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學生自殺談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這篇是因為這則新聞:【偷買iPhone6 被媽沒收 國二生跳27樓亡】而有的感想。筆者是很有感概,這些年在教育現場待,看到很多類似的狀況,大部分是不會到去自殺啦,只是會有另外的行為出現。

筆者只能從新聞上看到的去猜想,這是個對小孩要求不低的家庭,父母的管教也相當嚴厲,但絕對稱不上是專制,真的夠霸道的家長,連零用錢都不會給夠,讓你小孩在學校連投飲料都不行。會造成小孩走上極端,應該是巨大的失落感,畢竟是存了老半天的零用錢,又不偷不搶,結果買來就被沒收了。

這要說誰對誰錯?其實給不出答案的,別說是智慧型手機,筆者念書的年代,一堆人也是因為談個戀愛被阻止,在那邊割腕撞牆要跳樓,多的是買不到最新任天堂遊戲在那跟爸媽吵到翻。與其說是手機的問題,不如說是溝通出了很大的問題。

這不僅是親子與師生間的管教問題,背後牽涉的是兩代人價值觀差異,許多師長不懂兒女、學生為何對某些東西有興趣,更多時候是連懂都不想懂,承襲我們上一代的勤管嚴教,動輒打罵皆有之。果不其然,這則新聞的「熱烈回響」,不乏以過去經驗,斥這名學生為爛草莓,或是認為過去我們更慘,你們這代人要抱怨什麼?

這種想法其實蠻糟糕的,筆者的年代還有能力分班,男生頭髮剪三分,女生耳下兩公分,一律穿白鞋長筒白襪,頭髮不合格的當場抓去訓導處理掉,沒穿長筒白襪的拿白油漆塗小腿到全白。班上有一個人午休吵鬧,全班拿凳子到走廊舉著半蹲,老師的藤條每學期都會斷好幾根。成績好的備受關愛,出了小事都會被搓掉,成績差的被放牛吃草,三不五時翻箱倒櫃檢查…

還有太多的故事,都可以佐證我們這一代人,中學時代過得比這一代學生更加「水深火熱」,所以又如何?筆者記得念書的時候,老師也是拿他們念書的故事,感嘆我們這一輩人過太爽,會喪失堅忍不拔的毅力跟競爭力,哪像他們當年這樣那樣,總之就是我們上一代比我們這一代痛苦萬分,我們下一代比我們這代更幸福快樂。故可以得證台灣教育完了嗎?

現在台灣經濟搞得他媽的糟糕,不正是那些自稱過的水深火熱的老頭治國無方、管理無能害的?

如果我們當年覺得那些老師扯爛,今天又何苦用當年的標準去強迫下一代的學生呢?時代在改變,每一個年代都有不同的思維模式,每一個模式都會牽動到很多的變化。

筆者求學的年代,新聞整天在報導「電視兒童」跟「鑰匙兒童」的現象,然後專家學者在電視上大談卡通對學生的不良影響,老師在學校說我們失去了想像力,因為他們是看小說長大的,小說的世界沒有影像,所以可以有無窮的想像力。

等到筆者大學的時候,第四台開始大量普及,新聞上討論的問題已經是「電腦兒童」,換了一批新的專家學者,在那邊憂心忡忡網路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在學校聽到老師抱怨,說這一代學生從小與電腦一起長大,現在又多了上網,終日沉迷網路世界,會沒有想像力與創造力,因為當年電視都是有劇情連貫的,現在的網路都是破碎的知識。

呃,好像重播對吧。幾年前智慧型手機與寬頻網路的普及,改變了全世界的生活習慣,這批從小到大都接觸智慧型手機的學生,現在正好念國中,各位讀者要不要猜猜看,大多數老師怎樣看待這個現象?沒錯,再重播上面兩段一次。

這不是很詭異嗎?讀者有沒發現關鍵點在哪?從紙本的小說到動態的電視,從單向傳播的電視媒體變成可以自己控制的電腦,再進一步到網際網路的世界,今天網路可以不用在家,用手機帶著到處走。關鍵之處就在於,這是一種「傳播模式」的改變,只不過過去百年都是一個世代改變一次,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短短十幾年內就又變了兩次。

傳播模式的改變,絕對不是只影響資訊流通的問題,而是連同思考模式都改變,思考模式連接到的是學習的習慣,換言之就是我們現在的學生,學習習慣與我們這一代人絕對不一樣。正常人都知道,不同習慣的人是不可以將之比較的,但我們社會今天卻認為,教育現場數十年不變是合理的。

