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你的舉動將決定你所看到的視野,我們都該成為有媒體識讀力的閱聽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約在幾天前,從朋友的社群平台上,看到她推播一則微信上的報導,內容彙整了國外對於 AI 的應用,並用《请注意,AI来抢你的工作了!》作為標題,直接點明應用 AI 的未來即將到來。

該文的開頭,便提到 Billie Eilish 在橫掃葛萊美四項大獎後,接受《VOGUE》雜誌的專訪,然而此次採訪她的人,不是什麼編輯、記者,反而是一台機器人!《VOGUE》創新的找來 AI 機器人當作特約記者,在採訪的過程裡,AI 機器人當場於網路上搜尋 Billie Eilish 的相關資料,並從一億七千萬條的訊息中,產出採訪題目,像是「你錯過了什麼?」、「你是什麼樣的人?」、「有沒有一些時刻,讓你更想抬頭看天空而不是上網?」、「知道你的情緒吸引了這麼多人的注意,感覺如何?」等等。

然而,最讓我注意到的,不是這篇文章有多新奇,反而是我朋友在該篇推播上,特別 Highlight 了其中的一句話:「人类记者提问的时候,有时候会带有预设的立场,多少会希望能够利用 Billie Eilish 的回答创造出下一个网络热点,但 AI 却只是真实地想要了解她,仅此而已。AI 这些宏大抽象的提问,或许有些荒诞,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老實說我會特別在意這段話,與自身的工作很有關聯!身為一位編輯,時常會有採訪工作,所以敲人訪問、擬定訪綱等工作,可以說是家常便飯。然而為了吸引讀者的目光,擬定題目時,除了要從受訪者的資料中找出亮點外,也多少會期望受訪者能講出什麼能作為「爆點」的答案。難免多少會在預設立場的情況下,去擬定題目。尤其是面對名人時,更是如此。而要談到這個議題時,我覺得要從兩個面向來談。

我們真的該挖人隱私、斷章取義嗎?

首先我必須聲明,我不贊同這些作為。不過大家應該時有所聞,例如某某新聞台又斷章取義,曲解受訪著的原意,抑或是某某週刊偷拍某某名人私下生活等等。當我們身處在訊息爆炸的時代,每個人每天都要接收到上萬則訊息,能停留在一則報導的時間,可能不超過三秒,要如何吸引讀者的目光,對一個媒體來說,可謂件難事。

所以在報導上,無不絞盡腦汁,期望能讓讀者多停留一秒。加上有許多媒體從業人員,跟你我一樣,只是混飯吃,當你的主管給你定了 KPI,要你一個月至少要有十萬點閱率時,如果沒有達到,就有可能被檢討、回家吃自己的可能時,該怎麼辦?這還沒有討論到,媒體品牌所吸引的是哪種讀者。

raw-image

如果你在一個八卦起家的媒體裡,你發了一個某某某好人好事獎的報導時,試問該媒體的讀者會有多少人,想點進該報導裡?

其實如果要細究的話,還有很多東西可以討論,但我只是想表達,不是每個媒體從業人員,都愛挖人隱私、斷章取義這樣的報導方式。但如果對該媒體來說,當八卦、腥羶色、引起對立的內容,能帶來最大的流量時,我想很少會有媒體不朝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操作。

讀者就沒有責任?

在社群平台演算法的制約下,我們所看到的幾乎是同溫層、感興趣的內容,除非你有特別操作社群平台,或是主動去找不同意見的聲音。然而在演算法的機制下,不管你是因為喜愛而點入文章中,或是厭惡而決定留言抨擊,都被視為一種互動,它將會認定你對這樣的內容感興趣,而不斷推播相關資訊給你。

以我來說,我在某次看到 ETtoday 的報導下,因為該媒特意發佈聳動標題的新聞,但貼文或是標題上卻沒有直接標註是外國新聞,而引發爭論。我抱著嘗試性的心態,也在下面留言抨擊該媒的做法,就在一兩次後,我的臉書開始固定出現 ETtoday 的報導。如果我不想繼續看到的話,只有取消關注或是封鎖這條路可走。

