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方舟計劃專題] 德文部落實地走訪 原民生活所想所感(四)

2020/06/1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區區四小時的車程,卻彷彿坐上了時光機,轉換至了另一個文明。」
從五月那場旅行歸來後開始,即便中間被雜事煩擾許多,筆者我仍銘記著這句話,這是抵達德文後最深刻的感受。與其說是來見證油芒如何改變這片土地,這趟旅程更像是放下一切包袱,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交互關係、體驗另一種生活方式的一堂課程。
下了火車,坐上子富的座車,我們從車站、到市區、再到德文,四十分鐘的車程,閩南、客家、本省、外省、再到布農與排灣各種文化習俗,從房屋建設及飲食習慣都可見一斑,這還只是一個屏東縣而已,不用列入坐上火車前的台北,就足以見證台灣土地的多元並陳和相互融合。
在進入部落的關口之前,排灣族的警員探頭瞧瞧在車裏的我和子富,子富作為血統上的漢人,操著流利的族語簡略地解釋了我們的來由與他在部落裡的相識,遂進到了德文部落(前的那一條長長的路)。
終於抵達了部落,筆者硬托著身子從睡夢中醒來,還沒打理好自己的心理或整理好全身的感官開始學習,一碗熱騰騰的烤肉飯就端來面前,這兩天一夜的體驗隨之開始。作為這碗飯結尾的畫龍點睛,台灣油芒帶來了最後的一些驚奇,一點點的鹹與香,卻也附有豐富的養分。用餐的地點其實是的小商圈,觀景平台是大家的打卡地點,小米甜甜圈、馬告咖啡、烤肉飯、山豬肉的美味一一排出,不致琳瑯滿目,但帶著慢慢的樸實感。用餐過後向 Vuvu 和 Ina 打聲招呼後,子富帶著筆者我前往大社部落,他說那裏有更多排灣的影子。
再下車,迎面的是兩個可愛的排灣小孩,清澈的眼睛裡少去的,不知道是城市裡的PM 2.5,還是成人世界的複雜與苦難。子富帶著我繞了一圈大社部落,高掛的山豬皮與豬頭顱、平台與古老的祖靈碑,不久後再回到德文。到這個節骨眼,筆者我已經有點忘懷自己此行的目的,只想好好體驗這個生活模式。
從商圈再往下走,這裡是德文部落的住宅區。到了 Ina 的家,子富指著家門前的一株油芒,說明現在不是油芒產季,這可能是整個菜園僅有的油芒足跡。筆者雖然覺得有些可惜,但也欣然接受,畢竟這是原民傳統農業,作物是有時序的,「可不能說種就種!」順應自然、傍依自然而生、與萬物之靈互動並保持尊敬,這就是德文傳統生活的哲學。
「而這又何嘗不是循環經濟?」筆者自問。「順應自然」其實本身似乎就是最高境界的循環經濟,所有資源基本上都完全利用。原住民族的智慧就在這裡,千年來的結晶,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任何物種的生老病死,該如何處理、怎麼運用,自有一套方法,這何嘗不是最高境界的循環經濟呢?
這篇專題偏重記錄此行所感,下一篇會更注重油芒計畫本身,還請繼續鎖定。
責任編輯:吳宇翔 核稿編輯:吳宇翔
閱讀更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是來自台灣不同學校的學生,在聽聞部分學校正在實施「減塑政策」,且在校慶園遊會有相關措施,團隊就打算撰寫一篇關於校園減塑的報導。 也因為有些學校推行減塑政策、有些則無,希望透過比較,藉此讓讀者了解園遊會減塑到底有沒有效果。另外,我們也收集 50 份網路問卷獲得學生對減塑園遊會的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