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實踐,為台灣農業注入新血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原報導於:2018-02-10
編採:陳祖傑 責任編輯:黃馨儀

農業是台灣重要的經濟命脈之一,但隨著工業發展,台灣進入都市化時代,年輕人紛紛到五光十色的都市裡工作,造成台灣農業面臨青黃不接的情況。有鑑於此,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在2011年推出「大專生洄游農村」計劃。鼓勵年輕人到農村體驗,並實踐自己的計劃。

raw-image

由淺入深-讓學生愛上農村

洄游農村計劃由三個活動組成:農STAY、洄游農村競賽以及洄游農村二次方行動。農STAY是一個五天四夜體驗活動,讓學生在寒假時接觸農村環境,了解農村產業。洄游農村競賽則是兩個月的中長期計劃,水土保持局提供每人(組)12萬補助金,讓學生深入觀察農村議題,並嘗試提出解決方法。洄游農村二次方行動,只限定參與過洄游農村競賽的學生。他們可以延續之前的計劃,深入觀察,並培養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雖然隨著活動的推移,補助會越來越多。但計劃協同主持人柯勇全表示,找到「被需要的價值」才是這個計劃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參與的原因。統計顯示,超過8成的參與者表示在活動中獲得自我成就感。畢竟農村缺乏年輕人,對於學生們的創意跟想法,農民們都很歡迎。當學生可以從中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而且是被需要的,他們就有動力去學更多的技巧,進而回饋農村。在參與的學員中,有不少人在畢業後就回到農村,從事品牌行銷或產品設計等,為農村注入新血。

說到做到-不再紙上談兵

柯勇全說「有92%的學生覺得學校學到的東西,並不足以處理在農村面對的問題。」「實踐」是洄游計劃的核心精神,也是台灣大學教育不足之處。雖然近年來各大學越來越重視實踐,但受制於學科跟場域,學生的知識依然不足於面對實際情況。然而在洄游計劃裡,不只是要求找出問題、提出解決計劃的能力,更提倡勇於試錯、修正再進化的實踐力。事實上,有9成的學生覺得自己到了農村才學到新的技能,比如團隊協作、溝通力、技術面實戰經驗和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這樣的核心理念,更讓洄游農村計劃在2015年獲得全球教育創新獎亞洲區銅獎的肯定。

柯勇全笑言「其實參加這次雜學校活動,是想跟大眾展示我們的成果,有點像是成果發表會」。在三天的展期中,洄游農村計劃都會安排不同的畢業學員與在場民眾分享個人經驗。他認為「雜學校」揉合台灣多元層面的教育模式,沒有正經八股的教科書,也沒有年齡族群的限制,所以他也想來「卡位」,讓大眾認識這個計劃。

raw-image

找回傳統工藝-苗栗藺草編織

廖怡雅是第三屆洄游農村計劃的學員,透過洄游農村競賽,她來到苗栗苑裡,發現鎮裡的藺草編織技術正面臨失傳的危機。在為期兩個月的競賽活動後,她選擇參加洄游農村二次方行動計劃,再次回到鎮上,將自己的計劃跟想法付諸行動。 廖怡雅意識到,像是藺草編織這樣在地的傳統老技術仍是相對封閉的,都是一代傳承一代,並不外傳給外地的人。於是,她先提出品牌行銷的方案,讓更多人接觸藺草作品、認識它的美好,而當地的阿嬤們能收到相較於過往更高的收入、也能將蘊藏於其中的深刻記憶傳遞出去給更多人。在取得當地老師傅的肯定後,她開始用圖案設計跟影片拍攝的方式,紀錄下藺草編織技術,也跟著做中學,將藺草的美化作身體的記憶。

今年3月,適逢水土保持局推出青年回留農村創新研究計劃,廖怡雅的計劃獲得肯定,讓她取得80萬補助金,進一步實踐自己的創業計劃。她在苑裡的一條老街開了自己的實體據點,同時協助販賣阿嬤們的作品,也開始基礎的技術教學。她笑言,自己的作品不敢拿出來賣,但在阿嬤身上偷師學藝,現在已經獲得對外基礎教授的肯定。未來她希望可以推出附上圖文說明的材料包,讓顧客回家也能自己動手做。