這就是當今教育的困境,我們試圖把一個數十年不變的教育系統,強加在這批思維模式不同的學生身上。以往威權年代,教師有絕對權威,就算在學校打罵,媒體不會報、警察不會管、爸媽知道再打一次,現在已經不可能了,所以教育現場人員瞬間不知道該怎麼面對。

講到這,筆者並不是說,這小孩自殺有理,而是我們社會應該去好好想想了。當世界已經變成智慧型手機的世界,不僅僅是小孩、學生,每一個大人跟老師都人手一支,在我們成人都變成低頭族的同時,卻要這些成長中的學生不准碰,只准念書跟考試,這其實是一種很嚴重的雙重標準。

別的不說,筆者上課就遇到中學生抱怨,抱怨老師可以在學校用手機,但學生連下課都不可以用。抱怨老師可以穿便服,但學生只可以穿醜醜的制服。女學生抱怨女老師可以穿耳洞,他們學生就不可以。總之太多了,這一代的學生沒辦法呼嚨了,你拿校規跟他說,有人上網找憲法跟法律跟你辯。

總之,我們台灣的教育制度與模式,連同考試心態在內,依然是數十年不變,但時代已經在前進了,不變的話就是落後,讓我們下一代的學生畢業後,面對全世界數以萬計早就準備好面對新時代的競爭者。

那讀者要問筆者該怎麼變?這還真不知道,智慧型手機的出現也是這幾年的事情,歐美各國近年來許多相關研究,教育現場也在努力改變,絕對沒有躺在那邊不作為這種事。他們很清楚學校功能有限,學生每年都在變,而我們台灣呢?我們到底有多少準備,還是根本就裝死不管,反正考試考上了再說?

坦白說,筆者不知道怎麼辦,課本很多內容早就該調整,教材的活化需要很多的輔助教具與時間,但目前這個體制的變化速度,大概比蝸牛上樹還要慢。諷刺的是,遇到教育人員薪資跟福利這些項目,就又動得很快了。

別逗了,許多教育部的計畫,不管是最近很夯的翻轉教育,還是電子教育的輔助之類,都沒有用的。第一線的人很清楚,在目前的教材跟教學時間與各種進度要求下,要考試考高分就是要紙筆練習跟反覆運算,至於學生懂不懂,那不是重點,中後段學生跟不跟得上,管他去死。

這就是現實,尤其是大多數的中產階級家長更是如此。這個學生自殺,只會在我們社會新聞上停留一天的時間,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隔天起來,我們還是在重複相同的事情。