我想就像 Anna Lappe 曾說過:「我們每一次的消費,都在為我們想要的世界投票。」換言之,我們也可以認為「我們每一次的關注,都在決定我們想要的視野。」

正因為你喜歡這樣的內容,你願意與之互動,背後所彙聚出來的流量,讓媒體有足夠的底氣,行使你所厭惡的行為。不管是挖人隱私、斷章取義,甚至是假新聞的操弄民族對立,當你沒有足夠的判斷力,以及相應的行動,這些你所不齒的媒體,將會一直存在著。

raw-image

或許我們都該各退一步

如果以一個媒體從業人員來說,的確,我當然也希望能製作出、發行出優質的內容,不是什麼外流影片、家務事、換了哪個女友...等等狗屁倒灶的事情。但我也明白,要讓媒體轉變,最重要的便是流量,當大家都願意看深度報導,願意支持、贊助認真的媒體,其所匯聚的能量,才能真正改變目前的媒體現狀。

所以,看到不合宜的內容,就用行動去反對,不管你是要留言批評、檢舉、取消關注等等(甚至你全做都沒問題),你的舉動將會決定你所看到的視野,我們都該成為一個有媒體識讀力的閱聽人。


其實就這個議題來說,還有很多可以考究的地方,但如果再寫下去的話,真不知道要何時才能結束。另外,這篇文的首圖是我非常喜歡的演員傑克葛倫霍,所主演的電影《獨家腥聞》,故事講述年輕男子盧(傑克葛倫霍 飾),意外發現能用鏡頭捕捉殘暴犯罪的社會案件,將現場畫面賣給各媒體來賺取商機。電影從一個自由記者角度出發,卻也影射了人們著迷於殘暴、血腥、極度具有張力的畫面、故事,也正是這樣,才催生出了像盧這樣的記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ec的沙龍
48會員
17內容數
現任雜誌編輯,在媒體界瞎混,充滿好奇心且無聊的男子。開了一個專欄,只是想講講自己所在意的事。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出社會大約7年,換過大約5個職場,大多都在媒體圈,社群年齡7年、編輯年齡8年,走過與FB、Google、IG、Twitter、LINE對抗的時間,你問我新聞媒體是什麼?至今我仍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Thumbnail
出社會大約7年,換過大約5個職場,大多都在媒體圈,社群年齡7年、編輯年齡8年,走過與FB、Google、IG、Twitter、LINE對抗的時間,你問我新聞媒體是什麼?至今我仍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Thumbnail
從去年開始AI話題不斷延燒, 我們在面對一個新事物的來臨時, 心中一定是抱著不確定性與害怕, 不知道它們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保持職場競爭力, 提升自我價值絕對是首要任務。 AI取代不了的職場特質,無非就是「人性」, 就目前現有的資訊可以知道, AI是在既有的海量資料中,萃取出精華資訊, 而這些資
Thumbnail
從去年開始AI話題不斷延燒, 我們在面對一個新事物的來臨時, 心中一定是抱著不確定性與害怕, 不知道它們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保持職場競爭力, 提升自我價值絕對是首要任務。 AI取代不了的職場特質,無非就是「人性」, 就目前現有的資訊可以知道, AI是在既有的海量資料中,萃取出精華資訊, 而這些資
Thumbnail
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抖音(TikTok)、IG(Instagram)等社交媒體都面臨一個同樣的問題,那就是不當內容的監控,尤其是對於影片的內容。
Thumbnail
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抖音(TikTok)、IG(Instagram)等社交媒體都面臨一個同樣的問題,那就是不當內容的監控,尤其是對於影片的內容。
Thumbnail
產生出來的新聞,一但有錯誤率、議題方向不對、斷章取義、字體寫錯、內容有誤,而這些錯誤的資訊,早已在網路上形成數位足跡,想刪也刪不掉!<企業主再去責怪記者媒體『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已經來來不及了...
