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Time│人性課外課,學校能給孩子真正的社會教育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越聰明的孩子可能越是完美的危險犯罪份子。但孩子,到底能不能了解這些犯罪,對於自己的未來以及其他人造成的傷害,能有多嚴重?

我相信每個人都藏有很多面相,有時候人格中的侵略狼性、忠誠犬性、冷靜貓科動物與狡猾狐狸性,這些都會在人生的校園時期,慢慢地從隱性轉為顯性而不自知。《人性課外課》描述四個青春時期完全不同成長背景的學生,串成校園、社會的犯罪事件。在現實來說可能太過誇張,但多少都能反應韓國文化或者藏著許多亞洲教育與社會文化的影子,很值得深思與討論。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足巨!

《人性課外課》第一季在故事中描繪出,資優生主角吳智洙與企業家二代裴葵莉懸殊的家庭背景。一個是不愁吃穿但生活或者說人生被父母支配的企業接班人,另一個是需要靠非法打工賺取生活費、學費,夢想只是想過正常生活的孤兒 (被雙親遺棄,算是另一種孤兒了吧) 。這兩個天與地的背景、各有不同生存的痛苦。在正是敏感的青春期,正是奠定成人性格的重要關鍵時期,到底怎麼樣的苦,才是人生的苦?能自由支配生活,或是被生活支配?或是遵循這個社會的標準,無意識被支配過著傀儡人生才是苦?

優秀的孩子不可能會犯錯的!

《人性課外課》場景多設定在學校,但學校除了教授課本上的知識外,到底能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或者無法真正給孩子實際的社會教育?級任導師對於日日見面的學生察覺性是否過低?面對可能是不良學生才有的犯罪行為,卻不會聯想到可能會是成績優異的資優生犯下的錯?我們是否經常存在著一種成績排名、品性給予我們的刻板印象?

