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布萊恩.狄帕瑪早在韋伯音樂劇十年之前就拍出電光四射的搖滾版魅影──鎔鑄喜劇和恐怖的《魅影天堂》(Phantom of the Paradise,1974)。如前述所提,故事基本上結合了漢默版和環球版:魅影是藝術家小蝦米,潦倒於娛樂業剝削者的迫害,以為純潔女性的才華貌美會引領他上天堂,卻走到末路直下地獄。自我認同的不安全感不再源於黑色電影時代的戰爭影響、經濟蕭條,而是電視逐漸普及、影像媒體崛起時代的「一切都太多、太快」。癲狂的偶像文化,迅速拱出明星,又轉眼化為星塵。
在音樂上甚至與韋伯音樂劇版有一些些巧合。比如《魅影天堂》劇中劇(魅影寫好而被 Swan 拿去用的)「浮士德」開場曲〈Somebody Super Like You〉,低音部分的半音下行上行及切分音節奏,與韋伯版的主題曲有異曲同工之妙──跟普羅高菲夫(Sergei Prokofiev)的〈The Battle of the Ice〉(來自愛森斯坦的電影《亞歷山大涅夫斯基》[Alexander Nevsky])也是。
《Phantom of the Paradise》:〈Somebody Super Like You〉 ( 1’28處較為明顯)
《Alexander Nevsky》:〈The Battle of the Ice〉
在電影「血緣」上,除了承襲漢默版和環球版,《魅影天堂》的電影也有「兄弟作」:《歌劇院殺人王》(The Abominable Dr. Phibes,1971)。後者華麗的殺人手法,以及遵循「十誡」殺人的模式,影響了後來的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的《火線追緝令》(Se7en,1995)。而《魅影天堂》的偶像文化諷刺血脈也傳到了遙遠的「日本兄弟」上:2019 年曾在金馬奇幻影展放映的歌舞喜劇片《星塵兄弟的傳說》(The Legend of the Stardust Brothers,1985),加上了動漫、特攝片的在地元素,一樣無情的觀眾恰好提供了殞落明星至死不渝的舞台。
鉛黃電影的取材,不少源自愛倫坡(Edgar Allan Poe)的哥德恐怖故事原型──雖然不只鉛黃電影,他還其實是恐怖電影史上的「大 IP 作者」。愛倫坡的某些觀點與阿基多不謀而合:「美麗女性之死,是世界上最詩意的事。」事實上,「厭女」這件事情埋藏於哥德小說傳統,哥德小說即是不斷迴繞著對於未知、他者、秘密等威脅,與面對這種威脅的緊張,和迸發出對抗這些威脅的激情。如果女性恰巧淪為威脅著男性主人公男性價值、自我認同的他者,那麼當故事浪漫化對女性的主宰,或為合理化對抗女性的暴力進而妖魔化女性角色,「厭女」自然浮現。(註4)
1989 年版本的《歌劇魅影》(下稱 89' 版),魅影的演員是《半夜鬼上床》(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系列惡角佛萊迪飾演者羅伯特.英格蘭(Robert Englund)──魅影也更像八〇年代砍殺片(slasher film)的噩夢化身,或許是這齣前世今生「穿越劇」比起浪漫更趨向於恐怖的原因。現代克莉絲汀是紐約音樂系學生,一日撿到神秘的樂譜,打算憑藉這動人的音樂去試鏡《浮士德》歌劇的女主角,卻因吊燈墜落意外昏迷,穿越到(或回憶著)十九世紀的倫敦。這版的魅影一開始即展現對克莉絲汀音樂性表現的嚴厲教師姿態,但對待自己的行徑卻很寬容,是目前提到的魅影中最隨心所欲的,享受著不符比例的殺戮。一場強暴未遂戲,幾乎定調了這是一位「偽裝歌唱補習老師誘拐少女的變態」,完全違背魅影的「受傷感」與「身世堪憐」。最後克莉絲汀也與魅影「徹底撕破臉」──但這部電影魅影「縫合、拆掉」臉皮的場景,卻也是魅影的「面具─臉」最有「觸感」的版本。
在小說原著中魅影的譜曲「唐璜的勝利」(Don Juan Triumphant),89' 版終於讓它現「聲」,作曲家米沙.西格爾(Misha Segel)帶來的並非狂狷怪誕的風格,而是柔情婉轉的詠嘆調:希望戀人看見自己,看見自己的靈魂。「唐璜」(魅影曾被嘲笑的綽號,也是他用以自嘲的典故)和「看見」這件事帶來超越這部慘殺電影的動人。
最後高潮戲起始於克莉絲汀精彩地演唱古諾《浮士德》的二重唱〈是我,我愛你〉(Oui, c'est toi que j'aime),吸引看台上的魅影也加入對唱。雖然對應歌劇文本,這段暗指魅影(代表浮士德與梅菲斯特)一方自以為要拯救瑪格麗特,而錯亂迷惘的女主角拒絕了(因為浮士德「雙手沾滿鮮血」),但魅影和克莉絲汀的靈魂在美妙樂聲中共鳴,而子爵只能嫉妒呆看──讓人情願克莉絲汀錯亂到底,投入魅影的懷抱裡。
90'電視劇版片段,克莉絲汀在舞台上表演 魅影隨後加入愛情二重唱〈Oui, c'est toi que j'aime〉
1910|小說|加斯頓.勒胡《歌劇魅影》(Le Fantôme de l'Opéra) 1925|電影|Rupert Jullian《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1937|電影|馬徐維邦《夜半歌聲》 1943|電影|Arthur Lubin《歌劇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環球版] 1962|電影|Terence Fisher《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漢默版] 1971|電影|Robert Fuest《歌劇院殺人王》(The Abominable Dr. Phibes) 1974|電影|布萊恩.狄帕瑪《魅影天堂》(The Phantom of the Paradise) 1986|音樂劇|安德魯.洛伊.韋伯《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1987|電影|達利歐.阿基多《恐怖歌劇》(Opera) 1989|電影|Dwight H. Little《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1990|電視劇|Tony Richardson《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1995|電影|于仁泰《夜半歌聲》 1998|電影|達利歐.阿基多《歌劇魅影》(Il fantasma dell'opera) 2004|電影|喬.舒馬克《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2011|音樂劇錄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at the Royal Albert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