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方舟計劃專題] 德文部落實地走訪 原民生活所想所感(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區區四小時的車程,卻彷彿坐上了時光機,轉換至了另一個文明。」
從五月那場旅行歸來後開始,即便中間被雜事煩擾許多,筆者我仍銘記著這句話,這是抵達德文後最深刻的感受。與其說是來見證油芒如何改變這片土地,這趟旅程更像是放下一切包袱,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交互關係、體驗另一種生活方式的一堂課程。
下了火車,坐上子富的座車,我們從車站、到市區、再到德文,四十分鐘的車程,閩南、客家、本省、外省、再到布農與排灣各種文化習俗,從房屋建設及飲食習慣都可見一斑,這還只是一個屏東縣而已,不用列入坐上火車前的台北,就足以見證台灣土地的多元並陳和相互融合。
在進入部落的關口之前,排灣族的警員探頭瞧瞧在車裏的我和子富,子富作為血統上的漢人,操著流利的族語簡略地解釋了我們的來由與他在部落裡的相識,遂進到了德文部落(前的那一條長長的路)。
終於抵達了部落,筆者硬托著身子從睡夢中醒來,還沒打理好自己的心理或整理好全身的感官開始學習,一碗熱騰騰的烤肉飯就端來面前,這兩天一夜的體驗隨之開始。作為這碗飯結尾的畫龍點睛,台灣油芒帶來了最後的一些驚奇,一點點的鹹與香,卻也附有豐富的養分。用餐的地點其實是的小商圈,觀景平台是大家的打卡地點,小米甜甜圈、馬告咖啡、烤肉飯、山豬肉的美味一一排出,不致琳瑯滿目,但帶著慢慢的樸實感。用餐過後向 Vuvu 和 Ina 打聲招呼後,子富帶著筆者我前往大社部落,他說那裏有更多排灣的影子。
再下車,迎面的是兩個可愛的排灣小孩,清澈的眼睛裡少去的,不知道是城市裡的PM 2.5,還是成人世界的複雜與苦難。子富帶著我繞了一圈大社部落,高掛的山豬皮與豬頭顱、平台與古老的祖靈碑,不久後再回到德文。到這個節骨眼,筆者我已經有點忘懷自己此行的目的,只想好好體驗這個生活模式。
從商圈再往下走,這裡是德文部落的住宅區。到了 Ina 的家,子富指著家門前的一株油芒,說明現在不是油芒產季,這可能是整個菜園僅有的油芒足跡。筆者雖然覺得有些可惜,但也欣然接受,畢竟這是原民傳統農業,作物是有時序的,「可不能說種就種!」順應自然、傍依自然而生、與萬物之靈互動並保持尊敬,這就是德文傳統生活的哲學。
「而這又何嘗不是循環經濟?」筆者自問。「順應自然」其實本身似乎就是最高境界的循環經濟,所有資源基本上都完全利用。原住民族的智慧就在這裡,千年來的結晶,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任何物種的生老病死,該如何處理、怎麼運用,自有一套方法,這何嘗不是最高境界的循環經濟呢?
這篇專題偏重記錄此行所感,下一篇會更注重油芒計畫本身,還請繼續鎖定。
責任編輯:吳宇翔 核稿編輯:吳宇翔
閱讀更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是來自台灣不同學校的學生,在聽聞部分學校正在實施「減塑政策」,且在校慶園遊會有相關措施,團隊就打算撰寫一篇關於校園減塑的報導。 也因為有些學校推行減塑政策、有些則無,希望透過比較,藉此讓讀者了解園遊會減塑到底有沒有效果。另外,我們也收集 50 份網路問卷獲得學生對減塑園遊會的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瑞典少女童貝里在去年發起的 Friday for Future 氣候罷課行動,在世界各地獲得了許多年輕學子的響應,成為了全球性的社會運動。但隨著人氣快速高漲,愈來愈多有關童貝里的爭議也開始浮上檯面。近日一名德國少女賽布特則是從網路平台上發跡,反對童貝里的行為,他主張「氣候變遷不全然是人類造成的」。
專題上一篇談到台灣教科書背後的產業如何產生豐厚的利益,而這篇將會帶入國外的政策做為對照,探討循環教科書使用的可行性。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的報導,教科書的供應制度大致分為免費供應制、借用制和購買制三種類型。台灣自然屬於購買制的政策分類,學生自書商自費購買教科書,使用完畢後不再重新使用。
歷史悠久的傳統養蚵業雖然在過去成功促進地方經濟,卻也產生大量的廢棄牡蠣殼,且年產量高達17萬噸,不僅造成環境惡臭,也容易滋生蚊蟲。因此關於如何處理回收牡蠣殼,一直是地方政府與養蚵業的一大挑戰;但隨著農業科技的新興,加諸產官學合作,不僅讓這些廢棄牡蠣殼可以重新進入產業鍊、不再無處可去、對環境造成負擔。
