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觀點】如何更好地攝取有價值的內容、避免資訊焦慮?適者生存、不識者淘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果不想被演算法操弄,就主動去搜索資料,而不是等著被餵食資訊。​
​因為工作的緣故,我一直都有主動調研的習慣,即便離開了職場,還是持續了閱讀新聞、報告與書籍的習慣,也重新建立了一套情資體系。與其說是掌握資訊,更重要的是維持手感。​
對我來說,讓自己保持敏銳度的最好方式,就是讓末梢神經能有最大限度的伸展(這是種比喻),第一件事就是拒絕吞食主動送到眼前的資訊。在這個演算法的時代,任何免費的資訊都有其背後的目的;所以,在收到一個資訊後,我會習慣反向去搜尋相關的資料,為了驗證真偽、完備資訊。​
然後建立索引,和紀錄一些關鍵的內容,就這樣。​
...

這不是考試,你不需要記住所有資訊​

沒必要全記在腦子裡,只要知道有這個資訊、用什麼關鍵字可以搜尋到、哪裡可以找到關鍵的數據,就足夠建立一個資訊索引網;把腦袋用來思考與運算,搜尋和記憶的事交給人工智慧就好了。​
在臉書上,是個被演算法偏導很嚴重的場域。如果你的主要資訊來源都來自於這裡,那麼你的認知世界觀很可能跟真實的世界很不一樣;你以為的跳出同溫層,也許是從原有的跳進另一個同溫層。​
怎麼辦呢?不要用臉書了嗎?​
​因為覺得不好,就不用它,未必是個好方式。相反地,你可以反過用運用它,主動去遮蔽一些人事物的訊息,比如說:隱藏貼文、暫停追蹤、取消追蹤等功能,但這還是會被納入演算法的計算。​所以不要只是對你不喜歡、不想看的內容這麼做,對於喜愛的、必看的,也要隨意的這麼做。​
...

焦慮嗎?你需要的資訊,其實會不斷出現到你眼前

你會說,那我看不到這些內容怎麼辦?​
你可曾想過,這或許就是你焦慮的來源?對於某些人事物的資訊,你已經上癮了,不看就會感到焦慮、看了就能紓解你心中的不安,然後就會不停尋找能滿足你焦慮感的資訊、阻斷那些讓你感到不安的內容,於是你完全被操弄了。​
說真的,有些很好的資訊,你不看也不會怎麼樣的。​
如果你真的需要,可以這樣做:
將這些資訊頁面另存成書籤,主動從書籤來連結到這些頁面觀看;不定時用一些關鍵字在臉書上去搜尋看一些資訊(把臉書當Google用)。​
這樣做會讓你的行為稍微偏離典型,讓你在演算法中的關聯強度不這麼高,不會這麼兩極化地,只看到你想看的、還有它希望你看到的。​
另外,就是區別事實與觀點的差異。
這沒你想像的這麼簡單,但你得有意識地去想這件事、願意去嘗試接受不同的觀點,然後才會更接近完整的事實一些。​
說了這麼多,其實是因為最近看了不少回顧、總結的內容,各行各業都努力的活著,跟往年一樣沒什麼不同;我們的生活的確因為疫情而改變了不少,但拉長時間來看,成長的過程中也經歷過許多這類的事件,然後學習到、增加了韌性。​
適者生存、不識者淘汰。

