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依 婦有所得 青有所展 少有所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文 / 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
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璞育」是由幾位自103年便在地方上從事教育和產業的青年所組成,大家工作之餘,把所學和時間回饋在地方。原本璞育的雛型是依附在社區底下,重心放在偏鄉的弱勢學童的教導,但事與願違,與地方的相處往往跟資源很難去脫鉤,也因此,璞育為了更純粹的教育理念而成立了協會,也就是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
協會成立之初,剛好遇到我們從小照護的孩子家裡發生巨變-學童的父親因為重大手術欠下大筆債務而準備輟學,這位學童是我們用心培養的孩子,他從以前對念書完全失去信心,國中數學僅考六分,到考到九十幾分甚至可以教導其他課輔的學生,也讓他重拾對於念書的渴望。
從種田開始 只為了讓他能繼續讀書
我們問他真的是想要輟學去工作還是想要繼續升學?
他說:老師,我想要繼續升學。
為了這個孩子,我們三個不同背景的農業門外漢,一起陪著他用自然農法將水稻的價值提升,我們陪著他一起學習水稻技術、一起種田、一起擺攤、一起賺取他的生活費,這一段路也讓我們這些菜逼八學會了如何種田、學會了如何包裝設計、學會了如何行銷、學會了撰寫與述說令人動容的言語。
為的不是別的,為的只是將這些收入可以讓他生活無虞,最後確實幫助了這位學生度過了艱辛的日子,也讓協會有穩定的收入,去做更多有意義的社會工作。不過在這過程中卻也發現了許多問題,農業並沒有我們當初想的這麼友善。
當有人問起,種田是什麼感覺?
我們:如果你沒有親自去種田,沒有下田過,你真的不知道農民的痛是什麼!
有人:這樣種田痛嗎?
我們:超級痛。
地方問題要用新方法解決
我們發現,地方的問題真的不少,而且許多年輕人都願意為了環境友善為了家鄉,而回鄉發展,但地方資源長期被特定族群給壟斷,而且年輕人的機會又相對少,也讓我們想要找方法來幫助年輕人,並且擴大了我們想要做的事情,讓璞育不僅僅只有偏鄉教育,更跨足了農產行銷與地方創生,我們一步步地從地方帶著學子、農民與年輕人不斷解決學業與產業的問題。
這幾年來我們跟許多政府機關申請了計畫,與許多大專院簽訂USR,與附近中學與小學課程上的合作,和許多上架通路合作行銷過,如誠品、新光三越、京站等等,線上電子商務操作包含:蝦皮、露天、郵政商城、臉書、GOOGLE及小規模電商團購合作等,累積的經驗豐富且多元,帶動不少回鄉青年加入共同築夢,更是許多青年前來請益及協助解決問題的好夥伴,我們跟良善的組織合作創造出更大的價值。也因為許多人的支持,更讓我們下定決心,我們要做為在地最好、最穩定的支柱,這也是我們堅持下去的理由。
優化教育 下一代才有機會改變
璞育從當年用理事長雅聖家的辦公室改裝的課輔教室,到現在終於有了更加適合的場地『璞育塾文創園區』,和當地小學合作翻修舊校舍(結合文化部老屋修繕計畫改造的園區),來提供更多元的教育課程與農產商業化發展,藉由累積下來的活動辦理與產品開發等經驗,以農產學習體驗、文史導覽合作、產地餐食推動、辦理課程講座為主項目,並輔以農產上架、市集活動曝光、參與外地展售等工作,協助地方小農產品可以順利銷售、並回饋園區辦理輔導課程和多元課程給有需要的孩子,因為我們知道,地方創生的最後一哩路,絕對是教育。唯有透過教育的優化,才能讓我們下一代有改變世界的可能性。
最後要跟大家分享,璞育走過五個年頭,風風雨雨,產品與協會也從默默無名到獲獎無數,服務的對象也從孩子到婦女、青年、長輩等等。我們付出了許多但是我們獲得的更多。期待因為我們的努力可以讓地方更好,凝聚他們對於地方的期待和改變過去的一些思維,打破各種框架,建立互信互助的連結,讓老有所依、婦有所得、青有所展、少有所陪。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5會員
214內容數