「我不在咖啡館,就是在咖啡館的路上。」咖啡已是許多人每日必備的飲品之一。然而,就在這些日常生活的累積之下,全球每年約有五千億個的咖啡杯被丟棄,同時,在咖啡製作過程中亦產生出一三五萬噸的咖啡豆殼殘渣,就在這個垃圾堆積的情況下,「Huskee Cup 」被創造出來了。
2015,台灣全國廢棄物回收率高達55%,傲視世界其他各國。在2016的《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報導中,台灣因此被讚譽為「全球垃圾處理的天才」。如此高的回收率,象徵著台灣人對於垃圾回收的意識,確實值得嘉獎,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回收後,然後呢?」
在先前的專題報導裡,我們介紹了我們與土地的關係、傳統領域、WTO開放市場的衝擊和休耕政策帶來的危害。在瞭解了這些議題和背後的影響之後,也是時候來探討台灣這塊土地面對這些挑戰,擁有的真實力了。
瑞典少女童貝里在去年發起的 Friday for Future 氣候罷課行動,在世界各地獲得了許多年輕學子的響應,成為了全球性的社會運動。但隨著人氣快速高漲,愈來愈多有關童貝里的爭議也開始浮上檯面。近日一名德國少女賽布特則是從網路平台上發跡,反對童貝里的行為,他主張「氣候變遷不全然是人類造成的」。
專題上一篇談到台灣教科書背後的產業如何產生豐厚的利益,而這篇將會帶入國外的政策做為對照,探討循環教科書使用的可行性。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的報導,教科書的供應制度大致分為免費供應制、借用制和購買制三種類型。台灣自然屬於購買制的政策分類,學生自書商自費購買教科書,使用完畢後不再重新使用。
歷史悠久的傳統養蚵業雖然在過去成功促進地方經濟,卻也產生大量的廢棄牡蠣殼,且年產量高達17萬噸,不僅造成環境惡臭,也容易滋生蚊蟲。因此關於如何處理回收牡蠣殼,一直是地方政府與養蚵業的一大挑戰;但隨著農業科技的新興,加諸產官學合作,不僅讓這些廢棄牡蠣殼可以重新進入產業鍊、不再無處可去、對環境造成負擔。
「我不在咖啡館,就是在咖啡館的路上。」咖啡已是許多人每日必備的飲品之一。然而,就在這些日常生活的累積之下,全球每年約有五千億個的咖啡杯被丟棄,同時,在咖啡製作過程中亦產生出一三五萬噸的咖啡豆殼殘渣,就在這個垃圾堆積的情況下,「Huskee Cup 」被創造出來了。
2015,台灣全國廢棄物回收率高達55%,傲視世界其他各國。在2016的《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報導中,台灣因此被讚譽為「全球垃圾處理的天才」。如此高的回收率,象徵著台灣人對於垃圾回收的意識,確實值得嘉獎,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回收後,然後呢?」
在先前的專題報導裡,我們介紹了我們與土地的關係、傳統領域、WTO開放市場的衝擊和休耕政策帶來的危害。在瞭解了這些議題和背後的影響之後,也是時候來探討台灣這塊土地面對這些挑戰,擁有的真實力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每道菜餚都隱藏情感記憶,每次遠行都開啟嶄新視野。走進花蓮縣光復鄉這片豐饒之地──太巴塱(ㄌㄤˇ)部落,和愛吃野菜甚於肉類的熱情阿美族人,學習傳統部落的飲食文化與智慧,一同發現台灣島嶼的迷人風采。沒有什麼事物比「食物」更讓人感受旅行的魅力,不同部落或小鎮有獨特的飲食文化,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Thumbnail
1.農村生活的美食魅力: 鄰近產地,食材新鮮且便宜 豐富多樣的地方特色美食 2.農村文化的獨特性: 傳統節慶活動,如客家義民祭 宗教活動,如媽祖遶境和王爺出巡 多元文化交流(客家、原住民、眷村、新住民等) 3.農村生活的挑戰: 人口外流和老齡化問題 基礎設施相對落後(交通、教育資源等)
Thumbnail
2014年,我們萌生移居鄉下、自耕自食的念頭。那年第一次來到台東海岸線,覺得這裡跟台灣其他地方的鄉下很不一樣,大概有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吧。藍天白雲,一望無際的大海,還有美麗的海岸山脈。尤其長濱這裡更是有種與世隔絕之感,離大城市花蓮和台東,都要兩個小時的車程。沒有高樓大廈,沒有工廠的污染...
Thumbnail
遊佐町農友以稻豐為基礎,一步步打造循環農業及能源自給,從提攜稻米到推進養豬事業,並以品牌推廣酒造業。過程中發生多個大事小情,展現著在地生活俱樂部生協與遊佐町農友間的緊密合作與共同成長。
Thumbnail
善屹1里的村民們共同經營著風力發電和生態旅遊,於是,午餐要由我們和社區解說員一起製作......
