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架不一定是壞孩子,請教你的孩子會打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自序

記得孩提時期跟人家打架哭著回家,一進家門家母並沒有馬上關心我的傷勢,而是生氣的跟我說:「有本事打架打輸了就不准哭回來,你現在再去給我打,打贏了才准回家。」在鄰居的想法中怎麼會有這樣教孩子的,家母跟鄰居說:「以後的社會環境會比現在更嚴峻,我這是訓練孩子要有勇氣去面對未來所發生在他身上的事。」

的確!在當時的時空背景家母的教育方式確實另類,而這樣的教育方式既是對的也是錯的。父母親不會時時刻刻在孩子身邊保護孩子,讓孩子學習保護自己的想法這是對的,但是錯在沒有適切的引導孩子,何時該掄起拳頭保護自己。我只記得家母說過「人家沒有先動手你不可以動手,因為先動手的人就是錯的。」而學校的教導則是「動手打人是不對的只要動手打人你就是壞孩子」在如此矛盾的教育思維下,也讓我在國高中吃了不少苦頭,當衝突發生我都會想該出拳頭嗎?

現今的社會環境的確是比以前嚴峻許多,校園霸凌事件發生的比例越來越高,年齡層也越來越低,希望藉由筆者的觀點與經驗來告訴家長們一件事情,就是「打架不一定是壞孩子,請教你的孩子會打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武靖四方
2會員
10內容數
現今的社會環境的確是比以前嚴峻許多,校園霸凌事件發生的比例越來越高,年齡層也越來越低,希望藉由筆者的觀點與經驗來告訴家長們一件事情,就是「打架不一定是壞孩子,請教你的孩子會打架」
武靖四方的其他內容
2025/03/05
「越不動越不敢動」 面對衝突時;一定要先冷靜告訴自己讓手腳動起來,透過步伐的移動讓傷害降低,利用移動來製造空檔,移動步伐要以靈活、防守、安全撤離為原
Thumbnail
2025/03/05
「越不動越不敢動」 面對衝突時;一定要先冷靜告訴自己讓手腳動起來,透過步伐的移動讓傷害降低,利用移動來製造空檔,移動步伐要以靈活、防守、安全撤離為原
Thumbnail
2022/10/17
其實打架是一門技術活,如何開局、如何打的傷而不殘、如何確保自己是在有利的位置、戰術的運用等等。 假設真的有架要打,基本上我會建議敵不動我不動,身體保持緊警戒態勢,冷靜、冷靜、再冷靜。不要因為對方粗暴的言語而動怒,因為生氣時往往都會先動手,但是先動手的人往往都是理虧的。
Thumbnail
2022/10/17
其實打架是一門技術活,如何開局、如何打的傷而不殘、如何確保自己是在有利的位置、戰術的運用等等。 假設真的有架要打,基本上我會建議敵不動我不動,身體保持緊警戒態勢,冷靜、冷靜、再冷靜。不要因為對方粗暴的言語而動怒,因為生氣時往往都會先動手,但是先動手的人往往都是理虧的。
Thumbnail
2021/10/27
「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缺德者不可與之學,喪禮者不可教之武」        「禮」與「德」都是一種符合社會規的行為,並被大家所共同遵循的,而武術始於戰場是一門搏殺的技術活,所以古時候在拜師學藝時,師父都會看重學生的禮節與德行,講禮守德之人才能夠知進退、不下重手。         「搏殺」是
Thumbnail
2021/10/27
「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缺德者不可與之學,喪禮者不可教之武」        「禮」與「德」都是一種符合社會規的行為,並被大家所共同遵循的,而武術始於戰場是一門搏殺的技術活,所以古時候在拜師學藝時,師父都會看重學生的禮節與德行,講禮守德之人才能夠知進退、不下重手。         「搏殺」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一個社團看到關於打小孩的管教方式討論,底下一堆爸媽大喊「不打是要我怎麼教小孩?」看得我膽顫心驚。
Thumbnail
在一個社團看到關於打小孩的管教方式討論,底下一堆爸媽大喊「不打是要我怎麼教小孩?」看得我膽顫心驚。
Thumbnail
不管是哪一個時期的年齡層,若孩子當下不懂或走偏了趕緊從旁協助,馬上導正回來,盡量與孩子是朋友之間的互動模式,相互尊重,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才是最重要的親子關係。 畢竟人不是一開始就會知道怎麼當媽媽、也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爸爸,更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孩子,都是長期的互動溝通、相處下來的感覺。 一起熟悉
