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與人系列:天上的規律,人間的無常

2020/06/0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英國哲學家懷海德(Whitehead)曾經如此觀察科學:「科學思想的目標是在特例中發現通則,在無常變化中看出永恆不變。」
然而,如果往前追溯,我們將可發現「尋找規律」並不是近代科學人所獨有的嚮往,而是根植於遠古人類對天空的興趣。
下面影片介紹紐格蘭(Newgrange)的長廊古墓(Passage Tomb)見證的正是新石器時代的神聖時間。
這個古墓距離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只有30分鐘左右,但歐凱利(O’Kelly)的團隊在最初探勘時,並未覺察到這個古墓的不凡之處,而是在聽到當地居民傳說陽光會在一年中的某一段時間照進古墓,才開始注意這個古墓的設計與光照有關,最後,經過多方推論,歐凱利找到答案,並且在一年中日照最短的日子,守在墓室後方,見證了這個有五千年歷史的「光之舞台」。
這樣壯觀的場面到底反映了多少古墓設計者對天文學的知識,我們其實並無法得知 。我們只可能猜測,建造者對天空的規律很有興趣,而且試圖在聚會的場所留下一些感動。
然而,沒有計數的辦法,人類終究是無法掌握時間的。也許,我們還是該將「結繩記事」視為人類追求時間規律的開端。
根據古希臘學者希羅多德(Herodotus)的記載,波斯王大流士在一次遠征中,留下一支軍隊鎮守一座具戰略意義的橋樑。臨行前,交給部隊一個繫了六十個繩結的皮帶,要他們一天解開一個結,並且吩咐,如果他在所有繩結都被解開時,仍未歸來,就可自行解甲歸鄉。
這段記載應可視為人類最早試圖掌握天數的開端。只是,要用結繩算天數容易,但要實際記錄一年到底有幾天,一個月到底有幾天,或者是一年到底有幾個月。就不是那麼容易了。這些問題牽涉到測量天體運動的週期,而且太陽年的週期和太陰月的週期並不一致,太陽和月亮週期的不一致,讓人們開始選擇不同的曆法,也出現了一些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要調整的曆法問題。
中國在商朝就已經有了二分二至的觀念,其中白天最短的那天是冬至,最長的那天是夏至,晝夜時間長短相等的日子則定為春分與秋分,訂下二分二至後,進而發展出二十四節氣,反映出四季中更細微的氣候變化。所以,基本上,二十四節氣屬於一種陽曆,而不是陰曆。
那麼,月份是怎麼訂出來的呢?基本上,只要在西方看見新月升起,就是代表新的月份開始了。所以,在陰曆中,定每個月的第一天,並不困難,使用陰曆對人們最大的困擾是這種曆法每年會比太陽年少了(大約)十一天,常常造成同一個節日會在不同季節舉行。現仍使用月亮曆的伊斯蘭節慶就有這個現象。
由於大多文化的活動範圍還是在季節感明顯的溫帶,所以重視月亮運行的文化多半還是採行陰陽曆,試圖調和月亮和太陽的週期差異。
巴比倫開始使用陰陽曆的時間比商朝早,所以應該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陰陽曆的文明。西元前19 世紀左右,巴比倫國王漢摩拉比開始下令要調整月份,加入額外的月份。而且,寫明巴比倫人要繳的稅,改在多出來的第二個月繳交。多了一個月,可以延後繳稅,大概不至於引起反抗吧!巴比倫曆就這樣定下來了,而且因為猶太人的關係,一直流傳到今日還有人使用。(猶太曆幾乎就是承襲巴比倫曆。)
那麼,不在乎月亮變化的太陽曆會有什麼問題?
凱撒上台前的羅馬曆法似乎很可以說明其中的混亂。根據希臘的歷史學家普魯塔克指出,由於教士掌握時間,而一般人不知道如何計算太陽年,所以教士往往會按照自己的想法,有時增加一年的長度,延長所偏袒的執政官和議員的任期,或者是縮短一年的天數,讓對手早點下台。當然,他們也很清楚「時間就是金錢的道理」,所以也會據此調整曆法,以增加自己人的財務利益,或增加對手的財務負擔。
因此,對於羅馬的精英人士,凱撒召集哲學家和數學家所定出的曆法,有重大的意義,從此羅馬人視「時間」為一種可以自行掌握、度量的單位,不需要依賴太陽、月亮或神祇才能得知。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115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紅柿質子的曬書天地
蓮子水共同體
蓮子水共同體
點一盞理學的燈,觀世界。 開一扇歷史的窗,品人生。 點一道文學的餐,嚐百味。 合作請電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