怎麼改變?教育系統現在只能依靠政治力量,從上而下強迫改變,如此僵化的系統,想要要求它自然變好,想太多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4.7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建立一個穩固地基很重要,可以錨定時空,使人感到熟悉。熟悉接近安全之地,有家的安穩感。家提供每個人可以棲息、放鬆、完成工作的暫時休憩地,即便人生沒有目標、也沒方向,至少在迷惘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夜安寧。
Thumbnail
2025/04/29
建立一個穩固地基很重要,可以錨定時空,使人感到熟悉。熟悉接近安全之地,有家的安穩感。家提供每個人可以棲息、放鬆、完成工作的暫時休憩地,即便人生沒有目標、也沒方向,至少在迷惘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夜安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同學、好友們給我們的刺激,真的是,不比較沒有傷害,一比較就覺得:⋯⋯
Thumbnail
同學、好友們給我們的刺激,真的是,不比較沒有傷害,一比較就覺得:⋯⋯
Thumbnail
學生說從私校轉學過來, 學習壓力更大了。 學生: 我爸媽說我已經適應不了私校, 那轉去公校總該可以了吧? 他們希望我有更好的成績表現, 要有能看的名次。 不然, 就會被賞巴掌! ▪️ 事情是這樣的。 我發下期中考考卷, 想鼓勵沒考好的同學不要氣餒: 「沒考好,代表試卷有篩出自己不會的觀念,這其實不是
Thumbnail
學生說從私校轉學過來, 學習壓力更大了。 學生: 我爸媽說我已經適應不了私校, 那轉去公校總該可以了吧? 他們希望我有更好的成績表現, 要有能看的名次。 不然, 就會被賞巴掌! ▪️ 事情是這樣的。 我發下期中考考卷, 想鼓勵沒考好的同學不要氣餒: 「沒考好,代表試卷有篩出自己不會的觀念,這其實不是
Thumbnail
※人非聖賢,誰能無私? 我人本就不應當在旁伺機探求。若是窺探各種他人家裡陰私事,而散播給社會大眾知曉,使其人無容身之地,心地最為險毒。 天怒人怨,種下禍端非小,應當戒之,戒之! 現代人最喜歡看、聽、傳播所謂八卦新聞,殊不知這是極缺德之事,當時說的很高興,可是又有多少人明白口業惡報的嚴重性?
Thumbnail
※人非聖賢,誰能無私? 我人本就不應當在旁伺機探求。若是窺探各種他人家裡陰私事,而散播給社會大眾知曉,使其人無容身之地,心地最為險毒。 天怒人怨,種下禍端非小,應當戒之,戒之! 現代人最喜歡看、聽、傳播所謂八卦新聞,殊不知這是極缺德之事,當時說的很高興,可是又有多少人明白口業惡報的嚴重性?
Thumbnail
今天同時看到兩則新聞,一則是四川高中生被老師沒收手機後墜樓身亡,另一則發生在台灣,男同學因為上課玩手機,被約談後墜樓身亡
Thumbnail
今天同時看到兩則新聞,一則是四川高中生被老師沒收手機後墜樓身亡,另一則發生在台灣,男同學因為上課玩手機,被約談後墜樓身亡
Thumbnail
所有人都承認,自己具備其中一者:容易分心、難以閱讀長文,或只記搜尋方式而非內容本身。
Thumbnail
所有人都承認,自己具備其中一者:容易分心、難以閱讀長文,或只記搜尋方式而非內容本身。
Thumbnail
這則新聞讓人痛心,也讓很多為人父母者不解,為什麼只是要孩子好好讀書,他就可以當場輕生給你看?讀好書、考好試,這種要求很過分嗎?更多的疑問是:如果孩子不滿父母的安排,為什麼不開口跟父母說清楚?這年頭的孩子都在想什麼?到底要怎麼教養孩子,才不會養出行為偏差的孩子?
Thumbnail
這則新聞讓人痛心,也讓很多為人父母者不解,為什麼只是要孩子好好讀書,他就可以當場輕生給你看?讀好書、考好試,這種要求很過分嗎?更多的疑問是:如果孩子不滿父母的安排,為什麼不開口跟父母說清楚?這年頭的孩子都在想什麼?到底要怎麼教養孩子,才不會養出行為偏差的孩子?
Thumbnail
無意間在微博上看到一組厭世少女照… 圖/微博@蛊兔 不知道是不是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會這樣?不過我清楚記得,年少那會兒的自己,確實挺厭世的;一部份原因是學習能力,一部份則是人際關係不理想。 o(〒﹏〒)o 看看現在的校園人際網,再比之從前我那時的交際圈;講真的,i世代的孩子心思好難猜呵…!是因為早早
Thumbnail
無意間在微博上看到一組厭世少女照… 圖/微博@蛊兔 不知道是不是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會這樣?不過我清楚記得,年少那會兒的自己,確實挺厭世的;一部份原因是學習能力,一部份則是人際關係不理想。 o(〒﹏〒)o 看看現在的校園人際網,再比之從前我那時的交際圈;講真的,i世代的孩子心思好難猜呵…!是因為早早
Thumbnail
身為高中生的我,不停顧慮自己的未來,顧慮自己考試的考試分數,先前回去國中和老師敘舊時,聽到慘不忍睹的成績,我總是默默的一句「屁孩」帶過。然而,最近回去國中時,看到了他們的成語填空:花枝(招展)竟填入花枝(魚排);看到了他們沒辦法分清楚鄭成功和鄭芝龍,隨著老師的嘆氣聲,我決定要找出問題的解答。
Thumbnail
身為高中生的我,不停顧慮自己的未來,顧慮自己考試的考試分數,先前回去國中和老師敘舊時,聽到慘不忍睹的成績,我總是默默的一句「屁孩」帶過。然而,最近回去國中時,看到了他們的成語填空:花枝(招展)竟填入花枝(魚排);看到了他們沒辦法分清楚鄭成功和鄭芝龍,隨著老師的嘆氣聲,我決定要找出問題的解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