劉奕酉|知識型自雇者、暢銷書作者、企業培訓顧問
擅長邏輯思考、數據分析、策略規劃、資訊視覺化與商務簡報,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職場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大型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不只給你知識,更給你贏得職場賽局的本事。 分享書選閱讀、全息圖解、職人觀點與萃取技術,讓你在知識變現的時代,獲得學習成長與高效產出的養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覺得自己是個高效工作者嗎?​不妨試試自問三個問題,檢視一下是否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總是給自己找藉口的理由伯?還是給自己設定的期望目標過高了?
視覺化,是為了更精準的傳遞訊息;更進一步,是將訊息植入對方的心智。有別於藝術創作的視覺化,在傳遞創作者的想法同時,也在創造不同的感受;在商務溝通的視覺化,則是著重在引導一致的理解。
問題解決的能力如何養成?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理解、分解、再構築來討論。除此之外,跨域的綜合能力也是影響問題解決能力的一項重要因素。但是,養成路徑應該是怎麼樣的?在這篇文章中,我給出了兩個建議。
付出與回報或許有關聯性,但沒有充分的證據顯示存在因果性。​很多人覺得,努力與付出,應該與回報成正比。做得越多,就應該得到多一些的回報,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至少我也付出了疲勞。​ ​ 老實說,沒人在意你的疲勞。​
一直都有閱讀與學習的輸入習慣,到近兩年才開始刻意培養寫作的輸出能力,歸納了我在輸出上的一些觀察與省思,希望對於在輸出上遇到阻礙或是期望持續精進的內容產出者,能有參考與交流的價值。
你有在看TED的習慣嗎? 我有,不過近幾年看得少了。在TED上有不少的經典演說,除了知識內容的學習之外,對於溝通、演說或上台簡報都有相當價值的幫助。有十部相關的TED演說,我建議你可以收錄起來看看。
你覺得自己是個高效工作者嗎?​不妨試試自問三個問題,檢視一下是否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總是給自己找藉口的理由伯?還是給自己設定的期望目標過高了?
視覺化,是為了更精準的傳遞訊息;更進一步,是將訊息植入對方的心智。有別於藝術創作的視覺化,在傳遞創作者的想法同時,也在創造不同的感受;在商務溝通的視覺化,則是著重在引導一致的理解。
問題解決的能力如何養成?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理解、分解、再構築來討論。除此之外,跨域的綜合能力也是影響問題解決能力的一項重要因素。但是,養成路徑應該是怎麼樣的?在這篇文章中,我給出了兩個建議。
付出與回報或許有關聯性,但沒有充分的證據顯示存在因果性。​很多人覺得,努力與付出,應該與回報成正比。做得越多,就應該得到多一些的回報,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至少我也付出了疲勞。​ ​ 老實說,沒人在意你的疲勞。​
一直都有閱讀與學習的輸入習慣,到近兩年才開始刻意培養寫作的輸出能力,歸納了我在輸出上的一些觀察與省思,希望對於在輸出上遇到阻礙或是期望持續精進的內容產出者,能有參考與交流的價值。
你有在看TED的習慣嗎? 我有,不過近幾年看得少了。在TED上有不少的經典演說,除了知識內容的學習之外,對於溝通、演說或上台簡報都有相當價值的幫助。有十部相關的TED演說,我建議你可以收錄起來看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有過這種情況,感到無聊就滑短視頻,一感到迷茫,就去刷心靈雞湯,一感到空虛就去打遊戲,用低密度的信息讓你的空虛、迷茫迅速得到滿足,讓你放棄自我提升,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流失.....
Thumbnail
當今網路科技進步,帶來了處理大量資訊的挑戰,對個人如此,對企業更是如此。本文探討了從企業決策到日常生活都適用的資訊處理流程,以及因應之道,協助你對資訊「接收≠接受」,避免盲目接受資訊而做出錯誤決策!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愛瑞克分享了他對速讀技巧、閱讀策略以及多元化知識融合的見解。他指出,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在面對知識焦慮時,選擇透過閱讀解決實際問題。然而,「問題導向」的閱讀策略對某些人來說,感覺成效有限。透過尋求來自年齡稍長但經歷相似的人的建議,可以更好地應對知識焦慮,獲得真正有價值的啟發和成長。
在資訊氾濫的此時此刻,當有人利用AI製作電腦病毒去勒索他人時, 我們的人生到底需要甚麼有效?適切?一言命中的智慧建言? 一早看到長期追蹤的部落客寫出所謂的轉職建言,讓我大為感冒、覺得這樣大數法的言詞真的不需要也把他自己列進宗祠一般的記上一筆。也恰巧我正式他說的在感受到職場霸凌、情緒低落、還中年裸辭
現代社交媒體使用者經常會被大量抄書仔的內容淹沒, 這些內容雖然精簡,但缺乏真實經驗和深度, 往往會誤導讀者。 以下是幫助你識別和避免這些劣質資訊的三個心態。 ▋心態1 - 培養批判性思維 在面對網路上的各種資訊時,保持批判性思維尤為重要。 問問自己,這些內容的來源
每次我的臉書或Threads推薦給我很多抄書仔的內容, 我都會為自己難過,是不是自己的閱讀習慣, 讓演算法誤以為, 我想吃這些第三第四第五手的資訊排遺。 有一類的帳號,專門把書籍課程等已經有結構的資訊, 做簡化,弄成精華版, 誇誇而談那些自己沒有的經驗。 而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在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人們接收了大量資訊,導致淺碟化思維和人際關係表面化。本文探討了這一現象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法。
Thumbnail
如果知道每一個進入你腦中的訊息,都對你的大腦帶來了影響,我們會不會慎選接收的資訊呢?如果大腦是棵植物,我們拿什麼餵養這生命?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有過這種情況,感到無聊就滑短視頻,一感到迷茫,就去刷心靈雞湯,一感到空虛就去打遊戲,用低密度的信息讓你的空虛、迷茫迅速得到滿足,讓你放棄自我提升,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流失.....
Thumbnail
當今網路科技進步,帶來了處理大量資訊的挑戰,對個人如此,對企業更是如此。本文探討了從企業決策到日常生活都適用的資訊處理流程,以及因應之道,協助你對資訊「接收≠接受」,避免盲目接受資訊而做出錯誤決策!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愛瑞克分享了他對速讀技巧、閱讀策略以及多元化知識融合的見解。他指出,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在面對知識焦慮時,選擇透過閱讀解決實際問題。然而,「問題導向」的閱讀策略對某些人來說,感覺成效有限。透過尋求來自年齡稍長但經歷相似的人的建議,可以更好地應對知識焦慮,獲得真正有價值的啟發和成長。
在資訊氾濫的此時此刻,當有人利用AI製作電腦病毒去勒索他人時, 我們的人生到底需要甚麼有效?適切?一言命中的智慧建言? 一早看到長期追蹤的部落客寫出所謂的轉職建言,讓我大為感冒、覺得這樣大數法的言詞真的不需要也把他自己列進宗祠一般的記上一筆。也恰巧我正式他說的在感受到職場霸凌、情緒低落、還中年裸辭
現代社交媒體使用者經常會被大量抄書仔的內容淹沒, 這些內容雖然精簡,但缺乏真實經驗和深度, 往往會誤導讀者。 以下是幫助你識別和避免這些劣質資訊的三個心態。 ▋心態1 - 培養批判性思維 在面對網路上的各種資訊時,保持批判性思維尤為重要。 問問自己,這些內容的來源
每次我的臉書或Threads推薦給我很多抄書仔的內容, 我都會為自己難過,是不是自己的閱讀習慣, 讓演算法誤以為, 我想吃這些第三第四第五手的資訊排遺。 有一類的帳號,專門把書籍課程等已經有結構的資訊, 做簡化,弄成精華版, 誇誇而談那些自己沒有的經驗。 而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在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人們接收了大量資訊,導致淺碟化思維和人際關係表面化。本文探討了這一現象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法。
Thumbnail
如果知道每一個進入你腦中的訊息,都對你的大腦帶來了影響,我們會不會慎選接收的資訊呢?如果大腦是棵植物,我們拿什麼餵養這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