雜學校以全新姿態推出Daily互動交流平台,每個月提出一個主題線上策展,主要以圖文方式呈現,包含「不太乖」的議題設計,還有各種主流媒體不敢講的犀利教育評論、教育產業以及多元國際觀點,打造多元深度的教育垂直交流平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雜學校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文 / 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 參與共識營,發現每個團隊不論是透過文化、產業的方式推動地方創生,於本質上都是透過「教育」在發揮「影響力」。 而在處理地方問題的同時,創生團隊與外部團隊的合作,甚至有良性競爭的必要性,才能於有限的資源中,發展出最有影響力的成績。以後壁的兩個創生單位而言,俗女村在區域與硬體
文 / 種種影像 種種是一個專注用影像說故事的影像團隊,落腳在嘉義市三年,創作了數十隻自製的地方短紀錄片影像,近百隻地方形象廣告,數百則地方觀察專題,數十場地放影像創作坊。回過頭檢視這一路拼命完成的作品或案件,其實最初就只是想留下些什麼而已。 在回來嘉義之前,我們是在中國杭州的二更影視公司底下的導演
文 / 種種影像 「地方創生就是一去中心化的過程。」 這是整個共識營當中影響最深的一句話。陳美伶老師指出,在未來數位科技的技術的導入後,地方創生的支持系統,將會逐漸向數位轉型邁去。其過程演進如同地瓜校長所說的,我們現階段最急迫解決的,是人類的永續發展。 其發展也未像是產業發展的論述那般侷限,而是更加
文 / 熊塾雲端生涯顧問 我們是由教育工作者及地方工作者組成的教育平台,協助媒合及提供種類豐富的能力培育課程。我們也是家庭培(陪)學的教育平台,培育及陪伴親子共同學習、成長,以「創業教育」及「服務學習」為兩大主軸培養學生108課綱的九大素養能力。陪伴家長更有能力了解並面對孩子的教養及學習問題,陪伴孩
文 / 熊塾雲端生涯顧問 我是一位國際公益管理師,也是一位實驗教育工作者,因為和申請個人自學的孩子們共學共成長,成為一個關心永續發展的教育工作者,也創建自己的品牌努力著朝願景前進。一直對雜學校的蘇仰志(地瓜校長)很感佩,因為從一位關心教育的設計人,到現今成為推動教育創新的領頭羊,這樣跨領域的神奇角色
文 / 微光盒子 「如果你不知道你的歸屬在哪 那就來我們這裡吧 這裡不是家 這裡不是學校 這裡是一個讓孩子 重新找到歸屬的地方」 微光盒子成立於2018年,是由政大USR計畫的學生團隊發起,我們從安康社區的街頭認識孩子,逐漸聚集一群在外遊蕩的兒少,並成立了兒少據點的雛型,安康大挑戰。透過遊戲和共餐,
文 / 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 參與共識營,發現每個團隊不論是透過文化、產業的方式推動地方創生,於本質上都是透過「教育」在發揮「影響力」。 而在處理地方問題的同時,創生團隊與外部團隊的合作,甚至有良性競爭的必要性,才能於有限的資源中,發展出最有影響力的成績。以後壁的兩個創生單位而言,俗女村在區域與硬體
文 / 種種影像 種種是一個專注用影像說故事的影像團隊,落腳在嘉義市三年,創作了數十隻自製的地方短紀錄片影像,近百隻地方形象廣告,數百則地方觀察專題,數十場地放影像創作坊。回過頭檢視這一路拼命完成的作品或案件,其實最初就只是想留下些什麼而已。 在回來嘉義之前,我們是在中國杭州的二更影視公司底下的導演
文 / 種種影像 「地方創生就是一去中心化的過程。」 這是整個共識營當中影響最深的一句話。陳美伶老師指出,在未來數位科技的技術的導入後,地方創生的支持系統,將會逐漸向數位轉型邁去。其過程演進如同地瓜校長所說的,我們現階段最急迫解決的,是人類的永續發展。 其發展也未像是產業發展的論述那般侷限,而是更加
文 / 熊塾雲端生涯顧問 我們是由教育工作者及地方工作者組成的教育平台,協助媒合及提供種類豐富的能力培育課程。我們也是家庭培(陪)學的教育平台,培育及陪伴親子共同學習、成長,以「創業教育」及「服務學習」為兩大主軸培養學生108課綱的九大素養能力。陪伴家長更有能力了解並面對孩子的教養及學習問題,陪伴孩
文 / 熊塾雲端生涯顧問 我是一位國際公益管理師,也是一位實驗教育工作者,因為和申請個人自學的孩子們共學共成長,成為一個關心永續發展的教育工作者,也創建自己的品牌努力著朝願景前進。一直對雜學校的蘇仰志(地瓜校長)很感佩,因為從一位關心教育的設計人,到現今成為推動教育創新的領頭羊,這樣跨領域的神奇角色