看到怡雅認真地向雜學校場內民眾介紹自己的計劃,舉手投足間散發出自信與堅定,相信她真如計劃協同主持人柯勇全所說,找到了自己被農村需要的價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雜學校的沙龍
135會員
214內容數
雜學校以全新姿態推出Daily互動交流平台,每個月提出一個主題線上策展,主要以圖文方式呈現,包含「不太乖」的議題設計,還有各種主流媒體不敢講的犀利教育評論、教育產業以及多元國際觀點,打造多元深度的教育垂直交流平台。
雜學校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6/05
過台灣中輟生、走過美國普林斯頓校園、迦納村落、海地難民營、和監獄教書的日子。繞一圈,「教育」始終是創辦人劉安婷放不下的議題。二○一三年,她告別高薪與舒適圈,和林普晴共同捲起袖子,創辦TFT。每年,TFT招募熱情的年輕人,培訓一個月後送到偏鄉當兩年老師,提供輔導,解決台灣偏鄉教育師資缺乏的問題。
Thumbnail
2020/06/05
過台灣中輟生、走過美國普林斯頓校園、迦納村落、海地難民營、和監獄教書的日子。繞一圈,「教育」始終是創辦人劉安婷放不下的議題。二○一三年,她告別高薪與舒適圈,和林普晴共同捲起袖子,創辦TFT。每年,TFT招募熱情的年輕人,培訓一個月後送到偏鄉當兩年老師,提供輔導,解決台灣偏鄉教育師資缺乏的問題。
Thumbnail
2020/06/05
走進雜學校主場館,在眾多新創教育團隊攤位中,你會看到一整間酒吧矗立其中,以 ZA Bar(雜酒吧)之名,帶著〈如果這世界酒消失了〉的主題影片,與特地為展場設計的調酒ZA Punch,Punch是派對常見的調酒類型,SELFPICK以一杯杯帶有不同口感的微醺體驗在雜學校中登台......
Thumbnail
2020/06/05
走進雜學校主場館,在眾多新創教育團隊攤位中,你會看到一整間酒吧矗立其中,以 ZA Bar(雜酒吧)之名,帶著〈如果這世界酒消失了〉的主題影片,與特地為展場設計的調酒ZA Punch,Punch是派對常見的調酒類型,SELFPICK以一杯杯帶有不同口感的微醺體驗在雜學校中登台......
Thumbnail
2020/06/05
2017可謂「網紅經濟」崛起的爆炸年,以影音平台Youtube為首,拍攝影片拍出名堂來的Youtuber儼然成為年輕人聊天時的熱門話題。作為台灣第一位破百萬訂閱的知識型Youtuber,阿滴英文頻道三年來的心血,一併在雜學校呈現給所有觀眾。
Thumbnail
2020/06/05
2017可謂「網紅經濟」崛起的爆炸年,以影音平台Youtube為首,拍攝影片拍出名堂來的Youtuber儼然成為年輕人聊天時的熱門話題。作為台灣第一位破百萬訂閱的知識型Youtuber,阿滴英文頻道三年來的心血,一併在雜學校呈現給所有觀眾。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文 / Revery夢想團隊 2016年,來自台中的高中生們秉持著「想讓世界更好」這個想法,並號召全台夥伴們,成立「Revery夢想團隊」,一路到現在帶著這樣的期待前往全台十幾所的國小或兒童之家,這其中也根據當地需求設計相對應的在地課程,希望持續透過團體的號召力,集結更多各地高中生、大學生,一起用志
Thumbnail
文 / Revery夢想團隊 2016年,來自台中的高中生們秉持著「想讓世界更好」這個想法,並號召全台夥伴們,成立「Revery夢想團隊」,一路到現在帶著這樣的期待前往全台十幾所的國小或兒童之家,這其中也根據當地需求設計相對應的在地課程,希望持續透過團體的號召力,集結更多各地高中生、大學生,一起用志
Thumbnail
文 / 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 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璞育」是由幾位自103年便在地方上從事教育和產業的青年所組成,大家工作之餘,把所學和時間回饋在地方。原本璞育的雛型是依附在社區底下,重心放在偏鄉的弱勢學童的教導,但事與願違,與地方的相處往往跟資源很難去脫鉤,也因此,璞育為了更純粹的教育理念而成立
Thumbnail
