被燃燒殆盡了。本書的概念就是源於文明的質變,由於價值觀已經被顛覆了,路易十六的生命在斷頭臺上消逝,也使得千年的君主制度注定將要走入歷史,而這一切都是跟技術、思想改變了文明的本質而產生。引述第三章「拿破崙戰爭」最末的一段,拿破崙在憑弔盧梭的墓地時,曾感慨的說:「若我跟盧梭都不存在的話,這世界是否會以較寧靜?這問題只能留待後人判斷了。」這句話是一點也不錯,因為法國大革命與民主制度,以及全民皆兵之於拿破崙戰爭,只經徹底改變了從前「國王的戰爭」。
戰爭指導就是以各種「革命」的演變當作其時間軸,再用各戰役的實例說明其改變與影響,送使得本書具有很濃厚的「宿命論」,讀者往往會陷入一種「因為某一種東西被發明,所以也就注定了某一場戰爭的勝負」,這說法沒錯,但卻忽略了人總是習慣向後看的,這種要命的錯誤遂使得富勒所言「偉大的歐洲」在兩次大戰中化為廢墟。
這是否代表著富勒本人,就是相當的宿命論者?這說法筆者聽過,但簡直是完全扯蛋,因為富勒非常注重現今所說的「掌握時代的脈動」,當一種新的思想萌生,一種新的兵器產生,就是一種最新的現實,與其埋著頭無視其存在,或是曲解其意義解釋,其結果往往是極為惡劣的。更具決定性的說明其實就是書名,富勒將軍認為之所以發生這些悲劇,完全是這些政治家跟軍人,根本就沒認知到其戰爭的指導,是具有根本性的錯誤。
本書第一章從專制君主戰爭談起,指出君王的戰爭都是昂貴的,而且與平民生活幾乎脫節,在這種戰爭體系下,軍隊與其說是毀滅性的力量,不如說是恐嚇性的力量,因為軍隊恐嚇了敵方,使其必須更改其政策以符合我方利益,所以無論是攻入敵國強迫對方養活我方軍隊,或是在敵國內駐守造成一種癱瘓現象,都算是一種成功。
富勒並指出,這個時期的戰爭特性,就是要節制毀滅,因為無意義的毀滅與報復,通常只會招致更大的報復與毀滅,於是雙方就要拼到其中一方倒下為止,更不說這時代的軍隊非常花錢,相較之下襲擊對方的補給線,逼使對方加速國庫的空虛,比去打一場殲滅戰要來的有效益的多。
這裡簡單的加以說明,當時的常備軍每個月都要發餉,而那個年代又非工業時代,一切的財源都依靠著土地收入與貿易稅收,所以國庫的黃金總是不會滿溢的,而常備軍就代表著一年十二個月都要發餉,故將軍隊開入敵國的一個省,讓敵國暫時失去這個省的財源,使得敵國對於維持軍隊的財源越來越少,若能夠靠會戰中的俘虜來換取贖金,這更可以加速敵國財庫的空虛,直到支持不住提出談判為止,所以這實在是一種當時最理想的戰爭形式。
對現代的讀者來說,殺死敵人整支軍隊看來是很有利的,但這受到很多的限制,第一就是當時的文化不允許大規模的殺戮,因為這會招致同樣的報復,第二就是殺死敵國整支部隊,亦即減少敵國當下的財源支出,反過來可以讓對方府庫支持更久。讀者也許難以理解,不過在那個年代,國王彼此之間常常都有親戚關係,軍隊又不能任意搜刮糧秣,所以軍餉唯一的財源就是靠國庫付錢,加上之前宗教戰爭造成平民的巨大死傷,使得各國對於戰爭的毀滅深感恐懼,所以多半有不成文的默契以降低相互報復,畢竟戰爭的目的是要解決兩國的爭執,不是製造彼此的仇恨,若是可以達成目的,又何必一定堅持要有流血?
