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報導於:2018-02-10
編採:陳祖傑 責任編輯:黃馨儀
第二回合設計的設計師兼導師童資雅,畢業於工業設計系。她認為每件事物皆有所謂的第二回合,也就是重生的可能,如:少子化而產生的學校空教室、學校替換棄置的課椅跟課桌,都是可以重生的寶物。因此,他們把空教室改裝成木工工作室,透過不同渠道回收舊木材,利用不同工具重新打造成新的物品與物件,賦予它們新的生命
「第二回合的意思是給予事物重生的機會。」

過年期間也有春聯相框的製作課程。 來源/第二回合設計粉絲頁
童資雅笑言,來第二回合設計的學生都很不一樣,有資優班的,也有讓老師煩惱的問題學生。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當踏進木工教室的那一刻,都變得很專注,全心投注在木工創作與學習上。雖然台灣教育生態已經慢慢在改變,傳統唸書與考試的制度依然存在,手作課比例還是相對較低。這裏提供了學生動手實作的機會,以及完成作品的成就感,確實引起學生們的興趣。
第二回合的課程可以分為「多元班」跟「體驗班」兩種。多元班目前主要以蘭州國中內部的學生為對象,只要申請成功,學生可以在正課的時間到木工教室上課。童資雅表示,多元班的內容比較完整,從介紹工作機具到設計製圖,也會有小組討論的時間。體驗班則比較簡單。導師們會先準備好材料以及簡易說明課程,接著讓學生自己動手組裝。除了組裝,導師們也會教授一些課外知識,比如透過指尖陀螺教學生什麼是圓周運動等。目前體驗班也有跟其他學校合作,期許讓更多學生可以體會木工的趣味與技術。

童資雅協助學生一起完成聖誕燈。 攝影/陳祖傑
2017年是第二回合設計首次參與雜學校。童資雅說,雜學校這個平台讓他們可以尋找更多的合作機會與可能,第二回合還在探索穩定的營運模式,也希望能夠跟別的組織團體交流與請益,讓自己的團隊更加茁壯,走得更遠。未來的近程目標希望以組織收支平衡為優先,雖然隸屬於中華基金會,但希望更遠的將來,第二回合設計可以成為獨立出來,成為自負營運的組織。
過去一年第二回合設計已經培育出不少學員好手,也期許他們可以回到這裏做回饋,如協助管理空間或是當小老師協助操作與教學。在雜學校展覽後,不少學校開始跟第二回合設計聯繫接洽,表示希望將課程帶到他們的學校裡發生,而這也是童資雅很樂見的。
在週五晚上的木工教室裡,五位國中生與導師專注在自己的作品上,是一件很美好的事,而這也是讓童資雅願意繼續和第二回合設計繼續走下去的動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