文 / 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 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璞育」是由幾位自103年便在地方上從事教育和產業的青年所組成,大家工作之餘,把所學和時間回饋在地方。原本璞育的雛型是依附在社區底下,重心放在偏鄉的弱勢學童的教導,但事與願違,與地方的相處往往跟資源很難去脫鉤,也因此,璞育為了更純粹的教育理念而成立
Thumbnail
地方文化沒有沒落,只是被忘記了,地方創生的本意並非搞一堆活動讓地方「往生」,而是牽起那雙走得比較慢的手,共同編織在地記憶,如同育育與掀海風夥伴們透過掀冊店搭載的共學平台一樣,緩慢而穩健的傳承文化。
Thumbnail
地方文化沒有沒落,只是被忘記了,地方創生的本意並非搞一堆活動讓地方「往生」,而是牽起那雙走得比較慢的手,共同編織在地記憶,如同育育與掀海風夥伴們透過掀冊店搭載的共學平台一樣,緩慢而穩健的傳承文化。
Thumbnail
七年前為了小兒子,開始投入實驗教育的Only實驗教育―自學生家庭陪伴系統創辦人蕭典義,自去年底開始,和雜學校的國發會「提升教育數位新創能量」計畫合作,要在高雄前鎮草衙推動教育創新。長期耕耘前草的蕭典義,能為地方、學校創造什麼火花?
Thumbnail
七年前為了小兒子,開始投入實驗教育的Only實驗教育―自學生家庭陪伴系統創辦人蕭典義,自去年底開始,和雜學校的國發會「提升教育數位新創能量」計畫合作,要在高雄前鎮草衙推動教育創新。長期耕耘前草的蕭典義,能為地方、學校創造什麼火花?
Thumbnail
   我家的小一生今年暑假頗忙,因為即使想放空什麼都不做,活動也會找上門來(可能是牽拔的磁場…太會吸活動?)    總之非常感謝朋友每次有活動都會想到我們,這次是要參加位在高雄梓官區的新成立的生態農場的水田插秧活動。    想起牽牽還小時,有連
Thumbnail
   我家的小一生今年暑假頗忙,因為即使想放空什麼都不做,活動也會找上門來(可能是牽拔的磁場…太會吸活動?)    總之非常感謝朋友每次有活動都會想到我們,這次是要參加位在高雄梓官區的新成立的生態農場的水田插秧活動。    想起牽牽還小時,有連
Thumbnail
近年,臺灣接連發生食安問題,喚起民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也帶動了有機產業的發展,但要讓更多民眾正確認識農產品,仍然有段漫漫長路。一位大學畢業甫畢業的年輕少女,從建立嘉南平原第一個有機生活村開始,希望讓臺灣食農教育的路,不那麼遙遠。
Thumbnail
近年,臺灣接連發生食安問題,喚起民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也帶動了有機產業的發展,但要讓更多民眾正確認識農產品,仍然有段漫漫長路。一位大學畢業甫畢業的年輕少女,從建立嘉南平原第一個有機生活村開始,希望讓臺灣食農教育的路,不那麼遙遠。
Thumbnail
農業是台灣重要的經濟命脈之一,但隨著工業發展,台灣進入都市化時代,年輕人紛紛到五光十色的都市裡工作,造成台灣農業面臨青黃不接的情況。有鑑於此,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在2011年推出「大專生洄游農村」計劃。鼓勵年輕人到農村體驗,並實踐自己的計劃。
Thumbnail
農業是台灣重要的經濟命脈之一,但隨著工業發展,台灣進入都市化時代,年輕人紛紛到五光十色的都市裡工作,造成台灣農業面臨青黃不接的情況。有鑑於此,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在2011年推出「大專生洄游農村」計劃。鼓勵年輕人到農村體驗,並實踐自己的計劃。
Thumbnail
「三分靠作弊,七分靠背景」國片《大佛普拉斯》道出不少台灣年輕「魯蛇」的心聲。在這個低薪的時代,年輕人往往被迫妥協,也看不清將來,只好用消極的態度過日子。然而,有一位牧師,卻堅持相信著年輕人可以改變世界,成立了「財團法人新漾基金會」,賦予年輕人正向價值觀!
Thumbnail
「三分靠作弊,七分靠背景」國片《大佛普拉斯》道出不少台灣年輕「魯蛇」的心聲。在這個低薪的時代,年輕人往往被迫妥協,也看不清將來,只好用消極的態度過日子。然而,有一位牧師,卻堅持相信著年輕人可以改變世界,成立了「財團法人新漾基金會」,賦予年輕人正向價值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