接著三章,提到的是法國大革命帶來的影響,直到拿破崙戰爭結束,再用克勞塞維茲的理論作一個簡單的總結與評論。大體上這是說,當法國大革命掀起革命風潮,民主口號響徹雲霄,就注定了上一個世代,那種互相禮讓的俠客風範已將成為過去,民主並沒有帶來統治制度的根本變化,改變的只有統治者的來源,但帶著火山爆發般情感的民眾投入戰爭,就使得之後的戰爭又回到古老的部落傳統-彼此砍殺至最後一人。
民族國家的產生促進了「你們」跟「我們」之間的差異,民主制度則點燃了每一個人心中的恐懼感,於是乎相互間的殺戮就不可避免。富勒提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徵兵制的實施,民主制度讓理論上有了人人平等的可能,徵兵制的一人一槍給予了實際上的平等,一人一槍跟一人一票,都是權力與暴力的代換關係而已,只是徵兵制使得軍隊的成本變得越來越便宜,於是大量人力的消耗就成為一種可行的戰略,於是乎整個時代就將被丟入烈焰中。而這宣告了無限戰爭的重現,一種體現人類原始暴力本能的戰爭。
接著兩章以工業革命和美國內戰作為焦點,這是因為工業革命後帶來大量生產,大量生產意味著來福槍、子彈都可以被大量的製造,同時工業革命時期的工廠,本身嚴苛的工作環境就如同軍隊一樣可以抹殺一個人的意志,於是乎這些因素與徵兵制結合,使得戰爭型態大為改變。同時蒸汽動力宣告了鐵路的可行,鐵路的鋪設則證明了徵兵制的價值,以往軍隊從國家的西面移動到東面,可能需時數週,今天靠著鐵路運輸,可以在幾天內把大量部隊送往前線,遂使得戰爭的方式全盤改變。這些事實在美國內戰中被完全的證明,但是卻沒有多少將軍可以體會。
美國內戰被歌頌為奴役與自由的戰爭,但富勒卻從生產方式的角度切入,得出了南北戰爭實際上是工業北方與農業南方的戰爭,因為工業化的環境不大需要大量奴隸需要的是技術工人,但使用軋棉機以及廣大栽種棉花的南方,奴隸卻是極為需要的資源,於是幾待人的爭執,在林肯當選總統後還是必須用戰爭加以解決。而這場南北戰爭的特性就是,人命的大量損失以及廣泛的恐懼散佈,無意義的正面衝鋒在來福槍與圓鍬面前毫無用處,騎兵除了偵察與騷擾外已經退出戰場,而薛曼在南方的破壞則證明了戰爭總體性的性質。
接下來的章節富勒提到了三個人,德國的老毛奇、法國的福喣以及波蘭的布羅赫,這一章是一個承先啟後的章節,因為這三個人正好代表著不同年代與特色,又正好銜接了美國內戰與一次大戰。老毛奇充分認識了來福槍以及鐵路的威力,遂使得他在普魯士三次戰爭中統一德國;而福喣則是站在當時失敗的法國一方,提倡攻勢戰略的優點,這遂使得一整代的法國軍官全部都陷入了攻勢主義的毒素;布羅赫是銀行家,對經濟學有充分的認知,並依此出發分析了未來戰爭的發展,結果後來證明了布羅赫的話一點也不錯,一次大戰就是整個文明的破產與崩潰,帝國們都在在飢荒與革命中一一倒下。
第八章開始直到十三章二次大戰的結束,要視為一個整體,因為這是另一個時代的開啟與結束。在第八章中富勒詳細解說了浩劫的根源,因為工業時代帶來了大量的產品,經濟遂成為主要的因素,加上這時代的政治家的指導實在不怎麼高明,跟高度手腕的俾斯麥相比差的太遠,秘密條約以及共產革命思想的產生,使得下一場戰爭成為無法磨滅的陰影。而這一切又要從思想開始,當美國內戰證明了來福槍與圓鍬的威力,歐洲的將軍卻還沈溺在過去的幻想中,工業革命產生的勞工階級,成為了馬克斯思想的產地,並被一位不怎麼高明的烏托邦主義者列寧加以採用,還是個錯誤的引用,這些內在的變化與外在的規制,使得一次大戰成為歐洲崩潰的主因。
一次大戰的指導已經很差勁了,結果因為民主制度的不負責政客,煽動暴力與復仇的情緒,使得大戰後的條約,根本上就是迦太基式的和平,所以當德國爬起來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報復並奪回所失去的一切。希特勒的崛起只不過是證明了另一個拿破崙情況,當一個有巨大潛力的民族被喚醒,加上了有活力與創造性的思想,這個民族將會橫掃歐洲,所向披靡。這些政治家與軍人不特沒有這注意到,還加重了這些負面的發展,讓世界必須用另外一場大戰來作一個總結算,結果是讓兩個完全不同思想的國家決定了世界的發展,而之所以會產生這麼糟糕的結果,又完全是戰爭指導的差勁所致,因為他們完全忘記了戰爭只是一種手段,當手段凌駕了目的成為壓倒其他一切的主宰,這場戰爭就不可能帶來和平。
富勒詳細解釋了這些時代的特性,其方法無外乎是先「分析」這個時代的思想與特點,還有技術方面的變化,從心理上「解構」戰爭的目的,以及從物質上「解釋」手段的運用,再用戰例加以說明。所以讀者要記得,富勒評判民主思想、馬克斯共產主義都有其獨特的見解,其關注的重點可以引用俾斯麥的話來說明:「...我所關心的是活的拿破崙與死的拿破崙,哪一個對我們有利...」,換言之富勒並不想如一些犬儒用道德角度去「證明」哪些是「對的」或是「錯的」,他只在乎這些結果與過程,是否符合觀察到的歷史?
所以富勒對共產主義的解釋,其實就是如內文所述,一種新興的宗教,這種宗教認為和平的開始就是戰爭的延續,而另一種思想的大本營美國,卻認為戰爭的結束就是和平的開始,並認為技術的轉變將會使得共產主義逐漸自我崩潰。
讀者在閱讀戰爭指導的時候,千萬不要認為富勒嘗試著要告訴讀者一些基本的「行動準則」,這跟約米尼強調作戰線或是李德哈特的間接路線完全不同,富勒並不是說技術將會壓倒一切,他的看法只是很單純的,如原序中所說:「戰爭的指導,是一種藝術。醫師的目的是預防、治療與減輕人類身體上的疾病;所以政治家與軍人的目的也就是應該預防、治療或減輕國際『身體』上的疾病,也就是戰爭。」換言之富勒根本就不認為戰爭是正常的,戰爭是一種疾病,疾病一定會發生但卻不應該讓它永遠發生。
引用其原序中一段結尾:「戰爭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具有有限的政治目標,一種則有無限的政治目標。使勝利者得利的往往是第一種而非第二種。」」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9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