Thumbnail
產生出來的新聞,一但有錯誤率、議題方向不對、斷章取義、字體寫錯、內容有誤,而這些錯誤的資訊,早已在網路上形成數位足跡,想刪也刪不掉!<企業主再去責怪記者媒體『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已經來來不及了...
Thumbnail
有些人說:「經營自媒體,其實讀者最後是買"你"這個人。」這句話就讓我思考:「所以只要社群媒體上的追蹤人數爆多,那他/她出版的所有產品都會熱銷嗎?」先說答案:不會,你的粉絲人數不等於銷售量的保證。創作者最後要賣的,應該是自己創造出來的獨特主題。
Thumbnail
有些人說:「經營自媒體,其實讀者最後是買"你"這個人。」這句話就讓我思考:「所以只要社群媒體上的追蹤人數爆多,那他/她出版的所有產品都會熱銷嗎?」先說答案:不會,你的粉絲人數不等於銷售量的保證。創作者最後要賣的,應該是自己創造出來的獨特主題。
Thumbnail
你還想和AI搶工作嗎?今天聽天下的podcast頻道闖天下,發現多了一個節目,是由AI機器人讀新聞,好奇點進去聽,覺得很驚嘆!想不到現在AI機器人念稿已經有抑揚頓挫了,而且語氣超像原本那位主播!晚上吃飯時也跟家人分享,大家聽了都覺得太神奇了~~ 結果孩子聽了,卻聯想到那麼主播豈不是也要失業了嗎?
Thumbnail
你還想和AI搶工作嗎?今天聽天下的podcast頻道闖天下,發現多了一個節目,是由AI機器人讀新聞,好奇點進去聽,覺得很驚嘆!想不到現在AI機器人念稿已經有抑揚頓挫了,而且語氣超像原本那位主播!晚上吃飯時也跟家人分享,大家聽了都覺得太神奇了~~ 結果孩子聽了,卻聯想到那麼主播豈不是也要失業了嗎?
Thumbnail
我很喜歡這一段話:「那些感受到 AI 威脅的人,如何去接受 AI、向 AI 學習,摸索人類與 AI 的共存之道。從人類與 AI 的相處方式,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弱點及可能性。」細品後發現字裡行間充滿意涵。接下來會透過拆解此句來分享從中獲得的啟發。
Thumbnail
我很喜歡這一段話:「那些感受到 AI 威脅的人,如何去接受 AI、向 AI 學習,摸索人類與 AI 的共存之道。從人類與 AI 的相處方式,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弱點及可能性。」細品後發現字裡行間充滿意涵。接下來會透過拆解此句來分享從中獲得的啟發。
Thumbnail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根據谷歌、臉書、 推特、 Instagram等公司前主管跟員工的訪問,探討智能科技便利背後的隱憂,以及社群、網路媒體怎麼操控言論跟我們的思想。紀錄片進一步說明網路如何導致政治兩極化、社會信任度下降、青少女自殺率上升等社會問題。
Thumbnail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根據谷歌、臉書、 推特、 Instagram等公司前主管跟員工的訪問,探討智能科技便利背後的隱憂,以及社群、網路媒體怎麼操控言論跟我們的思想。紀錄片進一步說明網路如何導致政治兩極化、社會信任度下降、青少女自殺率上升等社會問題。
Thumbnail
約在幾天前,從朋友的社群平台上,看到她推播一則微信上的報導,內容彙整了國外對於 AI 的應用,並用《请注意,AI来抢你的工作了!》作為標題,直接點明應用 AI 的未來即將到來。 該文的開頭,便提到 Billie Eilish 在橫掃葛萊美四項大獎後,接受《VOGUE》雜誌的專訪,然而此次採訪她的人
Thumbnail
約在幾天前,從朋友的社群平台上,看到她推播一則微信上的報導,內容彙整了國外對於 AI 的應用,並用《请注意,AI来抢你的工作了!》作為標題,直接點明應用 AI 的未來即將到來。 該文的開頭,便提到 Billie Eilish 在橫掃葛萊美四項大獎後,接受《VOGUE》雜誌的專訪,然而此次採訪她的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