《人性課外課》共有10集,對我來說算是極限的追劇 (到底多不想追長壽劇的我) 覺得第 10 集畫風與前面 9 集突然差了一個色階一樣,覺得人性不可能一下就被導回正規。一旦犯罪就可能為了自保而一直犯罪下去,可真正的現實社會是怎麼看待未成年使用著超齡的手法犯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安蕎琳的沙龍
69會員
197內容數
「八輩子都沒想過有天會住在瑞士!」這是在移居之後經常出現在心中的一句話。 還來不及消化離開家鄉前與熟悉的環境道別的惆悵,就必須忙著與新人生打交道。 適應語言、適應文化、適應氣候、適應飲食,還要適應異國老公的生活與作息! 人生的活法有很多種,好的壞的都能過;異地打怪,越闖關越有心得。
安蕎琳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4/16
那天很想就去死了。 情緒靜不下來的我,快步貌似十步併作五步,只差沒有小跑步。無意識地將焦躁轉成身體的動力,突然想起一個快速走動可以同時牽起全身大約五十四條肌肉這種無關要的冷知識
2023/04/16
那天很想就去死了。 情緒靜不下來的我,快步貌似十步併作五步,只差沒有小跑步。無意識地將焦躁轉成身體的動力,突然想起一個快速走動可以同時牽起全身大約五十四條肌肉這種無關要的冷知識
2023/04/13
我想寫、我想說,我想找一個出口。我認為寫出來,可以治療。
2023/04/13
我想寫、我想說,我想找一個出口。我認為寫出來,可以治療。
2022/08/07
原文發表於2019/12/16 寫在接受催眠治療後
Thumbnail
2022/08/07
原文發表於2019/12/16 寫在接受催眠治療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人有體質, 班級也有體質。 ❦ 班級中如果有幾位有才情的學生,在推動學科之外的學習(營隊、研討會、展覽、比賽等),會獲得較好的迴響。 →否則推動這類活動只會得到熱臉貼冷屁股的感覺 ❦ 班級中如果有很"凶"又有正義感的"女孩",她(們)會去"管理"男孩們,因為夠凶,所以男孩們會被管得乖
Thumbnail
人有體質, 班級也有體質。 ❦ 班級中如果有幾位有才情的學生,在推動學科之外的學習(營隊、研討會、展覽、比賽等),會獲得較好的迴響。 →否則推動這類活動只會得到熱臉貼冷屁股的感覺 ❦ 班級中如果有很"凶"又有正義感的"女孩",她(們)會去"管理"男孩們,因為夠凶,所以男孩們會被管得乖
Thumbnail
我重新看當年這篇心得,真的有夠羞恥的,大概是當時的狀態也不好,文筆開始進入很爛的意識流,自己都看不懂在寫什麼....... 後面有一大段抱怨童年瑣事的內容,文筆太糟糕了,只好先砍掉,剩下的還是有保留原味,再加個評語XD 2018: 書 : 教出殺人犯 / いい子に育てると犯罪者になります 教出殺人犯
Thumbnail
我重新看當年這篇心得,真的有夠羞恥的,大概是當時的狀態也不好,文筆開始進入很爛的意識流,自己都看不懂在寫什麼....... 後面有一大段抱怨童年瑣事的內容,文筆太糟糕了,只好先砍掉,剩下的還是有保留原味,再加個評語XD 2018: 書 : 教出殺人犯 / いい子に育てると犯罪者になります 教出殺人犯
Thumbnail
「學校剛畢業就跑來教我們,你見過的壞人最多是隨地吐痰,在電梯內抽菸,借錢不還。你有沒有被人家強姦過呢?你有沒有交過保護費?你作夢也想不到一個十五歲的人要養七個弟妹,一個好賭的媽,一個整天喝醉酒的爸爸是甚麼樣子吧? 你幸福,你的命生得好,不愁吃不愁穿,讀書不留級,老爸老媽帶你出國旅遊。你要什麼就有什
Thumbnail
「學校剛畢業就跑來教我們,你見過的壞人最多是隨地吐痰,在電梯內抽菸,借錢不還。你有沒有被人家強姦過呢?你有沒有交過保護費?你作夢也想不到一個十五歲的人要養七個弟妹,一個好賭的媽,一個整天喝醉酒的爸爸是甚麼樣子吧? 你幸福,你的命生得好,不愁吃不愁穿,讀書不留級,老爸老媽帶你出國旅遊。你要什麼就有什
Thumbnail
  還記得從小的懵懂無知,從他人對我的相處及回應模式逐漸架構出"我"這個人所擁有的價值觀、世界觀、愛情觀、家庭觀等等;有人說性格是天生的,也有人說性格是可以隨著時間調整而改變的;不論是哪一個,看似都很有道理,也無可置喙,畢竟所有人都是踩著天平的兩端不斷平行前進。
Thumbnail
  還記得從小的懵懂無知,從他人對我的相處及回應模式逐漸架構出"我"這個人所擁有的價值觀、世界觀、愛情觀、家庭觀等等;有人說性格是天生的,也有人說性格是可以隨著時間調整而改變的;不論是哪一個,看似都很有道理,也無可置喙,畢竟所有人都是踩著天平的兩端不斷平行前進。
Thumbnail
有人這麼莫名其妙,也不欠他八百輩子,一點事就你死我活;受害者,真的會得到比較多嗎?
Thumbnail
有人這麼莫名其妙,也不欠他八百輩子,一點事就你死我活;受害者,真的會得到比較多嗎?
Thumbnail
「是我們太自私,才會教出這種變態。」 2018年公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全台掀起一波針對教養的討論,該劇不僅批判升學主義造成親子之間的緊張與疏離,也表達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強調孩子的自主性。其劇本大多以中產階級家庭為例,深刻描寫一群飽受升學壓力所苦的學生產生的負面精神影響,亦呈現現代父母對
Thumbnail
「是我們太自私,才會教出這種變態。」 2018年公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全台掀起一波針對教養的討論,該劇不僅批判升學主義造成親子之間的緊張與疏離,也表達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強調孩子的自主性。其劇本大多以中產階級家庭為例,深刻描寫一群飽受升學壓力所苦的學生產生的負面精神影響,亦呈現現代父母對
Thumbnail
青春期的孩子最容易誤入歧途,這是每一位家長或者是師長們最掛心的事。 然而我們也長輩的身分告誡他們時,是否忘記了我們曾經也是現在的他們?
Thumbnail
青春期的孩子最容易誤入歧途,這是每一位家長或者是師長們最掛心的事。 然而我們也長輩的身分告誡他們時,是否忘記了我們曾經也是現在的他們?
Thumbnail
反社會人格與一般不符合社會規範的壞孩子,最大差異就是沒有同理心。 「善良者不會創造。他們缺乏想像力。」作者在這本書一開頭就很勇敢地引述哲學家蕭沆的話,讓總是為了媒體上那些窮凶惡極形象的壞孩子搖頭的大人們,震驚之餘有了不同面向的思考。  我也想起了多年前看過的一個調查報告,研究人員發現,那些為人類文明
Thumbnail
反社會人格與一般不符合社會規範的壞孩子,最大差異就是沒有同理心。 「善良者不會創造。他們缺乏想像力。」作者在這本書一開頭就很勇敢地引述哲學家蕭沆的話,讓總是為了媒體上那些窮凶惡極形象的壞孩子搖頭的大人們,震驚之餘有了不同面向的思考。  我也想起了多年前看過的一個調查報告,研究人員發現,那些為人類文明
Thumbnail
《告白》這本書在日本獲得大獎,也拍成電影,暢銷之餘也引起不少迴嚮,我想這是因為故事相當貼近當代日本社會的現狀及憂慮:「那些層出不窮的青少年暴力事件,甚至有冷血殘酷的謀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Thumbnail
《告白》這本書在日本獲得大獎,也拍成電影,暢銷之餘也引起不少迴嚮,我想這是因為故事相當貼近當代日本社會的現狀及憂慮:「那些層出不窮的青少年暴力事件,甚至有冷血殘酷的謀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