文 / 微光盒子 「如果你不知道你的歸屬在哪 那就來我們這裡吧 這裡不是家 這裡不是學校 這裡是一個讓孩子 重新找到歸屬的地方」 微光盒子成立於2018年,是由政大USR計畫的學生團隊發起,我們從安康社區的街頭認識孩子,逐漸聚集一群在外遊蕩的兒少,並成立了兒少據點的雛型,安康大挑戰。透過遊戲和共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東關山是個老鄉,有迷人的晨光,也有百看不厭的落日晚霞,因為地處偏遠,觀光客總是來了又走,年輕人也無奈北飄了。關山人口六七千人,老人佔一千八百多人,這鎮雖然老化了,卻因為老化而受到諸多關懷,不僅是慈善團體進駐,連學校的師長也在教室中將善苗種進孩子的心田,孩子見苦知福,知道付出是福氣。 人老了沒
Thumbnail
#備註: 樸耘是我們的農場名稱 我父親堅持不賣樸耘的桂花樹,以及他對環境的熱愛,深深啟發了我。這篇文章訴說了保育土地、保護環境和珍惜自然的重要性。 這片土地的變化,值得我們共同珍惜和用心守護。 #對環境的一份承諾。
Thumbnail
今天到高雄參加荒野親子團高三團的團務研習,每次和各地的荒野伙伴碰面,肉體雖然會旅途勞頓,但是精神都很振奮,尤其看到親子團的孩子們,每個都那麼成熟而自信,真是開心。想到伙伴們二十多年的努力與付出,流下的淚水與汗水,如今已灌溉出盎然的花園。真是開心!
Thumbnail
種子老師 第六屆招募說明會 春天,是象徵希望的時節,也是德內ㄦ招募偏鄉志工的開始。今天是我們第六屆的 種子老師 招募說明會。自2019年開辦這個助學項目以來,每年都有越來越多對偏鄉教育有熱忱的學子參加計畫,著實振奮人心。由於偏鄉孩子缺乏多元刺激及引導,也因此「我想陪你看未來」是我們今年的主題。希望
Thumbnail
佩雲老師過世後,1.8甲的東山果園由幾位農家院子畢業的專業農夫們承接耕作,延續了照顧土地的精神。協力勇氣拋開了管理的遲疑,果園在幾位農人的共同協助下開啟了新的生機。
Thumbnail
要孩子深耕土地,在教育上必須引領他們看見。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
Thumbnail
新北文化大使計畫的募資組在面對挑戰時,克服了許多困難並取得了成功。透過學員的努力,他們學會了失敗也是值得慶祝的。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東關山是個老鄉,有迷人的晨光,也有百看不厭的落日晚霞,因為地處偏遠,觀光客總是來了又走,年輕人也無奈北飄了。關山人口六七千人,老人佔一千八百多人,這鎮雖然老化了,卻因為老化而受到諸多關懷,不僅是慈善團體進駐,連學校的師長也在教室中將善苗種進孩子的心田,孩子見苦知福,知道付出是福氣。 人老了沒
Thumbnail
#備註: 樸耘是我們的農場名稱 我父親堅持不賣樸耘的桂花樹,以及他對環境的熱愛,深深啟發了我。這篇文章訴說了保育土地、保護環境和珍惜自然的重要性。 這片土地的變化,值得我們共同珍惜和用心守護。 #對環境的一份承諾。
Thumbnail
今天到高雄參加荒野親子團高三團的團務研習,每次和各地的荒野伙伴碰面,肉體雖然會旅途勞頓,但是精神都很振奮,尤其看到親子團的孩子們,每個都那麼成熟而自信,真是開心。想到伙伴們二十多年的努力與付出,流下的淚水與汗水,如今已灌溉出盎然的花園。真是開心!
Thumbnail
種子老師 第六屆招募說明會 春天,是象徵希望的時節,也是德內ㄦ招募偏鄉志工的開始。今天是我們第六屆的 種子老師 招募說明會。自2019年開辦這個助學項目以來,每年都有越來越多對偏鄉教育有熱忱的學子參加計畫,著實振奮人心。由於偏鄉孩子缺乏多元刺激及引導,也因此「我想陪你看未來」是我們今年的主題。希望
Thumbnail
佩雲老師過世後,1.8甲的東山果園由幾位農家院子畢業的專業農夫們承接耕作,延續了照顧土地的精神。協力勇氣拋開了管理的遲疑,果園在幾位農人的共同協助下開啟了新的生機。
Thumbnail
要孩子深耕土地,在教育上必須引領他們看見。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
Thumbnail
新北文化大使計畫的募資組在面對挑戰時,克服了許多困難並取得了成功。透過學員的努力,他們學會了失敗也是值得慶祝的。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