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繪本推薦 : 我好想你媽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不久前,我們跟媽媽說再 見。我不曉得她到哪兒去了……」
文/陳怡君諮商心理師
從小到大,我們都經歷過許多大大小小的失落經驗,小從關係結束,大至身邊重要他人的離世、心愛的寵物過世等,每一段經驗都帶給我們許多悲傷情緒和複雜感受。
也因此談到「死亡」時,我們總有一些專屬於我們自己的深刻體驗。
孩子,也有專屬於他們自己的詮釋。
當發現孩子對「生命」與「死亡」有意識時,那麼就是開始談論死亡的議題的時機了。
與孩子談死亡時,我們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們理解「死亡」的樣貌。
當我們能以溫暖、開放的的態度迎接孩子們對生命的好奇時,給予直接、真誠的回應,能夠協助孩子減少對死亡的猜疑和無助畏懼感。
也就是說,我們的「反應」,會是直接影響孩子理解「死亡」的關鍵。
不知道怎麼回答孩子的問題沒關係,因為我們不是無所不知的家長,但我們可選擇成為能好好聆聽孩子聲音的好父母。當孩子們在脆弱時,尊重並允許情緒表達,不需要太複雜的解釋,以孩子們能理解的內容一同陪伴討論,便是最好的回答。
-----------------------
今天想分享一本繪本-我好想你媽媽
繪本中的小男孩在經歷了母親過世後開始尋找媽媽的歷程。
小男孩從傷心、氣憤與自我懷疑中慢慢走出來,從尋找母親蹤影到找到了母親的愛,而這份愛讓小男孩再次用心看見了母親,並做了最棒的告白「我會永遠記得她」。
這是一本很好討論「失落情緒」與「死亡」的繪本,透過讀繪本的過程,陪著孩子認識哀傷失落中可能會有的情緒經驗。請想相信孩子對小男孩子的經歷會有自己一套的想法,就是這時刻,讓孩子好好說他的想法,會發現那個死亡沒那麼可怕,而孩子需要的只是陪伴。

圖片來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4425?sloc=main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小女孩在面對父親病重和最終離世時的心情和感受。 小女孩與媽媽的互動、悲傷的經歷,以及她對未來的思考,展現了在悲痛中成長的艱難。 文章深入探討了家庭、愛與失去的主題,失去親人的過程雖然痛苦,但也讓人感受到親情的珍貴與重要
A mother's wisdom to her daughter. 一位母親給女兒的人生指南,以及那些來不及說的愛與牽掛。 這是一本關於失去母親的故事, 是一對母女的合作繪本,其中一位寫文字,另一位畫圖創作出來的繪本, 主題是女兒要如何應對母親離開的那一天, 所以每一頁都有一段媽媽寫
Thumbnail
「媽媽,我夢到哥哥復活了!⋯」對於失去至親、失去孩子的母親來說,向悲傷罷工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也許在一段時間之後能稍微將悲傷轉為思念,也可能因為某個思念的情緒一湧而上全然潰堤。▪️如果你也需要處理悲傷,或者可以讀一讀這本書。
Thumbnail
坊間有淺顯易懂談死亡的書好像沒這麼多(還是有但我沒發現?歡迎推薦 我從年初開始經歷了家人的離世 雖然祂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好一陣子,但要面對離開的那刻真的不太簡單 回想著以前的點點滴滴,都覺得祂的離世不太真實 從那之後,我一直想找書,讓我的小孩慢慢也能懂的這些很難被提起的話題 突然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離別,過程中,作者分享了對失去的悲傷和對活著的人的心理狀態的瞭解和思考。 文章還闡述了集體潛意識的概念,以及離別所帶來的不同情感,最後反思了面對離別時的態度和心情。從共情到接受到面對,全面而深刻地討論了離別這個命題。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的事,它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這些逝去的人,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一些默默無名的人,當人們面對這些生死離別之時,總會感到十分地傷心和悲痛
Thumbnail
這本書透過溫暖的文字和生動可愛的插畫,引導孩子理解生命的傳承意義,以正向的角度看待生命中離去或逝去的人事物,希望能幫助孩子理解生命的轉化和沉澱。樹葉的模樣和自然的變化,可以用來比喻生命的循環和變遷。
Thumbnail
大概要到孩子幾歲的時候,和孩子們討論死亡這個話題才是適當的呢?要如何開始談,談的內容是什麼會比較好呢?或許《爺爺的天堂筆記本》這本書,可以提供大人們一些思考的方向。   小男孩的爺爺過世了,小男孩在爺爺的房間內找到一本筆記本,那是爺爺生前對於天堂的想像。
Thumbnail
死亡對孩子來說是個模糊的概念。華人父母總是避諱談死亡,用不吉利、你不懂等言詞帶過。若無法迴避時甚至會說他只是去旅行、他只是睡著等委婉說法。但這種談論死亡的觀念對孩子真的好嗎?