Thumbnail
回到山居經過松鶴部落,在這個充滿泰雅族文化和休閒產業的地方,發現小農市集,買了許多便宜的草花。回家享受整理花圃的過程,重拾了種花的樂趣,同時在心靈上得到了療癒。意外的種花日不僅享受了植栽的快樂,也為未來的文學創作播下了種子,期待能開出一片花海。
Thumbnail
小時候住在田邊的我,時常在農田休耕時在田裡面與鄰居三五好友追逐跑跳。在冬季休耕期間,農民為了讓耕種許久的田保持土壤的肥沃度,會種上滿滿油菜花,一整片看過去滿滿的黃花,加上粉白的蝴蝶翩翩起舞,風景非常美麗。而在休耕期末端的重頭戲,絕對就是將那土塊堆積起來,生火後的焢窯,各種生鮮蔬果加上幾隻肥美鮮嫩的雞
Thumbnail
草嶺古道全程9KM,需時3-4小時,從南港遠望坑到宜蘭大里之間。途中風景優美,有著濃鬱的自然風味和歷史風情。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與姊姊的行程,從福隆火車站出發,一路徒步探索美景,感受山林大自然。文章充分描述了行程中的景觀、人文和食物體驗,是一篇具有地方特色的遠足故事。
Thumbnail
因為要做新南向青農大使的宣傳,我於前幾天跟幾位青農大使去台中的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拜訪,同時也做推廣。這裡是我在社工跟農業的啟蒙。本文介紹了德瑪汶協會的發展,還有走訪神奇的"巨人之手",以及走到山上親近自然,呼吸新鮮空氣。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每道菜餚都隱藏情感記憶,每次遠行都開啟嶄新視野。走進花蓮縣光復鄉這片豐饒之地──太巴塱(ㄌㄤˇ)部落,和愛吃野菜甚於肉類的熱情阿美族人,學習傳統部落的飲食文化與智慧,一同發現台灣島嶼的迷人風采。沒有什麼事物比「食物」更讓人感受旅行的魅力,不同部落或小鎮有獨特的飲食文化,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Thumbnail
1.農村生活的美食魅力: 鄰近產地,食材新鮮且便宜 豐富多樣的地方特色美食 2.農村文化的獨特性: 傳統節慶活動,如客家義民祭 宗教活動,如媽祖遶境和王爺出巡 多元文化交流(客家、原住民、眷村、新住民等) 3.農村生活的挑戰: 人口外流和老齡化問題 基礎設施相對落後(交通、教育資源等)
Thumbnail
2014年,我們萌生移居鄉下、自耕自食的念頭。那年第一次來到台東海岸線,覺得這裡跟台灣其他地方的鄉下很不一樣,大概有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吧。藍天白雲,一望無際的大海,還有美麗的海岸山脈。尤其長濱這裡更是有種與世隔絕之感,離大城市花蓮和台東,都要兩個小時的車程。沒有高樓大廈,沒有工廠的污染...
Thumbnail
遊佐町農友以稻豐為基礎,一步步打造循環農業及能源自給,從提攜稻米到推進養豬事業,並以品牌推廣酒造業。過程中發生多個大事小情,展現著在地生活俱樂部生協與遊佐町農友間的緊密合作與共同成長。
Thumbnail
善屹1里的村民們共同經營著風力發電和生態旅遊,於是,午餐要由我們和社區解說員一起製作......
Thumbnail
回到山居經過松鶴部落,在這個充滿泰雅族文化和休閒產業的地方,發現小農市集,買了許多便宜的草花。回家享受整理花圃的過程,重拾了種花的樂趣,同時在心靈上得到了療癒。意外的種花日不僅享受了植栽的快樂,也為未來的文學創作播下了種子,期待能開出一片花海。
Thumbnail
小時候住在田邊的我,時常在農田休耕時在田裡面與鄰居三五好友追逐跑跳。在冬季休耕期間,農民為了讓耕種許久的田保持土壤的肥沃度,會種上滿滿油菜花,一整片看過去滿滿的黃花,加上粉白的蝴蝶翩翩起舞,風景非常美麗。而在休耕期末端的重頭戲,絕對就是將那土塊堆積起來,生火後的焢窯,各種生鮮蔬果加上幾隻肥美鮮嫩的雞
Thumbnail
草嶺古道全程9KM,需時3-4小時,從南港遠望坑到宜蘭大里之間。途中風景優美,有著濃鬱的自然風味和歷史風情。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與姊姊的行程,從福隆火車站出發,一路徒步探索美景,感受山林大自然。文章充分描述了行程中的景觀、人文和食物體驗,是一篇具有地方特色的遠足故事。
Thumbnail
因為要做新南向青農大使的宣傳,我於前幾天跟幾位青農大使去台中的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拜訪,同時也做推廣。這裡是我在社工跟農業的啟蒙。本文介紹了德瑪汶協會的發展,還有走訪神奇的"巨人之手",以及走到山上親近自然,呼吸新鮮空氣。