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策展實務】我該拿這些數據做啥用?聊聊博物館「人流控管」的應用觀念!

2020/06/0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近年因身份辨識科技逐漸發達,人流控管也變成一門策展小學問。
從前從前,博物館或展覽主辦單位為了計算觀展人數,總是絞盡腦汁...
不是以「票根號碼」為統計基準,就是請工讀生在門口按計數器,相當簡單也顯得刻苦。
現在可不同了。除了基本的票券條碼,還多了手機QRcode、NFC感應手環...等,甚至掃臉科技也日趨成熟。
因此,現今在策展時提出所謂的「人流分析」(Flow Analysis),並知曉其應用範疇,才是有跟上時代的專業觀念。
但這些數據資料,除了用來管控觀眾進出,以及閉展後的績效檢視,還能有什麼用途嗎?
其實,無論是正統博物館的常設展廳,或是趨近娛樂產業的短期展覽,都有大同小異的人流資訊實務需求。
以下就跟大家分享幾個,策展企劃的基本應用觀念~
【觀展品質】
首先是大家熟悉的,為了場內不致壅擠、保護重要展品、或因應某些單元觀賞影片/互動的人數限制,會應用監控系統即時管控人數進出,以確保總體觀展品質。
當然,這也容易造成(非故意?)排隊現象,並拖延到觀眾的既有時間...
所以這是一把雙面刃,請小心處理,避免因為排隊太久變成客訴災難啊!
【公眾安全】
展覽屬於公眾場合,所以一個很重要部份便是「公共安全」。
像是場內的安全人均數 、空間尺度關係、多少距離設置逃生門/逃生標示等,都是除了顧及觀展品質以外,另需依據資料分析的「物理性」條件。
所以將人流數據套用到「逃生動線規劃」,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安全項目。
【動線規劃】
這個跟上一點有點像,但是不著重在逃生安全,而是在「熱區識別」的動線層面。
無論是一般熱感應顯像,或透過較高端的臉孔辨識技術,將觀展人流的「停駐點」與「停駐時間」加乘分析,就能確認出所謂的「熱區」。
預計每個單元讓觀眾駐足多久?互動停留多長?空間尺度是否合乎人數?究竟想讓人快速通過還是刻意聚眾?
「熱區」和「動線」是息息相關的,也能呈現企劃構想與現場實際的落差度。
【單元設計】
這部分是由動線規劃所延伸出來的細項。因應一些高科技應用的單元:如NFC感應、手機藍芽定位(Becon)、AR體感遊戲等,其是否貼近原本的規劃設計。
比如,互動時間是否過長/過短?介面順序是否需要更動? 是否需要人員協助?
依據後台數據來優化單元設計,絕對是數位互動項目的必要功課。
【設備維護】
最後這個是最實際、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啦~數據分析不僅呈現出人流/人數,同時也代表設備/道具的損耗程度。
像是影音設備、陳列道具的單日使用頻率、定期維修時間、軟體檢測更新頻率、設備/道具的增減等 ,都是開展後的重要品質指標。
記得,跟廠商溝通或索取相關數據資料,在策展企畫階段就納入考量,會是最保險的觀念習慣喔!
很多數據是以往無法辦到的,但現在都已容易上手。

未來的策展不僅要具備感性,對於人流數據的理性分析與敏感度,也是不可缺少的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30會員
113內容數
從策展企劃到知識跨界的職人筆記,偶而聊聊古生物博物館的冷門經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