前陣子朋友和我聊天提到:「突然發現怎麼道別跟面對生死是個很值得探討的議題。」 確實很值得探討,畢竟連對我而言是個算能預見,但自己經歷時也不免跌入深淵。 印象中,第一次接觸死亡,是曾祖父。當時年紀還很小,跟在媽媽身邊,和其他親友排成一條長長的隊伍,沿著坡慢慢走。我不知道那意味著什麼,只知道,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小女孩在面對父親病重和最終離世時的心情和感受。 小女孩與媽媽的互動、悲傷的經歷,以及她對未來的思考,展現了在悲痛中成長的艱難。 文章深入探討了家庭、愛與失去的主題,失去親人的過程雖然痛苦,但也讓人感受到親情的珍貴與重要
A mother's wisdom to her daughter. 一位母親給女兒的人生指南,以及那些來不及說的愛與牽掛。 這是一本關於失去母親的故事, 是一對母女的合作繪本,其中一位寫文字,另一位畫圖創作出來的繪本, 主題是女兒要如何應對母親離開的那一天, 所以每一頁都有一段媽媽寫
Thumbnail
「媽媽,我夢到哥哥復活了!⋯」對於失去至親、失去孩子的母親來說,向悲傷罷工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也許在一段時間之後能稍微將悲傷轉為思念,也可能因為某個思念的情緒一湧而上全然潰堤。▪️如果你也需要處理悲傷,或者可以讀一讀這本書。
Thumbnail
坊間有淺顯易懂談死亡的書好像沒這麼多(還是有但我沒發現?歡迎推薦 我從年初開始經歷了家人的離世 雖然祂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好一陣子,但要面對離開的那刻真的不太簡單 回想著以前的點點滴滴,都覺得祂的離世不太真實 從那之後,我一直想找書,讓我的小孩慢慢也能懂的這些很難被提起的話題 突然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離別,過程中,作者分享了對失去的悲傷和對活著的人的心理狀態的瞭解和思考。 文章還闡述了集體潛意識的概念,以及離別所帶來的不同情感,最後反思了面對離別時的態度和心情。從共情到接受到面對,全面而深刻地討論了離別這個命題。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的事,它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這些逝去的人,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一些默默無名的人,當人們面對這些生死離別之時,總會感到十分地傷心和悲痛
Thumbnail
這本書透過溫暖的文字和生動可愛的插畫,引導孩子理解生命的傳承意義,以正向的角度看待生命中離去或逝去的人事物,希望能幫助孩子理解生命的轉化和沉澱。樹葉的模樣和自然的變化,可以用來比喻生命的循環和變遷。
Thumbnail
大概要到孩子幾歲的時候,和孩子們討論死亡這個話題才是適當的呢?要如何開始談,談的內容是什麼會比較好呢?或許《爺爺的天堂筆記本》這本書,可以提供大人們一些思考的方向。   小男孩的爺爺過世了,小男孩在爺爺的房間內找到一本筆記本,那是爺爺生前對於天堂的想像。
Thumbnail
死亡對孩子來說是個模糊的概念。華人父母總是避諱談死亡,用不吉利、你不懂等言詞帶過。若無法迴避時甚至會說他只是去旅行、他只是睡著等委婉說法。但這種談論死亡的觀念對孩子真的好嗎?
前陣子朋友和我聊天提到:「突然發現怎麼道別跟面對生死是個很值得探討的議題。」 確實很值得探討,畢竟連對我而言是個算能預見,但自己經歷時也不免跌入深淵。 印象中,第一次接觸死亡,是曾祖父。當時年紀還很小,跟在媽媽身邊,和其他親友排成一條長長的隊伍,沿著坡慢慢走。我不知道那意味著什麼,只知道,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