Thumbnail
不管是哪一個時期的年齡層,若孩子當下不懂或走偏了趕緊從旁協助,馬上導正回來,盡量與孩子是朋友之間的互動模式,相互尊重,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才是最重要的親子關係。 畢竟人不是一開始就會知道怎麼當媽媽、也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爸爸,更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孩子,都是長期的互動溝通、相處下來的感覺。 一起熟悉
Thumbnail
身為兩個兒子的媽,我必須承認,我真的、真的很想打小孩。 很多人喜歡用打的方式教育小孩,因為「打」是威權,馬上可以看得到效果,立竿見影,然而小孩乖乖就範,是因為明白道理而願意接受教誨?還是害怕棍子打下去的疼痛?!
Thumbnail
身為兩個兒子的媽,我必須承認,我真的、真的很想打小孩。 很多人喜歡用打的方式教育小孩,因為「打」是威權,馬上可以看得到效果,立竿見影,然而小孩乖乖就範,是因為明白道理而願意接受教誨?還是害怕棍子打下去的疼痛?!
Thumbnail
現在很多專家和教養文化,都說不應打罵孩子,因為這樣某程度會影響到幼兒的大腦發展,對他們造成心理影響,然後影響成長。 於是,不打不罵的風氣持續成長,但是我想說,劍走偏鋒,走向任何一邊的極端,都不會有好結果。
Thumbnail
現在很多專家和教養文化,都說不應打罵孩子,因為這樣某程度會影響到幼兒的大腦發展,對他們造成心理影響,然後影響成長。 於是,不打不罵的風氣持續成長,但是我想說,劍走偏鋒,走向任何一邊的極端,都不會有好結果。
Thumbnail
前陣子在社群軟體看到一位媽媽在群組表示讀中班的孩子回家反應在學校時常被另一位同學捉弄,孩子很不喜歡這樣的感覺卻不敢告訴老師,於是這位媽媽想詢問大家是否要協助告知老師?但又怕幫了孩子之後養成了依賴心,而另一種矛盾的心情是擔心若不幫孩子的話,以後孩子遇到困難都不會告訴父母了。
Thumbnail
前陣子在社群軟體看到一位媽媽在群組表示讀中班的孩子回家反應在學校時常被另一位同學捉弄,孩子很不喜歡這樣的感覺卻不敢告訴老師,於是這位媽媽想詢問大家是否要協助告知老師?但又怕幫了孩子之後養成了依賴心,而另一種矛盾的心情是擔心若不幫孩子的話,以後孩子遇到困難都不會告訴父母了。
Thumbnail
幼兒會打父母,大多是家長太寵的關係,大人可能會覺得孩子打人又不痛、長大自然就會改善了,因此即便孩子不肯說對不起,也就作罷不處罰,但長期會使孩子養成壞習慣,而且長越大越難改過來,等孩子打人會痛或引發嚴重問題時,才要他修正行為,小孩會覺得很疑惑,小時候可以,為什麼現在不行?
Thumbnail
幼兒會打父母,大多是家長太寵的關係,大人可能會覺得孩子打人又不痛、長大自然就會改善了,因此即便孩子不肯說對不起,也就作罷不處罰,但長期會使孩子養成壞習慣,而且長越大越難改過來,等孩子打人會痛或引發嚴重問題時,才要他修正行為,小孩會覺得很疑惑,小時候可以,為什麼現在不行?
Thumbnail
華人的家庭時常對於越界或是破壞秩序和規則反應非常猛烈,兩方都非常硬弄得兩敗俱傷。如果父母就沒學過溝通妥協,甚至也不覺得需要對孩子這麼做,自然面對家中的衝突時就拉開了距離,也難以真的落實關係和保護的功能。
Thumbnail
華人的家庭時常對於越界或是破壞秩序和規則反應非常猛烈,兩方都非常硬弄得兩敗俱傷。如果父母就沒學過溝通妥協,甚至也不覺得需要對孩子這麼做,自然面對家中的衝突時就拉開了距離,也難以真的落實關係和保護的功能。
Thumbnail
不打小孩要怎麽教?管得動嗎?我是怎麽決定不打小孩的,還有一些個人的小方法,分享給大家参考。
Thumbnail
不打小孩要怎麽教?管得動嗎?我是怎麽決定不打小孩的,還有一些個人的小方法,分享給大家参考。
Thumbnail
我們很難相信,愛我們的人會故意傷害我們,因此覺得需要為他們的行為找藉口。但壓抑這樣的痛苦只會讓我們更有可能去體罰自己的孩子,如果你願意深入自己的內心,真正再去感受小時候被打的痛苦,就絕對不願把這樣的痛苦加諸在孩子身上。即使我們再怎麼壓抑否認,這樣的痛苦也沒有在童年就結束。
Thumbnail
我們很難相信,愛我們的人會故意傷害我們,因此覺得需要為他們的行為找藉口。但壓抑這樣的痛苦只會讓我們更有可能去體罰自己的孩子,如果你願意深入自己的內心,真正再去感受小時候被打的痛苦,就絕對不願把這樣的痛苦加諸在孩子身上。即使我們再怎麼壓抑否認,這樣的痛苦也沒有在童年就結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